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小農民 第五百二十六章灌湯包
王勇將劉上將的那份演講稿講給眾人聽之后,一群人大受啟發,當即來不及告辭就紛紛起身回了電視臺,一番討論之后很快就定下來調子。
等經過一個星期的精心制作的一部被命名為《我們到底怎么了》的九十分鐘的紀錄片很快就在半山電視臺和廣大村民們見面了。
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一個個或是讓人傷感,或是觸目驚心,或是讓人拍案而起,或是讓人淚流滿面,每個看過的人都對此表示了極大地贊譽。
很快這不片子就通過熟人遞到市臺,當天市電視臺也播出了這部讓所有國人都備受震動的紀錄片,一時間整個港城市的人都似乎在心里思考同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這是怎么了?
之后省臺,國家臺也紛紛來人專門索要這部紀錄片,一時間這部片子和半山村電視臺聲名大噪,已經有網絡視頻網站來電聯系想要將半山電視臺的節目放到網絡上去播放了。
這些事情自然不用王勇操心了,他依然每天重復這自己的悠閑的小日子,每天美哉美哉的。
王勇將一群人打發走之后,沒事人一樣躺在沙發上又迷了一會兒。可是經過他們這么一打擾,怎么也無法順利入睡,干脆就坐起來向著中午做點什么好吃的。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吃點啥好?家里好東西雖然有的是,可是吃多了也煩啊!百無聊賴,心煩氣躁的王勇隨開了電視機。
電視里正在播放某衛視臺的著名飲食節目,請了一個大廚過來教觀眾做菜。以前王勇也看過這個節目,每期教一道菜,一般都是做法簡單,營養豐富。好吃又好看的菜式。
應該是收視率不錯吧,這節目在王勇印象里已經連續做了好幾年了。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要是收視率不好。電視臺的頭頭們早就把這節目給砍掉了。
今天,這位大廚并沒有教大家做菜。而是教了一個讓王勇都很是有興趣的點心的做法。這點心的做法王勇跟張叔也學過,不過因為做法太麻煩,前期準備工作太多,他一次也沒有親自試做過。
今天看到電視里那位大廚的做法,一下子就讓原本顯得渾身直癢癢的王勇來了興致,擼胳膊挽袖子,就準備去廚房親自做一回試一試。
到了廚房,王勇打開冰箱看了一下。在一個冷藏盒里發現了前天干媽做的皮凍。據媳婦兒說是干爹那天提了一句說是三叔那里做的皮凍挺好吃,結果干媽就上心了,吃完飯立刻就跑到三叔那里學藝去了。
等晚上媳婦兒從學校回來,干媽已經做好了一大鍋的皮凍,晶瑩剔透,味道鮮美,媳婦兒和干爹兩個人一下子吃了三盤還嚷嚷著沒吃夠,可把干媽高興壞了。
冰箱里的這塊大概有三四斤,已經被凍成了冰疙瘩了。據說是干媽特意留給自己吃的,只是自己剛回來的時候卻忘了這茬了。
不過有了這一塊皮凍。倒是省了王勇很多時間了。看到這里,恐怕很多人都猜到了王勇要做什么了?沒錯,就是灌湯包。
灌湯包大名恐怕就算是沒吃過的人。應該也多少聽說過吧?
灌湯包最早出現是在北宋時期的京城也就是如今的開封,當時據說還不叫灌湯包,而是叫灌湯饅頭或者是灌湯包子。(沒想到吧?灌湯包發源地竟然是這里?)
