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604章 幾振(下)

熙河僅是熙寧五年六年的一個縮影,但不僅是熙河。

振奮人心的還有南方。

在江陵府與潭州以西就是蠻人地區,宋朝在這里控制力很弱。特別是潭州西邊的梅山地區,哪里生活著鼎鼎大名的梅山蠻。因為山大林茂,無法節制,宋初讓他們逼得沒辦法,于是劃了一條線,禁止周邊漢人與他們有任何往來,包括商業貿易,所以有一個名詞,叫禁梅山。

關健得禁住。

上哪兒禁去?這一禁,梅山蠻生活更苦,越苦就越兇悍。宋朝禁,他們主動出擊,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這一來,周邊百姓苦逼了,他們連一個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了。

于是朝廷只好派兵剿,最有名的便是潘美的從孫潘夙率大軍前去剿滅,結果剿滅了九十個寨子,看似數量大,實際就是九十個小村莊。余下的人一起撤到大山里了。無法剿,官兵來了,撤到大山。官兵走了,他們出來,再次為惡。

這是梅山地區。

再往前就是南北江蠻,再往西北去就是夔峽蠻。

千萬不要說宋朝壓迫,宋朝為了維護和平,那一年不是送去大量腦白金娃哈哈,就差一點跪著求他們做做好事,不要做得太過份,讓你們做土皇帝得了。

不服管制,宋朝真的無所謂。把持商業以及征稅,宋朝也無所謂。關健他們擄掠漢人為奴,什么吃心肝,權等等。

這是太平年代。趙匡的小舅子吃人肉。都被趙匡義斬殺了。況且這些蠻人。

難道漢人的心肝特別好吃?

所以一提到這幾個地區的蠻人,不論那個宋朝君王都會有一大把辛酸淚。畢竟是一個相對比較開明的王朝,境內出現這些情況,那無疑是君王的恥辱。

然而考慮到這片地區的特殊性,大家只好裝作看不到。

但在熙寧五年七月,南方送來一份比較有誘惑的快奏,當地有百姓匯報,說是梅山蠻與南北江蠻有內亂。而且這些族酋不將百姓當人看,許多蠻人向往宋朝的仁慈,請求內附。

這份快奏迅速到了王安石面前。

當然,王安石也不指望能從這片地區斂出什么錢帛,關健若是這一片地區能治理起來,只要他們不危害周邊的漢人,讓漢人安居樂業,那么整個湘水流域就可以象江東圩那樣大開發了。

這時候他并不知道長沙成了明朝的四大米市,也就是全國最重要的四大糧食基地之一。但隱約地感到如果將這片地區安定,會給荊湖南路帶來極大的好處。

但王安石考慮的乃是兵費。

不過還好。王巨的事剛剛解決,王巨本人去了泉州。不然文彥博難堪,王安石也難堪。王巨辭官的事情解決了,河湟正式提上議程了。

后來王韶鑒于王巨的下場,以及王巨以前在信上的暗示,拿下武勝軍,也就是熙州后,沒有說出那句欠扁的話,俺沒有用朝廷一文錢,這一戰經費糧草全是俺開荒經商得來的。

可在史上,他在秦州經營數年的錢帛糧草,也僅僅是支持洮河大捷。隨后用兵河州,以及戰后的獎勵撫恤,還是從國庫掏的錢。但總的來說,有他這句話,說明王韶用兵成本真的很低。

王安石這時還不知道啊,他用王巨用兵的成本,往王韶用兵成本上套,那么未來收復熙河得要花多少錢?然后再用兵南北江與梅山,又得花多少錢?

