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四三四章 羞侮

“不行,還要等。”

“還等?”

“何謂功勞,實際功勞是一把雙刃劍,土蹬寨之戰成就了張齊賢公的威名,若是富公沒有出使遼國,若是文公、韓公、龐公沒有在西北擔任要職,后來也未必能成功進入兩府。”

張若水點了點頭。

“但真正讓西夏人心寒的是延州,還是慶州或是渭州?非也,乃是府麟路,張亢。然而張亢下場如何?并且當年西北戰役功勞最大的是誰?”

“張亢,狄青?”

“狄青揚名乃是南方,他雖在西北戰場上也有建樹,卻遠不及張亢了。但不是這兩人,而是呂夷簡公,慶歷戰爭爆發之前,我朝經歷過罕見的旱災,黃河決堤,國庫空虛,在這種情況下我朝匆匆忙忙地與西夏發起戰爭,用費以億兆計數,若無呂公操持,會出現什么局面?然而戰爭結束后,呂公是什么下場?”

不要說宋朝了,即便到了后世,也沒幾個人知道張亢這個人。至于呂夷簡,評價也很低,甚至還不如司馬光。

但實際拋除《資治通鑒》,只說政治,一千個司馬光也不及呂夷簡!

“呂公現在正名了,”葉默小心地說。

“呂公就是正名了,在百姓心中,仍不及韓公文公,并且他是權相,為何被大家抹黑?”

說張亢下場不好還能情有可愿,呂夷簡不同啊,要家世有家世,要權利有權利,為什么生生抹成了小人奸臣?

“為何?”

“由范仲淹帶領著。君子們抱團了。但有幾個人與我抱團?”

“這是結黨啊。”

“能說是結黨吧,我不會結黨,因此這個功勞對我來說,未必是好事,至少我不能持功驕狂。甚至主動抹掉這個功勞,大家才不會因功仇視。所以這不是契機。”王巨掃了一眼張若水道。

總的來說張若水也不是未來軍器監的好接班人,有點貪,這又是一個肥差,一貪,以后軍器監就很難保證王巨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高效廉潔。

但上哪兒找既有才華又清廉的官員。況且這是制造器甲的機構,一般有才華的文官,讓他來還不愿意來呢。

不過貪有貪的好處,正因為王巨的那個承諾,張若水才利用他在內宮中的關系。打聽到司馬光那段對話。這件事也擔著風險的,事情發生后,呂公著等人上書,強烈要求趙頊查辦內宮,趙頊也確實在內宮大發雷霆,將好幾個太監貶到了洛陽。

而且也因為他貪功,這段時間盡心盡力地替王巨做了不少事。

也許張若水心中的想法是王巨說不定那天就離開軍器監了,但這個官吏問題不解決。隨時死灰復燃,軍器監說不定又成了一個爛攤子,所以張若水巴不得自己將這個問題解決。

然而不能解決。當真這么多官員裁下去不會惹風波啊?

冗官問題十分嚴重,人人都知道,但那個大臣去解決過?包括王安石,在史上王安石做了一些努力,裁并州縣,延緩進士授官時間。減少恩蔭名額,但那只是控制。并不是直接裁減。

包括王巨那份很早的上書,針對冗官這一節。同樣是控制為主。

并且王安石在史上也沒有做好,在他手中,官員數量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于是越來越冗。

現在王巨是直接裁,并且一裁就是一百多名,近兩百名官員,好幾百名堂吏,那有那么容易?因此王巨只能繼續等,等的不是這個功勞,而是綏州即將來到的戰爭……

但這個王巨就不用說了,以免過于賅人聽聞。

他扭過頭問葉默:“那邊還有多少匠戶?”

“明公,還有六百余匠戶。”

“由他們,不用問,看他們能忍到什么時候。”

“喏。”

“這段時間你也辛苦了。”

“不敢,”葉默眼睛閃爍了一下,可后面的話他想了想最終沒有說出,王巨卻沒有注意,又看著手中的公文,朝廷陸續撥款過來,戰爭隨時爆發,鎧甲武器必須抓緊生產出來一批,他手中的事務也多了起來。

但不久,趙頊便派人將他召進宮。

其用意乃是司馬光的一番話。

司馬光講讀《通鑒》,也就是資治通鑒,不過現在名字只叫通鑒,司馬光攻擊張方平,讓趙頊反感,下了口詔,好了,你修書吧。

于是司馬光再度修資治通鑒,當然這時還沒有修好,然而司馬光時常開講,看看,這就是俺修的史書。

不可否認,資治通鑒在中國史學上的價值,但也不能無限地神話化。比如朱熹評價一句,溫公不喜權謀,至修書時頗刪之,奈當時有此事何?只得與他存在。若每處刪去數行,只讀著都無血脈意思,何如存之,卻別作論說以斷之。

