亂清 第二十四章 午門的正門
如此一番浮華盛事不就,讓慈禧頗為失望。
如果慈禧“讀史”,會了解關卓凡的韜晦之意,也會明白其實軍機上是為關卓凡好。但慈禧畢竟“書讀的少”,于是便想到了別的路子上。她以為,是因為恭王有所暗示,關卓凡才被迫做出這種“謙退”的表示的。
和慈安姐倆獨處的時候,聊起這件事來,慈安也覺得可惜。慈禧終于把藏了幾天的話說了出來:“這個事,老六推三阻四的,姐姐你說,他會不會……”說到這兒,故意停了下來。
慈安自然要追問:“會不會什么呀?”
慈禧稍稍放低了聲音:“會不會怕關卓凡的風頭蓋過了自個?”
慈安愕然:“不能吧?”但她也拿不準,遲疑著說道:“老六許是怕花錢太多了?”
慈禧說道:“不該花的錢,咱們一兩銀子也不花;該花的錢,可不能瞎省。比如告祭宗廟,自然也要花錢,難道可以因為這個,就不向祖宗報喜了?”
慈禧這番話,慈安深以為然,連連點頭。
慈禧微微冷笑,說道:“我看哪,老六是掌權掌得太久了,有些事辦起來,開始隨心所欲了。”
這是嚴重的指責,慈安不能隨便附和,她猶豫著問道:“有這樣的事情嗎?”
慈禧說道:“怎么沒有?在湖北打捻子,鮑超和劉銘傳爭功,你瞧老六那事辦的,捅了多大的簍子?”
這件事恭王是不能辭其咎的。慈安也無法為恭王辯解。嘆了一口氣。說道:“也是。”
慈禧說道:“這樣下去可不好,咱們得想個法子,提醒提醒老六。”
慈安說道:“你說的是。可該怎么提醒他呢?”
慈禧微微一笑,說道:“我也沒想好。不過,咱們得把這個當成件事”這可是為老六好!”
慈安又是連連點頭。
軒軍“凱旋”即是“北上”,暫時駐扎在滄州、天津附近。數萬大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駐扎在青縣馬廠,一部分駐扎在塘沽新城。
原時空的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馬廠和新城之間修筑了“馬新大道”,沿途設立驛站,四十里一大站,十里一小站。共設大站四所,小站十一所。
其中,大沽以西的第五個驛站,叫做澇水套,駐扎在這兒的軍士,習慣上稱之為“小站”。
關卓凡自己帶近衛團入京。
這一次不是尋常的“陛見”。而是“凱旋”,因此不像之前那樣。入城后先到宮門遞請安折子,然后回到賢良寺等候召見;而是入城之后,直接進宮。
近衛團入駐豐臺大營,吳建瀛和豐臺大營的提督過來參見。關卓凡就在豐臺大營歇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帶了五百名換上八旗勁裝的近衛團士兵,打馬進城。
本來這五百兵關卓凡也是不想帶的,但上諭煌煌,指定要他“選五百精銳,隨侍入城,以壯聲色。事涉朝冇廷體面,國家戎威,該大臣當毋輕忽”。
話說到這份兒上,沒法子了。
雖然沒有安排什么“郊迎”的儀式,但關公爺“得勝回朝”的消息早早就漏了出去。上一次北京人民沒捉住關公爺,這一次哪里能放過?因此,到了日子,生冷的天兒,許多人卻天沒亮就起了身,西直門一開,就涌出城去。
從城外的潞河驛,到城內的紫禁城,大路兩邊,人群開始三三兩兩,不久數量愈來愈多,終于密密麻麻。
步軍統領衙門和順天府傾巢出動,幾千兵丁衙役沿路維持,比真搞什么“郊迎”也省不了多少力氣。
許多人自發地擺上香案,點燃爆竹。不斷有人高喊“關公爺萬福安康”“關公爺公侯萬代”云云。
萬頭涌動,歡聲如潮。
這個場面,讓關卓凡深感不安。他一路縱馬,不和道路兩旁熱情的民眾做任何“互動”。五百鐵騎卷起黃塵,自西直門而入,不久就到了紫禁城。
午門前下了極嚴密的關防,一個百姓都沒有,關卓凡正想感慨“整個世界清靜了”,突然大嚇一跳:午門的正門洞開了!
