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清 第一一八章 黃雀行動和榫卯計劃
朝內北小街,軒親王府。
關卓凡面前的書桌上,擺著軍調處送來的一封密件,密件的右上角,蓋了一個小小的紅色印章,標志著這封密件的密級——一個標準的等邊三角形,里面是一個希臘字母“ⅲ”。
軒軍的情報密級,共分六等,由低至高,分別是藍一、藍二、藍三、紅一、紅二、紅三。藍一至藍三,標志為藍色等邊三角形,內置對應的希臘字母;紅一至紅三,標志為紅色等邊三角形,內置對應的希臘字母。
“紅三”,這是軒軍情報體系密級最高的標志。
當然,紅一至紅三的標志,酷肖原時空某地對某種藝術作品的某種成分的分級標志,至于軒親王為什么會選用這種可能令本書讀者產生誤會的標志作為軒軍情報密級的標志,呃,獅子也不曉得。
來看看密件的內容。
乍看上去,屬于“每一個字都認得,但擺在一起就不曉得什么意思”那種,但對照過密碼本,再按照特殊的規律“翻譯”之后,就變成了以下的內容:
“黃雀行動、第三階段、b計劃。順利。黃雀入籠。青雀、白雀、紫雀各安其位。開始投食。”
“投食”兩個字,叫關卓凡右眼皮輕輕的跳了一下。
他劃著了一根火柴,點燃了密件,火焰竄上來之后,將其扔進了一只淺口的青瓷盆中,密件在火光中扭曲、翻轉,很快化為灰燼。
看著裊裊的青煙,關卓凡無聲的嘆了口氣。
箭已離弦,再也不能回頭了。
“黃雀行動”,是軍調處成立以來,實施的最重大、最秘密、最復雜的行動,關卓凡親自領導,陳亦誠主持實施。“黃雀行動”傾軍調處全處之力,但行動的終極目的。只有關卓凡和陳亦誠兩個人知曉,連馬丁內茲都不甚了了。
“黃雀行動”由多個環節組成,分成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準備了兩到三套方案,軍調處內部,以“a計劃”、“b計劃”、“c計劃”謂之。現在,正進行到第三階段,實施的是“b計劃”——經過對“a計劃”實施效果的評估。陳亦誠和馬丁內茲都認為,“a計劃”不可控因素過多,增加行動成功的難度,甚至可能導致關鍵信息的外泄,報關卓凡批準,改行“b計劃”。
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在“黃雀行動”正式定名成案之前,這個行動便已開始實施了,特別是對幾個關鍵角色——青雀、白雀、紫雀的選擇、確定。只是。那個時候,還不叫“黃雀行動”罷了。
“青雀”的人選,是一早就準備好了的,但需要合適的時機,把他變成“青雀”。一年前,宮內一次小小的“意外事故”后,這個時機出現了。
“白雀”由關卓凡親自選定,之前,甚至沒有經過軍調處的“背景調查”。不過,軍調處的“補充調查”。以及之后“白雀”的表現,都證明王爺目光如炬,如果叫軍調處自己去找,只怕都找不到這么合適的人選。
王爺素來洞鑒萬里。小陳和小馬,除了打心眼里佩服之外,倒也沒想別的什么。他們不曉得,“白雀”的確定,對于穿越者關卓凡來說,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難事。有足夠的歷史資料表明,某某某是“白雀”的不二之選,軒王爺這邊兒要做的,只是因勢利導罷了。
真正不好辦的,是“紫雀”的人選。
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另一項秘密行動“榫卯計劃”。
“榫卯計劃”和“黃雀行動”有密切的關聯,但并不從屬于黃雀行動,并且,遠在“黃雀行動”定名成案之前,便已開始實施了。
“榫卯計劃”的目的,是向紫禁城的侍衛和護軍,滲入軒軍自己的勢力。
護軍還好辦,難的是侍衛。
紫禁城的侍衛,由“領侍衛內大臣”管領。這個位子,以前,肅順是坐過的,恭王也是坐過的,后來,恭王御前咆哮失禮,一跤跌倒,復出之后,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內務府的差使恢復了,但“議政王”的頭銜不復,同時丟掉的,還有“領侍衛內大臣”。
接恭王“領侍衛內大臣”的缺的,是醇王。
后來,又加了一個伯彥訥謨詁。
關卓凡入玉牒,貝子、貝勒、郡王、親王,一路青云直上,領班軍機、獨掌國柄,終于到了小皇帝口中“專固國朝、脅迫內外”的地步。但有點奇怪的是,他的頭銜中,和紫禁城相關的,或者更準確的說,和內廷相關的,卻只有一個“御前大臣”。
由始至終,兩宮皇太后沒有表露過叫他兼署“領侍衛內大臣”的意思。
留意到這個情況的人不多,就算注意到了,也不以為意:軒親王身上的差使太多、太重了,現在連入直弘德殿的辰光都拿不出來,哪里還有多余的精力去照應宮中的宿衛?
