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69章 愉景灣

第469章愉景灣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469章愉景灣  第469章愉景灣←→:

  1967年12月。

  香港,凜冽的海風掠過維多利亞港。

  曾經因風波泛起的躁動已漸漸平息,尖沙咀的商鋪重新掛起招牌,中環的電車恢復了往日的班次,惟有街角偶爾殘留的涂鴉,還在無聲訴說著半年前的動蕩。

  但商業的蕭條并未隨秩序一同回暖——英資企業忙著將資金轉移至倫敦,華人富商紛紛辦理移民手續,銅鑼灣的豪宅中介門口,“急售”的告示牌堆成了小山,地產市道如同冬日的海面,平靜下藏著刺骨的冷意。

  保利大廈36樓,長江實業總部的董事長辦公室卻透著截然不同的熱度。

  落地窗外,維多利亞港的船只往來如梭,陳光良坐在寬大的紅木辦公桌后,指尖劃過地產負責人陸孝清送來的“抄底清單”,嘴角不自覺地揚起。

  清單上的每一項都透著“撿漏”的驚喜:

  九龍油麻地的煤氣公司地皮,6萬平方尺的體量,僅以600萬港元拿下,每平方尺單價不足100港元;

  中西區中半山馬己仙峽道1至3號的豪宅地皮,5萬平方尺的稀缺地段,800萬港元便收入囊中,比風波前的市價低了近50;

  更意外的是淺水灣1號別墅,這棟前世屬于賭王的大宅,竟被陸孝清以90萬港元的低價拿下——要知道,淺水灣的別墅在風波前,隨便一棟都要價200萬左右。

  “陸經理,這份成績單,我很滿意。”陳光良將清單放在桌上,目光掃過陸孝清,“尤其是馬己仙峽道和淺水灣這兩塊地,眼光很準。”

  陸孝清連忙謙遜道:“都是董事長您的指示到位——您說‘風波后半年是抄底黃金期’,讓我們‘大小通吃,重點盯稀缺地段’,我們只是按您的要求執行。”

  他頓了頓,補充道,“不過淺水灣1號的業主確實急著移民加拿大,聽說連家具都要一起打包帶走,所以價格才壓得這么低。”

  陳光良笑著點頭,指尖在淺水灣1號的條目上敲了敲:“這棟別墅暫時不用重建,將其重新裝修換新后,我會承租下來,作為度假之用。”

  他想起四房太太與嫡子們的住處——深水灣79號、80號、77號、75號住著四房,深水灣79號、淺水灣35號、山頂道1號、石澳12號分給四個嫡子。

  如今多了這棟淺水灣1號,倒真能避開家里的熱鬧,享受片刻清凈。

  陸孝清立刻應下:“我這就安排,稍后把裝修方案拿給您。”

  上午10點,長實集團的地產高層會議準時召開。

  會議室里,十多位高管圍坐在長桌旁,桌上攤著香港地圖與各類地皮資料,氣氛熱烈得仿佛與窗外的蕭條隔絕。

  “目前來看,我們這5個月已經拿下26塊地皮地盤項目,可建筑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尺,總耗資6800萬港元。”

  陸孝清站在地圖前,用紅筆圈出已收購的地塊.

  “速度可以再快一點。”

  陳光良開口,聲音沉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心,“現在的地皮價格,比風波前低了50還多,很多業主急著套現移民,這是我們擴大版圖的最好時機。不管是大地盤還是小地盤,只要位置合適、價格合理,就果斷拿下——尤其是新界的地皮,現在沒人看得上,十年后會成為香餑餑。”

  一位負責財務的高管忍不住提問:“董事長,我們這5個月已經花了6800萬,再繼續收購,現金流會不會緊張?畢竟紅磡隧道的項目還在投入,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也需要資金支持。”

  “現金流不是問題。”

  陳光良翻開財務報表,語氣篤定:“第一,長實的綜合盈利不菲,其中酒店、商業地產、飲料食品的收益比較穩定,地產抄底的資金完全能覆蓋;第二,平安銀行會給予全力的支持,專門用于地產收購。”

