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第六十四章 考校
第六十四章考校
下載:
鮮于輔現在開始擔憂起自己的地位了,因為他發現公子在信都“犯二”時用安平國換回來的這個名叫趙云的年輕人,絕對不簡單。
這個年輕人目光銳利,馬上動作標準規范,身手矯健靈活,話語雖然不多,卻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氣勢。當他不聲不響地跟隨在公子身側時,給人的感覺是那么的自然和貼切,彷佛公子的身邊天生就該有這么一個強力的守護者存在。
而在趙云到來之前,公子身側右后方的那個位置,是屬于鮮于輔的……
現在,公子騎馬走在當中,李嚴和趙云一左一右伴隨兩側,倆人似乎有意的讓出了一個馬頭的距離,這樣既能顯出公子尊貴的身份,又不會讓公子覺得距離疏遠。
李嚴剛才開玩笑說公子怎么也要給趙云一個校尉的職務,以現在的情形看來,還真有可能。
鮮于輔是騎兵都尉,職位并不低,可若是劉和將趙云一步到位地提拔成為校尉,只怕劉虞麾下將領沒有一個會服氣的。
只因為這校尉和都尉,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可其中的區別實在有點大。
漢代的校尉,跟后世軍隊中的校官、尉官兩類軍銜級別完全不同。后世軍中的尉官一般有三階,分為少尉、中尉和上尉,對應的職位分別是排長、連長和副營長;校官一般有三到四階,分為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西方軍中稱準將),對應的職位分別是營長、團長、旅長和師長,也有極少數軍銜為大校的軍官,擔任了副軍級別的職務。
在古代,所謂的“校”,指的是軍事編制單位,而“尉”,則指的是軍官。“校”、“尉”兩字合在一起,便是部隊長的意思。戰國末期出現校尉這個軍職,在秦朝時為中級軍官,到了漢朝時則越提越高,其地位僅次于各將軍。
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設置了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的官秩皆為比二千石,其下還有屬官丞和司馬。
八校尉統領的軍隊皆是從地方或少數民族中選募來的常備兵。
其中,中壘校尉本為中尉的屬官,武帝時從中尉下分出而升為校尉,掌管北軍壘門內外;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專掌位于長安西南郊上林苑的苑門屯兵;長水校尉掌長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
到了東漢時期,將中壘校尉省去,又將胡騎營并入長水營,虎賁營并入射聲營,于是只剩下五校尉。所謂的“五營”、“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屬的軍隊。
靈帝時期,曾經特設西園八校尉,取代之前的五軍校尉,掌管京師附近的兵權。
其中,上軍校尉由小黃門蹇碩擔任,中軍校尉由虎賁中郎將袁紹擔任,下軍校尉由原來五校尉當中的屯騎校尉鮑鴻擔任,典軍校尉由當時的議郎曹cāo擔任,助軍左校尉由趙融擔任,助軍右校尉由馮芳擔任,左校尉由諫議大夫夏牟擔任,右校尉由淳于瓊擔任。
由上看見,此時的校尉,從權力和職務上而言,是與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同級的,屬于軍隊中的高級將領。
說完了校尉,再來看都尉。
都尉也是秦漢時期重要的中高級武官。都尉一職最早出現在戰國后期,到了秦楚、楚漢之際,都尉一職則開始頻繁出現。《史記》中曾有所記載:“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有漢以來,都尉一職的含義不斷擴大,景帝時將郡尉更名為都尉,之后又先后出現了部都尉,農都尉,屬國都尉,水衡都尉,奉車都尉,駙馬都尉等等,逐步擴大成為一個都尉體系。
都尉當中,官階品秩最高的可比二千石,而其他如部都尉、關都尉等,品秩只是在二百石到六百石之間。
到了東漢之后,都尉的地位不斷下降,中興建武六年取消了內地各郡(國)的都試,裁撤了都尉一職,由本郡太守兼掌兵權,而只在邊郡繼續保持都尉及屬國都尉。
黃巾亂起之后,因為情況極端,所以各郡相繼恢復了都尉之職,然后便是各地諸侯混戰,有的繼續沿用都尉的官職,有的則取消都尉的官職,用其他職務掌握兵權。
比如,曹cāo現在立足于東郡,忙著向外擴張,頭上頂著的便是驍騎校尉的官職,郡中的太守和都尉都被他取消。
劉虞擔任幽州牧以來,麾下兵馬的編制和序列十分混亂,其中直接隸屬于他的只有騎兵都尉和步兵都尉兩部兵馬,所以鮮于輔相當于是部都尉的級別。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李嚴口中提到的校尉,相當于是后世zhōngyāngjǐng衛團副團長這個級別,而鮮于輔的這個都尉則類似于后世地級市jǐng備區副司令員。
zhōngyāngjǐng衛團團長可以晉升上將軍銜,平時至少也得是中將擔任,所以jǐng衛團副團長怎么也得是個少將。
地級jǐng備區司令員軍銜為大校,級別正師,所以副司令員也就是個大校副師的級別。
趙云在公孫瓚軍中的職務不過是個軍侯,充其量也就相當于一個副營長,結果李嚴一張口就要幫他在劉和這邊弄個少將的職務,你讓勤勤懇懇為劉虞打工多年,目前還是副師級別的鮮于輔同志心里怎么想?
而且,還有一層比較隱晦,不便于明說的原因,也讓鮮于輔對校尉這個說法十分敏感。
校尉是護衛天子的高級武官統領,都尉是屬于地方的軍事統領,若是某一天趙云受封為屯騎校尉或者越騎校尉這樣的職務,那么他守衛的天子是誰?