想了許久,王安石還是決定不放過這次機會。畢竟這次機會難得,錯過了,下次用兵,還不知得用多少兵費。除非象以前那樣裝作看不到,然而這幾塊地區已經成了宋朝南方的一個超級大爛瘡,不揭開早晚會出大事情。

由是王安石讓章惇去了荊南。

章惇來到荊南,先派了兩個使者前去招撫,然而這兩個使者去了蠻族地面,不是招撫,而是安撫了當地的婦女,蠻人也是人,一怒之下將兩使腦袋砍了。這一砍事兒大了,沒辦法投降,于是聚集起來不是投降宋朝,而是進城殺官造反。

章惇聽到消息大怒,不管官員是不是操蛋,但殺了使者不算,還進城殺官造反,再不收拾,這片地區整個就亂了套,說不定就會產生第二個李繼遷儂智高了。

因此迅速帶著大軍滾滾南下

消息傳到京城,趙頊有些傻眼,朕讓你帶兵前去,是震懾,不是真打的,歷史多次證明,打不管用,只要宋軍撤了,當地蠻人立即變本加利地報復。

王安石只好說,章惇還是可信的,但一定要穩住,戒惇勿要輕舉妄動。

但他們都低估了章惇,章惇的攻勢反而變得更猛。

轉運副使蔡燁擔心了,上書朝廷,不能打,請將章惇立即調走,由臣來接手,則臣慢慢處理。和平統一吧。

如果真能和平統一,這么多年早就和平統一了。

不過趙頊確實很擔心又象以前那樣,師老無功,因此同意了蔡燁的意見。然而王安石卻是堅決不同意。

但章惇不管朝堂上是什么動向,繼續用兵。這一回朝廷來真格的了,而且戰斗力驚人,為宋軍所逼,當地最大的蘇氏來降。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章惇打破了宋朝以往治梅山的紀錄,非是打一下就撤軍回去,而是正式開梅山。

所謂開,一要設治置縣建城,官府正式管理。二是籍戶,梅山蠻族一萬四千八百戶、二十六萬畝山田全部籍入戶冊田冊。三要征稅,但考慮到新附,為示優待,一年兩稅只征一稅,比內地百姓減半。四是駐兵。

做完了這些,章惇想想還不夠,于是在當地開設學堂。傳授蠻人漢家的詩書經義禮儀。以前宋朝封鎖這片地區。不準商貿往來。也不準工匠與銅鐵流入這片地區。現在統統解除了封鎖,而且章惇主動替他們調爭民族矛盾,于是諸蠻徭爭辟道路,以待得其地。

因此有些磚家哀嘆,“后來梅山蠻發現對他們不利,即官方侵逼洞,至生疑懼,久而久之。梅山蠻大部與遷徙過來的漢人同化了,小部因為種種變故,遷出了梅山。”

傻逼磚家!

難道漢化不好嗎?

看看人家小倭國,為什么團結,難道他們當真是單一種族?正是因為民族融合得好,最終無數外來人種,各島人種,全部融合,全國除了極少數阿伊努族(又稱蝦夷族)人以外,只有一個大和民族。所以這個國家才如此的團結。難道倭國這樣做不好嗎?

磚家也許是精英、公知,但也說明了章惇之作用。

正是章惇這次開梅山。為長沙周邊地區的安定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最終成了四大米市之一。

梅山蠻,這個頭痛的老大難問題,一下子徹底解決了。

這是好事,趙頊還能說什么呢。

梅山解決,章惇盯上了南北江。南江蠻向永晤、舒光銀兩部挺不住,率先向章惇投降。但也有人不服,田元猛跳出來帶頭反抗,結果讓章惇派出大軍,一二三剿滅。不過北江那邊更復雜,章惇先停下來,將梅山與南江消化。

這是荊湖路帶來的捷報。

然后再轉到巴蜀瀘州地區。

據傳當年趙匡用玉斧,不是兵器的那個斧,而是鎮紙的一種器皿,在地圖上往大渡河一劃,說,從這往西朕不要了。

這個說法王巨同樣很懷疑,因為當時實際情況是王全彬與他的部下暴行,引起巴蜀百姓的激烈反抗,滅蜀國只用了六十幾天,但鎮壓了這次反抗卻花了近一年時間。

況且還有南唐,南漢與河東,因此從戰略上再往南往西經營,那是很不劃算的。

但趙匡確實對西南不大感興趣,為何呢,難治,而出產有限,有出產也不易運出來,即便能治理,朝廷不能獲利,治理后要駐軍,要發放官員的薪酬,等于變相地剝削中原百姓的利益,而用于這些落后地區。

