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四章 花車巡游(四)
4花車巡游(四)
1699年1月15日,一列最新式的“美洲之星”火車頭拉著整整8節車廂行駛到了烏江之畔的某個村子。
8節車廂中2節是警衛人員車廂,1節隨行官員及記者專用車廂、1節臥室兼書房、1節會議室、1節餐車、1節儲藏室、1節煤水車。從構成就可以看出,這不是尋常的旅客或貨運列車,而是領導人專列!
專列停靠的地方一點都不繁華,甚至連車站都不是。附近僅僅只有一個維修點,有一條岔道可以讓列車開進來,不至于堵了其他車次的路。
維修點周圍都是農民,500米外有一個小村,是興國縣興安鎮下面的偏遠村莊,大概有百來戶人家。因為靠近烏江河道的原因,村民們在農閑之余經常捕魚,因此家家戶戶門前都曬著漁網。但在這烏江上游河段內捕魚卻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因為水流湍急,落差較大的緣故,當你駕著小船航行在河面上時,危險無時無刻不存在著,非得是經驗非常豐富的人才可以在河上存活下去。
這個時候,邵耀光想起了前方不遠處那座鐵路橋的修建,一座當年耗資三十萬圓以上修建的鐵路橋,一座凝結了技術與汗水的工程奇跡。
“真是不容易呀!”他感嘆著。沒有合格的鐵路橋技術,大北方鐵路就不可能延伸到巴西高原更北方,不可能把各地區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可能讓更多內陸腹地的人民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所以說技術進步,是現代國家第一緊要之事,它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內各族群的團結程度,平衡各地區的發展差異。
想想古代吧,如果沒有大北方鐵路這種利器,中央政府的權威就很容易受到山川河流的阻隔,漸次被削弱,直至在偏遠地區消磨殆盡,當地人民對高高在上的君主沒什么敬畏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是也。
鐵路橋下邊河岸立著幾張石桌石椅。邵耀光信步走了過去,秘書快步向前,拿毛巾把桌椅擦了擦,然后示意一位工作人員去燒水泡茶。
邵耀光和幾名隨行的學者坐了下來。大家看著濤聲陣陣的大河,呼吸著混合著野花清香的空氣,一時間只覺心曠神怡。
“小錢,你覺得咱們國家現在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得怎么樣?”茶端上來后,眾人先品了一會,然后才聽邵耀光問道。
錢清這個人,在東岸是個標標準準的文化圈子內部人士。他出身不低,文學造詣不錯,辦過雜志,出過書,雖然在圈子里不是大紅大紫那種,但也算是不錯了。至于現在么,他已經轉型顧問學者了,一年當中有一半時間給人充當顧問,講講課,牽牽線,另外一半時間則在外游歷,或者在家寫字畫畫,玩玩音樂,這日子過得不要太瀟灑。
這次邵耀光離任前的鐵路花車巡游,也邀請了錢清一同隨行。錢清想著左右無事,便愉快地答應了,打算乘火車來一次公費旅行。之前因為多在工業區晃蕩,錢清感覺很是無聊,一度待在車上寫稿子,甚至連很多應酬都推了。今天來到氣勢磅礴的烏江上游之后,看著這天高地遠、江天一色的美景,他才終于覺得不虛此行,心情暢快無比。
這會聽到邵耀光向自己詢問,錢清想了想后,便說道:“領導,既然你問起了,那我就談一談。我這人不喜歡說啥好聽的,也不喜歡吹捧,領導你可能也不想聽這些,那我就我的切身感受來說一說不足之處。肯定會有遺漏,因為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歡迎大家補充啊。”
“首先要談的是圖書館。”錢清說道:“咱們國家目前藏書最多的是位于東方縣的首都圖書館,藏有120多萬冊,內容包羅萬象,既有科學技術方面的,也有地理民俗類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問題在于,這里面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書籍不外借,尤其是那些來自中國大陸的各種孤本絕版,以及來自歐陸的拉丁語文獻,你倒是趕緊弄一些復制本出來啊,我最近為了寫文章需要查一些中國的縣志,結果只能天天跑圖書館查閱,有時候還沒有,真是愁死人了。另外,縣一級的圖書館的數量嚴重不足,嚴重制約了人民獲取信息的權利。”
其實錢清說的這么也沒錯。現在的東岸地方政府,幾乎一有錢就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公路、碼頭、運河、水庫等等,或者投資工業建設、教育師范、醫療衛生等考核占比比較重的領域,至于文化領域,他們除了制定規則之外,似乎投資很少。
以圖書館為例,現在全國近兩百縣,有縣立圖書館的不過三十多,絕大部分縣份沒有圖書館,文化局也是個清水衙門,里面的辦事員經常被其他部門借調過去干活,何談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另外就是東岸人幾十年來在全世界搜羅各種書籍,中國的、日本的、越南的、阿拉伯的、波斯的、歐洲的,反正有價值且能收集的,都通過各種手段弄來了,其中相當部分甚至是孤本。但可惜的是,這些書籍的翻譯、抄寫、復印工作進展極其緩慢,以至于大部分書籍至今仍躺在首都圖書館內,根本無法節約,殊為遺憾。
“第二,是有關報紙雜志的事情。”錢清繼續說道:“老實說我是不太清楚現在的政策的。比如馬車運輸協會想搞個《貨物運輸月報》,申請了半年刊號都沒批下來。我不知道文化部的審核人員是出于什么動機這么做,我想要說的是根本沒必要嘛。批了這些雜志,難道還有人會造反不成?是是,我知道上次有人在《經濟情報》雜志上寫了很多原東岸公司股東的事情,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但仔細想想,其實也沒多大事嘛。拜托,政府要有點自信,其實你們干得很不錯,為人民謀取了大量的福利,大家總體是支持的,何必搞成這副模樣呢?”