  他頓了頓,看向眾人繼續說道:“大家要記住,地產行業的規律是‘三年一小周期,十年一大周期’,現在是周期的谷底,越是沒人敢買,我們越要敢出手。等市道回暖,這些地皮的價值至少翻三倍,到時候你們就知道,今天的決定有多正確。”

  高管們紛紛點頭,原本的顧慮漸漸消散。

  他們早已習慣陳光良的“逆向思維”——1950年期間的抄底、1958年期間的抄底,甚至1965年也小抄了一把。

  陳光良話鋒一轉,目光落在地圖上的大嶼山區域,說道:“還有一件事,關于大嶼山愉景灣的項目,我打算正式立項。”

  這句話讓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

  愉景灣位于大嶼山北部,是一個遠離市區的離岸島嶼,當時還只是一片荒蕪的灘涂,沒有道路、沒有水電,甚至連常住人口都沒有,在所有人看來,都是一塊“毫無價值”的地皮。

  陸孝清忍不住問道:“董事長,愉景灣的面積確實大,但開發難度也大——光是修建道路、水塘、供電設施,就要投入數億港元,而且短期內看不到收益。我們現在正值抄底的關鍵時期,把資金投到愉景灣,會不會影響其他地皮的收購?”

  “不會。”陳光良搖了搖頭,拿出一份早已準備好的規劃圖,“我已經交代平安銀行談好,愉景灣項目單獨成立一家公司——香港興業,所有資金都用專項貸款,不占用長實的自有資金。至于開發節奏,我們不用急,未來十年,先重點做三件事:第一,修建一個18洞的高爾夫俱樂部,吸引高端客群;第二,建一個游艇碼頭和游艇俱樂部,對接尖沙咀的航運資源;第三,開發數棟獨立花園別墅,每棟占地面積要超過2萬平方尺以上”

  他指著規劃圖上的沙灘區域,補充道:“另外,要保留愉景灣的自然景觀,同時修建一個人造沙灘;內部會修建馬路,還有水塘、電力.現在看起來投入大,但十年后,這里會成為香港首個‘度假式住宅項目’,而長期開發甚至可以四十年為周期,價值不可估量。”

  高管們看著規劃圖,漸漸明白了陳光良的野心——愉景灣不是短期的“抄底項目”,而是長期的“戰略布局”,用現在的低價鎖定未來的稀缺資源,這正是陳光良遠超其他地產商的眼光。

  “我明白了,”陸孝清點了點頭。

  “我這就組建專門的團隊,負責香港興業的注冊和愉景灣的前期調研,爭取本月就向港府提交申請。”

  李家成從新加坡匆忙回到香港,第一時間來到維港實業。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維港實業出了依舊在做玩具、塑膠花以外,還已經擁有一幢筲其灣12層高工業大廈。這次香港動蕩,李家成也帶著家人去了新加坡躲避,將香港事務交給盛頌聲和周千和。

  “老板,現在基本上已經平息,期間我們的工廠雖然遭受到一定的打擊,但這半年也算保持著盈利,沒有徹底停罷。”周千和遞上財務資料。

  李家成認真的閱讀起來,發現半年盈利12萬港幣,倒也沒有覺得落差。畢竟回到工廠,看到正常運轉,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

  “嗯,塑膠花產業是已經徹底不行了,不過玩具產業依舊前景很大,后期我們主力發在玩具產業上。”

  負責生產的盛頌聲說道:“明白.實際上,這半年塑膠花是虧損的,要不要考慮關閉?”

  李家成猶豫起來,稍后便說道:“留著吧,我看雖然賺的不多,但總歸那些老客戶還有需求,我們就要負責到底。畢竟,我們玩具產業也有這些客戶介紹和代理的。”

  說到底,是他對這個產業有感情,如果不是塑膠花,他也不會有手中的一幢工業大廈,以及手中還有200多萬的存款。

  “好”

  稍后,李家成突然說道:“我想進入地產業,馬上進行抄底,你們說說香港的具體行情!”