其外形精美,肉餡與鮮湯一室,將吃面,吃肉,吃湯三位合一,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吃灌湯包,湯的存在是第一位的。肉餡次之,面皮再次。
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名叫黃繼善的大廚,創辦了一家專門經營灌湯包的飯館叫“第一點心館”。
三十年代的時候。為了適應市場需求,他對灌湯包的做法加以革新,將發面皮改為死面皮,同時在餡料里加入白糖和味精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得面皮勁道光滑,不漏湯,不粘籠,不掉衣。
而且還改大籠屜為小籠屜蒸制,既保持了灌湯包的熱度和形狀美觀,又便于經營,備受顧客歡迎,這就是灌湯小籠包的由來。
灌湯小籠包,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很快它的大名就傳播開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
當時王勇跟著張叔學灌湯包的時候,張叔還給王勇講過一個關于灌湯包由來的傳說。
相傳在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朱元璋率軍打到金華城下,由于守城兵將早有防備,把城墻加高了好幾尺,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鐵閘,似的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沒有攻破這座城池。
朱元璋帳下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十分焦急,白天商議了一天的破敵之法,也沒商量出什么好辦法。
這天深夜,睡不著覺的常大將軍到帳篷外面遛彎。忽然,他發現了城門打開了,萬斤閘也在緩慢地升起。,仔細一看,原來是元兵想押著一大批民夫偷偷跑到江邊上去跳水。
常遇春一看,大喜啊!立刻叫來胡大海和手下的士兵徑直就沖向了城門。守城的敵軍一看,就想關城門放下萬斤閘。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常遇春沖到萬斤閘下面,用自己的肩膀頂住了下落的萬斤閘。大批的起義軍士兵順利的沖入城門,去和城墻上以及城里的敵軍奮勇廝殺。
一批又一批的起義軍沖入城里,常遇春頂著萬斤閘,太費勁兒了,時間一長,就感覺肚子餓的厲害。
恰好這個時候,軍營里送來了包子和菜湯等伙食,一個親兵趕緊拿了幾個包子喂給常遇春。另一個則是給他喂湯。可常遇春餓的厲害,趕緊就大聲的嚷嚷著催促:“湯,包子,湯,包子。”
身邊的一個親兵一看自己的將軍肩扛萬斤巨閘,汗流浹背,這么一口包子一口湯太費事了,靈機一動之下心生一計。
他讓人先將菜湯灌倒包子里,再把包子喂到將軍嘴里。常遇春吃著吃著,就覺得喉嚨也濕潤了,肚子也不餓了,力量倍增,一直堅持到士兵們攻占了城墻把萬斤閘給提了上去為止。
后來,常遇春還特意問親兵:“你那天給我吃的是什么好吃的,好吃的很啊!”
親兵笑著說:“就是你說的湯包子啊!”
常遇春也笑著說:“要是沒有你的湯包,恐怕我早就被萬斤閘給壓趴下了。”
據說之后,這種吃法就迅速在軍中傳播開了。之后更是很快就傳到了民間,經過一代代的大廚不斷改進,就有了如今我們見到的灌湯包。
當然了,這只是個傳說,因為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在北宋時期,灌湯包的雛形就已經出現了,并且在當時都城汴梁城十分的流行。
其實,灌湯包就和傳說中的一樣,無非就是湯和餡料一起包進面皮里而已。這里面的門道就是一道窗戶紙,一捅就破了。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怎么著才能把熱湯灌進包子里,還不流出來啊?其實很簡單,就是王勇之前從冰箱里拿出來解凍的皮凍。
把皮凍或者其它肉凍加入到餡料里,包好之后放到籠屜里上火一蒸,肉凍化開了,被面皮包裹著不漏,這就是灌湯包的秘密所在。
不過想要做出美味好吃的灌湯包,可不是這么簡單的。灌湯包最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不能粘籠屜,這里面的門道那可都是大師傅的不傳之秘呢。
王勇準備做的是蟹黃灌湯包,為了準備蟹肉蟹黃,他特意從小世界的海洋里摸了三只每個都有半斤多的膏肥體滿的大海蟹,手腳利落的剔出蟹肉和蟹黃。
切了一段上好的五花肉,把肉剁成肉茸,蟹肉同樣剁碎備用。豬肉,蟹肉和蟹黃因為是生的,所以要先炒制一下。
鍋里加入適量的葷油(也就是豬油),放入蟹肉,蟹黃,鍵入一點姜末去腥,等煸出來蟹油之后,盛出加入豬肉,皮凍、醬油、料酒等拌成餡料。
把餡料包入面皮之中,很快王勇就包了三十多個灌湯包。因為沒有那種小籠屜,王勇直接把包好的灌湯包放到了大鐵鍋配套的那個直徑差不多一米的大籠屜上。
一籠屜放滿,王勇這才騰出手來往大鍋里加適量的水,然后點火燒水。之所以之前沒燒水,是因為現在時間離午飯還早,早早的做出來,等到午飯的時候,恐怕都涼了,涼了的灌湯包的滋味那可差的不時一籌。
半鍋水,少了大概半個小時,等水開之后,放入籠屜,十分鐘后,晶瑩剔透,香氣撲鼻的灌湯包就可以新鮮出鍋了。(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