雖然年初劉虞嚴詞拒絕了袁紹和韓馥的提議,并沒有真的登基稱帝,可劉虞帳下的這些文武官員心里未嘗就沒有擁立劉虞的念頭。以后的事情,誰也說不清楚。萬一豬油蒙心的董卓哪天不開心,一刀下去,把那位被他囚禁在長安的小皇帝“咔嚓”了,這當皇帝的重任還不得落到劉虞的頭上?
董胖子可是真能干出來這種事,小皇帝劉協的哥哥,也就是太子劉辯,在靈帝死后登基,沒出幾個月,不就被董卓一杯毒酒下去弄死了么?
真到了那一天,劉虞接手皇帝這個充滿危險的職業,作為嫡長子的劉和,豈不是未來的皇帝?
李嚴說這話時是真的在開玩笑,還是有所暗示?若是公子心里真有這個想法,他讓趙云來做校尉,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前面開路的鮮于輔,有些心情復雜地轉頭看看身后不遠處的那三個年輕人,心里已經徹底凌亂了。
鮮于輔在前方心事重重的領路,劉和卻是全然不知,此時他正在跟趙云談論著關于騎兵方面的一些話題。
“我個人覺得騎兵還是應該走精兵路線,不應該一味的貪多求大。比如吾父這次南下,雖然帶了五萬騎兵,看上去聲勢極為駭人,可實際上卻是一盤散沙,不僅相互之間無法有效的協同,而且因為戰馬對于草料方面要求很高,所以對于整支部隊的后勤供應壓力很大,很難在一個地方久呆下去。”
劉和的前世只是一個二流大學的師范生,不是科班出身的軍事專家,他此時只能按照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一些對于騎兵建設方面的看法。
趙云聽了之后,沒有馬上接話,而是認真的思考起來。
雖然公子看似在和自己閑聊,可趙云可不敢這么認為,他把見面之后的這第一次談話,當成了劉和對自己的考校。
經過一番認真思考,趙云開口說道:“公子,卑職覺得太傅大人也有他的道理。塞外的鮮卑人、烏桓人不分老幼,人人皆能騎馬射箭,對付這些游牧部落,只憑少量的精銳騎兵,雖然可以取得速度和力量方面的優勢,但卻無法全面防御和遏制他們的襲擾侵掠。”
“公孫將軍麾下白馬義從便是一支十分精銳的輕騎部隊,鮮卑人和烏桓人只要見到白馬義從的旗幟,便會逃得遠遠的,可是這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旦白馬義從離開,他們還會聚攏起來,繼續進犯我們。”
“當然,我對于公子走精兵路線的想法完全贊同。在邊疆地帶,騎兵需要保持一定數量上的優勢,但也不是一味的就要擴大人數,而是應該有所取舍和選擇。”
“哦,如何取舍和選擇?”劉和流露出很感興趣的表情。
“卑職以為,幽州的騎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人數保持在五千人左右,全部由漢家士兵組成,配備最優良的戰馬和最上等的兵器皮甲,作為核心力量,直接聽令于太傅大人。”
“第二部分的騎兵數保持在一萬五千人左右,分為左中右三部,依次駐守于代郡、上谷郡和涿郡。這一萬五千人要以漢人為主,同時吸納部分擁護和支持官府的烏桓人、南匈奴人和少量鮮卑人加入進來。他們的糧草軍餉由各郡承擔,戰事危急時,可以集結起來成為一支大軍,戰事平穩時,則駐守各郡維持本郡安定。”
“第三部分的騎兵人數不限,主要由靠近長城外側的烏桓人和鮮卑人組成,他們不可進入長城以內,只能在長城以外活動。對于這個部分,可以每年向他們支付一些鹽鐵和糧食作為報酬,要求他們一起對抗更北面鮮卑大部族的來犯。”
“嗯,子龍的這個設想很有見地,可以嘗試。不過我覺得還可以再細化一下,比如將第一層次的五千人馬分為輕騎兵和具裝甲騎兩營,其中輕騎人數保持在三千,重騎人數保持在兩千,遇到戰事時,輕重配合,效果更佳。”
“公子的想法是好的,只是組建重騎兵的代價十分高昂,一名重騎兵的花銷大概可抵三到五名輕騎兵,而一名輕騎兵的花銷又可抵八到十名步兵,這么算下來,養一名重騎兵的代價,可以養二十五到五十名步兵。重騎兵的花費如此高昂,實際作戰中作用發揮卻是有限,若是組建重騎兵,是否劃算?”
原本腦子里面還在想象著重騎兵橫掃一切戰場兵種的劉和,被趙云這么一盆冷水澆下來,頓時清醒了不少,意識到自己實在是有些想當然了。
漢族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重騎兵輝煌的時代,其中尤以隋朝的具裝甲騎為最。當時羅藝統率著五千具裝甲騎,人馬皆披重甲,再輔以輕騎兵,其勢銳不可擋,簡直是戰場之上的“推土機”。
然而,這五千具裝甲騎卻是大隋傾全國之力,用時許多年才積攢出來,而具裝甲騎所需要的明光鎧、馬槊、騎士、馬匹、重甲等等,都是非常耗費時rì和錢糧,說白了就是用金山銀山往坑里面填,一點一點堆出來的!
劉虞目前只占據了幽州的三分之一,能養活現在這么多的騎兵,已經是個奇跡,哪里還有余力再弄什么重騎兵?
養一名重騎兵相當于養五十名步兵,養兩千重騎兵的代價等同十萬步兵,劉和這是想要逆天么?
舉報:/
如果您是《》作品的者但不愿意我們轉載您的作品,請通知我們刪除。
筆下書友正在閱讀: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