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五章:針對突厥的計策

UC手機站:.ucxsw

未過多久,李世民目光嚴肅的看了一眼宴席上的群臣,然后背著雙手離開了。

對于那些武臣而言,想要憑自己的本事寫一篇錦繡文章簡直千難萬難,還不如讓他們在戰場上拼死滾兩圈來的自在快活。

李世民當然也不會強行逼迫,而是明確的提出讓他們前去尋找食客幫助完成考核。科舉取士不過二三十人,難免有些寒門士子名落孫山,僅靠科舉是難將有才之士選蒙拔擢出來的。

這次的酒宴考核助興只是其一,他另有選拔的私心在其中。

只不過,聽天意,盡人事罷了。

待李世民走后,李承乾心中猛然松了一口氣,小手拍打著胸膛。因他離太上皇的席位不過半步左右,于是挪了挪屁股,小聲說道:“皇爺爺,你那里......可有現成的詩詞,讓承乾略微參考...參考。”

“對,就是僅供參考些許,父皇出的試題頗有怪異,一個圓圈加了一個墨點,然后在其下面卻有一橫,是另有意思,還是僅看其表面?若是上古的象形文字......那此字就是一個旦字,可意思怎么可能如此簡單?”他略帶猶豫道。

太上皇掃了李承乾一眼,自從三年前給他寫了一首《憫農》詩后,在長安無人不知太子神童之名,一個謊言往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飾。

因此到最后,李承乾這位太子時不時給太上皇上上眼藥,弄些詩詞,隔五六個個月就會有一篇轟動詩壇的傳世名作。

今日,李承乾也不免于此。

不過,太上皇總感覺怪怪的。按照大多數穿越者的慣例,是他在詩壇一展雄風,然后引得無數深閨怨婦暗自垂淚。

可是......到了他這里,詩詞給了皇孫子。還有那裝神弄鬼的把戲也沒有少教給清羽,以至于這‘妖道’在長安城越發活得滋潤。

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將孔子的萬世師表搶過來給自己安上。

李淵干咳了一聲,小聲在李承乾的耳邊說道:“你看這是一個旦,蛋生雞,雞生蛋,那么合起來就是姬旦嘛。

若說道這姬旦......”

李淵有點卡殼,姬旦就是周公旦,可接下來要怎么說呢?李承乾這個皇太子向來和他親近,要是幫他抄襲詩詞,那么肯定要符合現在的‘意境’。

不然縱使抄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詞,別人非但不買帳,反倒會質疑詩詞的真偽。穿越眾要真是沒有半點底子,冒然抄襲詩詞,聲名大噪后定然會有人邀請前去文會,到時候大家助個興玩個字謎游戲,那真的就是傻眼。

現在李靖滅突厥而回,要么做一個邊塞詩,要不就寫個贊揚......

“對了,此詩應當可以。”李淵腦海閃過一道靈光,提筆寫字,片刻鐘頭,一氣呵成。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留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滅掉東突厥之后,衛國公李靖現在已經位極人臣。按照歷史走向,接下來的李靖將會上交兵權,閉門謝客。一直到貞觀六年吐谷渾作亂,這才重披甲胄,率領唐軍平定吐谷渾......

這篇白居易所寫的詩詞無疑是對李靖最大的贊頌,也是勸導李世民不要在今后介蒂李藥師。當年的周公被管叔等人在豐鎬散播流言,但是結果如何呢?而西漢末年的王莽,在當臣子的時候素來謙恭為善,可誰又能知道他今后篡國?

所以看人不能僅僅依據外人的評判,而是出自自己的本心,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同時,對于李承乾來說,也會極大贏得軍神李靖乃至整個武官體系的好感。

李承乾接過太上皇寫的詩詞后,賊眉鼠眼的左顧右盼之后,看到無人注意到他。匆忙看上一眼后,然后揉成紙團夾雜在衣袖間。

對著太上皇道了聲謝,道:“多謝皇爺爺解圍,承乾不勝感激。”

作弊這個詞,對于李承乾來說,既陌生又熟悉。若是一般人給他作弊,他第一個想法就是殺了了事。而太上皇不同,太上皇乃是他的親爺爺,爺爺做的弊那......能叫作弊嗎?

皇爺爺對他的威脅幾乎為零,所以他又有什么擔心的。

等李承乾走后,李淵這才思索如何解決突厥的后患。

解決邊疆和少數民族問題,最成功莫過于清朝。清朝在西南邊疆土司實行改土歸流,在蒙古實行和親封王和出家政策,在西藏用的是達賴班禪冊封制度,以及由中央親自選擇班禪轉世之身。

這三項政策,保證了清朝兩百多年間,圍繞著明朝的三大問題,一直沒有出岔子。

改土歸流一般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后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壓后,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

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請“改土歸流”時,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封建王朝遇有機會,立刻抓緊改流……

只不過改土歸流固然對于少民問題解決不錯,但土司是南方,南方的叛亂在中原王朝看來不過是小意思,派大軍過去三五天就能掃除。

而唐初的東突厥雖然已經被滅,但實力猶存,若是任由他們舔舐傷口,那么......久之必成大亂。

所以太上皇思來想去,解決東突厥的問題,參考清朝對于蒙古和西藏的政策就很不錯。

想通這點,李淵便提筆寫字。

第一嘛,就是派遣那些寺院的和尚前往東突厥,不在突厥待上三年,不教化信眾就不給發送度牒。讓東突厥人全體崇尚佛教,每一戶只留一人傳宗接祖,其他人必須皈依佛門。

第二點,則是和親封王,只不過唐朝不比清朝,清朝是滿人皇族,所以娶蒙古人非議不大。而唐朝縱然心胸開闊,但總體來說是漢人政權,若是娶突厥人為妻,則大唐根基不穩。

只不過這點太上皇早有預料,滿清的和親封王歸根結底就是漢朝的推恩令,按照漢武帝那一套實施就行,雖然比不上和親封王的效果顯著,但弱化突厥人也是易與之事。

第三點,就是設置類似達賴班禪制度,在突厥人中封神,讓他們向契丹人后期一樣崇尚佛教,從而不斷腐化,財政不斷內耗。

此三點毒計施行下去,東突厥不過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大唐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