午門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進一次;殿試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入宮謝恩,出宮的時候,出一次。沒有第四種情形了。
今天這是什么情況?
恭王帶著一大班王公文武迎了上來。
關卓凡立即下馬,不等恭王等走進,便趨步上前,請下安去。
這是不合儀注的。關卓凡現在是“大將軍”,禮絕百僚,必須等代表皇帝迎接的恭王解開他身上的披風,在形式上“去了甲胄”,才能給恭王請安。
恭王趕忙緊走幾步,上前將他扶了起來,心中奇怪:這些儀注,昨天到豐臺大營打前站的禮部的司官,應該都給他交代過的,怎么忘了?
然后解下關卓凡的披風,完成了“去甲胄”的程序。關卓凡立即給其他的王爺貝勒請安,老惠親王、睿王、敦王、醇王、伯彥訥謨詁,一個沒有拉下。
恭王呵呵笑道:“逸軒,昨兒晚上,宮里面頒了諭旨出來,叫今兒打開午門正門,大將軍功在社稷,著由午門正門入宮!”
原來慈禧查看前朝儀注,年羹堯西海大捷,返京入宮的時候,是和世宗皇帝一塊兒從午門正門入宮的。心想既然什么“郊迎”“獻俘”“檢閱”都不搞,不能太委屈了關卓凡,從午門正門入宮的恩典總是要給的,反正惠而不費,大臣們應該不會啰嗦。于是說動了慈安,連夜發了一道諭旨出來。
表面上來看,慈禧做的沒有什么錯。年羹堯下場不堪,但當時迎接他的儀注都是由禮部擬定、世宗欽定,都是符合“程序”的。當然,里面也有雍正自個特別的心思和花樣。但既然皇帝親迎,“大將軍”和皇帝一同從午門正門入宮,邏輯上是說的通的。
問題是現在皇帝不在現場,恭王只是皇帝的代表。
還是那句話,慈禧聰明天生,但畢竟“書讀得少”。她進入政治最高殿堂的時間還太短,不是什么都能摸得準情況。還有,好消息來得太快太多,確實有點沖暈了頭了。
關卓凡背上滲出一層細汗,心道:這位御姐,太隨心所欲了!
他搖搖頭說:“這個恩典,卓凡萬不敢領。”
恭王微笑著說道:“逸軒,你不必推讓,你當得起!”
關卓凡說道:“王爺一定相強,卓凡只好長跪在午門外邊,給兩宮皇太后和皇上謝罪。”
這事就這么僵住了。
最后曹毓瑛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欽差大臣的“王命旗牌”由午門正門入,欽差大臣本人和王公百官一齊,由側門入。
“王命旗牌”代表“如朕親臨”,從午門正門入,勉強說得過去。
這個方案立即報入宮內。過不多時,太監氣喘噓噓地跑出來,傳了兩宮皇太后的口諭:準奏,同時強調,關卓凡著由午門右側門入。
清制,文武百官入宮,走午門左側門;宗室王公入宮,走右側門。
這個“王命旗牌”,裝在隨軍的一輛車子里,乃是一座龍亭,里面供著一面二尺六寸長的長方形的藍緞旗子,還有一面七寸五分大小的朱漆圓形椴木牌,旗和牌上都有滿漢合璧的一個金色“令”字,上面鈐著兵冇部的大印。
于是軒軍近衛團中四位品級最高的軍官,包括圖林,抬著龍亭,太監前導,進入午門正門,然后從側門出來。這就算是“禮成”,“領了兩宮皇太后和皇上的恩典”。
然后宗室王公行右、文武百官行左,魚貫進入午門。
恭王和關卓凡兩個走在宗室王公的最前面,這個關卓凡就沒有辦法再推讓了。
可他雖是旗人,卻并非宗室,這個安排到底只是特別示以榮寵,還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