話說東岸國內報刊雜志現在是多如牛毛,以至于文化部的人都覺得慌張,覺得監督不過來,想要適當控制一下。這些報刊雜志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且以后者居多。從分類來看,最多的自然是經濟領域,如之前倒了大霉的《經濟情報》,以及《實業統計》,都是個中翹楚。
經濟領域之外,還有政治領域的《東岸評論》、《民生》、《新天地》,這是排名前三的。工礦業領域排名靠前的是《土木建筑協會公報》、《發明》、《礦工東岸》,交通運輸領域的是《躍進》、《機車》、《運輸資料情報》,農業方面則有《興農》、《病蟲害時報》、《園藝農志》,科學方面有《自然科學研究院研究報告》、《工程院匯報》,醫學方面有《健康東岸》、《東方醫學雜志》、《新大陸藥劑志》,金融領域賣得較好的則是《金融經濟統計》、《博覽會大街見聞》等。
以上這些都是各細分領域賣得最好的雜志,一般是月刊,季刊、年刊很少。這些雜志的大行其道,說明東岸人民的消費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開始注重這些文化消費品了,這是中產階級集團日漸穩固、壯大的標志。衣食住行對他們而言已不成問題,他們開始更多地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聽音樂、看戲劇、買雜志,去各地旅游,成了他們的首選,因此書刊雜志市場越來越繁榮也就不那么難以理解了。
不過東岸文化部人手有限,對于呈爆炸式增長的文化市場準備不足,且存在嚴重的監管恐懼癥。一是害怕有不怕死的人在上面大放厥詞,抨擊建國者議會議員,二是害怕內容外泄,有些資料性書刊價值較高,發行范圍必須受到限制,以前他們還能監督一二,現在書刊多了,哪能一個個管得過來呢。因此,他們對于新刊號的發放非常謹慎,拖拖拉拉,非常不情愿,以至于東岸國內出現了很多非法出版的地下刊物,讓人很是無語。
“第三,對東岸新出現的有別于中國傳統的戲劇流派、音樂流派、文學流派、服裝流派、建筑流派甚至是美食流派,進行國家級別的財政補助。補助不經過政府部門,直接發放到各協會手里,以刺激東岸本土文化的成長與發展。咱們國家國力這么強,文化又是從華夏這個母體上誕生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沒有理由不向外輸出的。”錢清又說道:“文化輸出是一門大學問,可以極大減輕我們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成本。”
邵耀光聽了微笑點頭。作為東岸的一號,他得承認這些年來對文化發展有些忽視,雖然撥款沒有短少過,但問題在于這個財政支出的預算本身就做得太少了,還有擴大的空間。他現在也認可錢清的一些看法,一個國家光工業、貿易、經濟、軍事發展起來是不行的,作為國家認同、民族烙印的文化產業也必須發展起來,做大做強,齊頭并進。如此,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更長久地屹立于世界之巔,而不是像蒙古人一樣,打下了半個世界,然后轟然崩塌,消失在世界各個角落。
東岸的文化產業,已經發展到如今這么一個很大的規模了,政府不能再視而不見,束手束腳,而是應該銳意改革,正確引導。希望下屆政府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讓東岸的文化產業可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