這個溫公不喜權謀……那個……不過后面一句話說得中的,司馬光喜歡的就保留了,不喜歡的直接刪除或者纂改,管它是不是史書。朱熹對此越看越不滿,于是又說了一句,溫公修書,凡與己意不合者,即節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鑒》之類多矣。

明代嚴衍列舉通鑒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不過王巨對通鑒評價依然很高,然而就因為這次開講,引起了一場爭議。

司馬光講到曹參代蕭何事,然后說了一句,參不變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時,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趙頊說,漢常守蕭何之法不變,可乎?

司馬光說,何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

趙頊知道司馬光這是詭辨,但趙頊也沒有分辨,他也休想辨過司馬光,辨下去反而失去了身份,然后這場對話迅速結束。

趙頊將王巨喊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王巨聽后,心中默默說道,司馬光,你得多牛逼,才能吼出這句顛倒黑白的話?

不過王巨神情很平靜,他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在想。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何必要問?或者說,趙頊為什么要問?

難道是對王安石的不信任,那也是不可能的,王巨忽然意會了,因此說道:“陛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象臣將鐵變成好鋼行,這也是臣的能力,屬于人類的能力,但讓臣點石成金,那就不是能力,而是妖,詭!”

為什么要變法,王巨說得太多,也不想說了。

至于王安石變法中一些不好的現象,那也沒有辦法。如果王巨提前十年來到宋朝,成功地上位,將韓琦與歐陽修狙擊下去,又阻止了趙曙上位,再推出一些比較合理的措施,那么不用青苗法、市易法、均輸法以及其他一些斂財措施,宋朝還能渡過危機。但這時候,不斂財可能嗎?

然而問題也在于此,實際王安石變法之前,大多數人還是同意變法的,但包括趙頊在內,大多數人以為王安石有點石成金,化水為油的手段,實際不可能,就是王巨有了大手指,同樣也不可能,于是許多人失望,可能趙頊也在失望。

這個本來就很艱難了,趙頊又來了一個“異論相攪”,異論相攪不錯,那是在平時,關健現在要變法啊,還能攪?

要命的是趙頊一直疏忽了司馬光,不要說趙頊喜歡司馬光,如果那樣,司馬光到了洛陽后,也不可能一直呆在洛陽了。

為什么要司馬光,正因為司馬光能“攪”。

也因為這個攪,這些人一直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所以王巨委婉進勸了一句。

“那你同意王介甫變法了?”

“臣一直同意,不過陛下切莫以斂財為主,這樣變法的弊病會少一點。”

“你那個軍器監如何了?”

“陛下,軍器監的朝廷的,不是臣的,至于官吏,暫時還沒有到處理的時候。”王巨道。當然,這時候王巨可以提出請求,趙頊同樣會同意,不過就是趙頊同意了,下了詔書,不服的人依然很多,不是裁減的好契機,因此王巨繼續等下去,這個時間不過一兩個月罷了,而且這一等,那些匠戶會越來越少,最終不足為害,這一等軍器監養了那么多閑人,說不定不用王巨提,也會有大臣提出來,有這三利,何樂而不為,又何必急之?

這次召見談話時間很短。

第一是趙頊現在有一種不自信的自信心理,以為他能掌控住。

第二趙頊以為他最終目標是為了強國,最少能在有生之年將西夏滅掉,那時宋朝壓力會大大緩解,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那么變法所帶來的負作用也可以理解,至少比慶歷戰爭時暴斂強吧。

第三趙頊對王巨同樣抱的希望高了,這才急忙地將王巨召到京城擔任了條例司檢詳文字,王巨要去軍器監也同意了,不過最少能有什么智慧完善王安石的變法,然而王巨置身事外,這多少讓趙頊有些不滿意。

因此談了幾句,趙頊就讓王巨回去了。

然后呂惠卿的羞侮到來。

地點,邇英閣,實際就是御書房。它是皇帝學習的地方,可能“帝師”們能在授課時夾帶一些私貨,但肯定不是議論國政所在。就象趙頊這次召見王巨,便是在延和殿的便殿。

人物,“帝師”,有一條要注意,宋朝不是清朝,遠比清朝更加尊師重道,一般授課時,都是一對一授課的。

但這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