但關卓凡自個兒,卻不能“不以為意”。
“御前大臣”也是非常重要的頭銜,帶上這頂帽子,就意味著成為了“上頭”最親信的重臣、近臣。外臣入覲,要由御前大臣“帶班”;御前大臣自己覲見,卻不必“遞牌子”,直接請見可也。
另外,御前大臣也能夠代表“上頭”,管理“乾清宮侍衛”和“御前侍衛”等“內廷侍衛”。
紫禁城的侍衛中,“乾清宮侍衛”和“御前侍衛”這兩種“內廷侍衛”,地位是最高的。從乾清宮開始,就算進入內廷,宿衛內廷,是最受信任的親貴子弟才能充任的差使。其中,“御前侍衛”,顧名思義,在御前“行走”,和“上頭”的距離最近,較之“乾清宮侍衛”,又更進一步了。
不過,乾清門以南,屬于外朝,外朝的宿衛,就不歸御前大臣管了,統領紫禁城宿衛全局的,還是“領侍衛內大臣”。
“領侍衛內大臣”并不止一人,滿員的時候,上三旗每旗二人,一共六人——當然,滿員的時候很少,即便滿員,起核心作用的,也只有一到兩人,譬如文宗時候的肅順。
現在的格局也差不多:幾個領侍衛內大臣中,真正掌握實權的,只有醇王一人。
關卓凡確實沒有時間,去一手一腳的布置、安排、管理紫禁城的宿衛,不過,有時候,叫某人兼署“領侍衛內大臣”,并不一定要他負責什么具體的工作,更多的是“上頭”對其信用的一種表示——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的保安,只有最親信的大臣,才可能被賦予這個重任。
祺祥政變后,恭王兼領“領侍衛內大臣”,就屬于這個性質。
如今,兩宮皇太后對關卓凡的“信用”,本應該在當年的恭王之上,卻沒有兼領“領侍衛內大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也許,什么問題也不說明,僅僅是兩宮皇太后沒有想到兼領“領侍衛內大臣”的特殊含義,覺得關卓凡忙不過來。
慈安念不及此,并不奇怪,可是以慈禧的細心和精明——
也許,當年,兩宮皇太后根本不想恭王兼領這個差使,不過迫于形勢,不得不作此安排罷了。
垂簾聽政之初,恭王勢力,籠蓋朝野,實在是凌駕兩宮皇太后之上的,朝廷上下,進退黜陟,秉承的全都是恭王的意思。
派恭王兼領“領侍衛內大臣”,不是什么真正的“信用”,而是不得不行的虛與委蛇。
恭王跌倒,兩宮皇太后不再需要與恭王虛與委蛇了,他的“領侍衛內大臣”,便和“議政王”一起拿掉了。
兩宮皇太后沒有叫關卓凡兼領“領侍衛內大臣”,難道——
若說這姐倆兒對關卓凡的“信用”,達不到叫他兼領“領侍衛內大臣”的程度,甚至還不如醇王,似乎并無是理,那么,只剩下以下一種解釋了:
再“信”,再“用”,哪怕已經有了肌膚之親,在她們眼里,關卓凡也還是一個臣子。既為臣子,就有適度“抑制”的必要,外朝,已經“托付”給了關卓凡;內廷,不能夠還叫他掌握,不然,真正叫“脅迫內外”了。
不論出于什么原因,關卓凡臺面上的權力,不及于宮中宿衛,可是,他又有插手宮中宿衛的需要——既為“交通消息”,更為“有事之時,緩急可恃”。
那么,就只好暗地里滲透了。
這個“滲透”,如果僅僅限于“交通消息”,難不到哪里去,愿意巴結軒親王的侍衛多了去了,可要做到“有事之時,緩急可恃”,就難了——這意味著,必須在侍衛中找到真正肯拿命出來賣的人。
國初的時候,紫禁城侍衛,全部出自上三旗,后來,范圍慢慢擴展到下五旗,不過,全部都由滿蒙親貴子弟充任,普通的旗人,幾乎是沒有的。康熙朝,侍衛中開始出現中、下層的旗人,漢軍旗也加入了進來。雍正朝以后,由武舉一途,再替漢人開了個小小的口子。不過,如前文所述,漢人侍衛的數量極少,從沒有能在侍衛系統內做到高位的,整體來說,無足輕重。
這些措施,基本保證到了大內侍衛對保衛對象的忠誠度,也為關卓凡對侍衛系統的滲透,大大增加了難度。
不過,既開了口子,再小,也是有機可乘的,軍調處最終還是達到了目的。
這個目的是如何達到的,容后再表。
至于“黃雀”,嗯,沒錯,就是小皇帝。
請記住:飛翔鳥中文小說網 www.fxnzw.com 沒有彈窗,更新及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