也許這個想法是不錯的,關健你不要這些地區,這些地區的蠻人會主動地找上門……

所以巴蜀周邊,特別是長江金沙江以南地區的蠻人不停地入侵、燒殺搶掠。宋朝也被迫著不停地將江南納入管理當中……

在瀘州有兩個酋長,一個叫晏子,與春秋那個晏嬰同一個名字,一個叫斧望個恕。兩人將晏州山外六姓、納溪二十四姓的生夷全部整合。

這個當地官員也無所謂,反正在江南,巴蜀長江以南,宋朝是不大感興趣的。

可這兩人將這些部族整合后,忽然對江北富裕的漢人地區感興趣了,準備入侵內地。

消息送到了京城,京城將熊本調去平亂。

熊本上任后,立即找到進攻方向,先將這兩個酋長丟下不問,而是先抓內鬼,這些夷人敢冒險,是附近有十二個村子的刁民準備替他們做向導。

熊本找了一個理由,將這些人聚集,然后一二三全部給殺了。

其實無論章惇或王巨,或熊本,三人平叛方法都有些不大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敢殺人。

在宋朝,敢對這些反叛不軌的蕃蠻動屠刀,其實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一百多個人頭掛在木竿上,比什么都管用,余下的人爭先恐后的向熊本宣誓效忠。當然,殺是輔,撫還是主。于是刺吏巡檢這些官職一個個封賞出去,反正都是不花朝廷銀錢的階官,封吧。

但有了這個階官則不同了,你們好歹也算是宋朝的階官了,那就是宋朝的子民。

然而有不服的人出來了,一個叫柯陰的大酋長不服,熊本糾集了晏州十九姓豪強武裝,以及從廣南西路調來的強弩軍,由大將王宣與賈昌言率領,討伐柯陰。

兩軍在黃葛會戰,結果柯陰大敗,逃向山林里。然而這一回宋軍與以前不同,你爬山他也爬山,你鉆深林他也鉆深林,抓來抓去,柯陰被抓得差一點發瘋,只好出來乖乖地投降,將自己名下的人口、土地、珍寶與馬匹全部獻了出來。

其實熊本這樣做完全是殺雞賅猴。

柯陰差一點發瘋,熊本大軍徐徐逼向這兩個酋長,看到宋軍這種趕盡殺絕式的戰斗,兩個蠻人徹底絕望。將兒子送到熊本身邊做了一個小官,實際就是人質。俺投降了。

之后淯井、長寧、烏蠻、羅氏鬼主等各部夷人都爭相內附,由范百祿主持,立誓永為漢官奴。誓書被刻成石碑,立在武寧砦。

為什么變法,變法就是為了國家富強。

經過幾年變法,積欠越來越少,內庫也開始充盈。趙頊還刻意將景福殿分成三十二間庫房,又寫了一首四言詩:五季失圖,獫狁孔熾。藝祖肇邦,思有懲艾。爰設內府,基以募士。曾孫守之,敢忘闕志?

意思是五代時國家失去了土地,讓異族變得很猖狂,太祖于困境中創立國家,重振聲威,要嚴懲入侵者。所以成立了內庫,用以招募壯士。現在到了我這個曾孫,怎么能忘提祖訓呢?

然后以每一字為一庫號。

三十二號倉房成,趙頊意猶未盡,又補了一句: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遺業。顧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每晚我都虔誠憂懼地入睡,體會祖先的遺志。以我并不武姿的天賦,何日才能達到目標?

然后將這首小詩放在倉庫的最顯眼處。

還有農田水利法帶來的大片良田。

百姓就不管了,至少國家財政是漸漸寬裕,而且國也強大了。

從西夏到吐蕃,再到禁梅山,瀘州蠻,三場戰爭,三場漂亮的大捷……

因此史書說宋朝幾振,似乎真的要振興了,但……一場超級的旱災如果詛咒一般地,降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