  盛頌聲眼睛一亮,他當即說道:“從1965年香港地產就開始下跌,今年更是跌的最多,而是市場充斥著便宜地盤和物業。舉個例子,原本價值20多萬的豪宅,現在家族僅8萬港幣;原本觀塘價值150港幣以上的工業地皮,現在也就50多港幣.”

  李家成自然心中也有一些數,他在新加坡一直看報了解香港動態。

  稍作思考,他便說道:“我目前拿的出200多萬港幣的資金,買下兩幅工業地皮差不多,后期我們可以利用貸款,再建兩幢工業大廈。”

  很快,李家成便想到方案——他在1958年第一次工業地皮,1960年建成開始收租,期間利潤非常的客觀,僅用幾年便還清貸款。

  盛頌聲點點頭,說道:“玩具和塑膠花,每年依舊可以為公司帶來大幾十萬的利潤,再加上工業大廈的租金,問題不是很大。”

  李家成突然想到什么,說道:“嗯,你們馬上替我物色看看,我可能還要再籌集一些資金,追加地產投資。”

  “好”

  此一時非彼一時,此時李家成已經和表妹結婚,如果向舅父邀股,那就是合作,至少岳母會支持自己。

  說不定,除了兩幢工廠物業外,他還能籌集資金再購入一幢工廠物業。

  此時的李家成,可謂將資金用到極致,這為他后來上市打下了基礎,當然這是后話,暫且不說。

  兩周后,長實集團向港府提交了愉景灣項目的申請。出乎陸孝清意料的是,港府的審批異常順利——一方面,陳光良在風波后多次表態支持港府,為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港府對他頗有好感;另一方面,愉景灣在當時被視為“毫無價值”的荒島,港府認為交給長實開發,既能帶動大嶼山的經濟,又不用承擔開發風險,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12月16日,長實集團與港府土地署正式簽約,以3500萬港元的價格,拿下了愉景灣650公頃的土地——這是香港政府有史以來一次性批出的最大面積土地,也是香港首個度假式住宅項目。消息傳出,香港地產界一片嘩然,不少英資地產商嘲笑陳光良“瘋了”,花3500萬買一塊“荒島”,只有少數有遠見的華人商人,隱約察覺到這場布局的深意。

  簽約當天下午,陳光良乘坐“英美號”超級游艇,來到愉景灣的海面上。

  游艇停在離岸邊幾百米的地方,他站在甲板上,望著眼前這片荒蕪的灘涂——遠處是連綿的青山,近處是清澈的海水,沙灘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芒,空氣里滿是海風的清新。

  “真是塊好地方。”陳光良喃喃自語,隨后登上直升飛機,從空中俯瞰愉景灣。

  飛機緩緩升空,愉景灣的全貌漸漸展開——650公頃的土地像一塊翡翠鑲嵌在大嶼山東南部,海岸線蜿蜒曲折,有多處天然海灣,還有大片平坦的土地適合開發。他指著下方的一片平地,對身邊的陸孝清說:“那里就是高爾夫俱樂部的選址,要保證每一個球洞都能看到海景;還有那邊的海灣,建游艇碼頭正好,水深足夠停大型游艇。”

  陸孝清拿著筆記本,認真記下每一個細節:“我會讓設計團隊盡快出方案,爭取明年初就啟動前期建設,先把道路和水電設施修好。”

  直升飛機在愉景灣上空盤旋了半個小時,陳光良才示意返航。

  坐在游艇上,他看著漸漸遠去的愉景灣,心中滿是期待。

  他知道,這個項目可能需要十年后才能看到真正的收益,但他有耐心——就像當年在蘇伊士運河關閉時狂造油輪,如今在香港地產低谷時抄底,他從來都不缺“等待的勇氣”。

  夕陽西下,“英美號”游艇在維多利亞港的海面上航行,金色的陽光灑在船身上,映著陳光良堅定的身影。

  香港的地產寒冬還未過去,但他知道,屬于長實的春天,已經在這場抄底潮中,悄然拉開了序幕。

  而愉景灣這個看似“瘋狂”的項目,終將在未來的歲月里,成為香港地產史上的一段傳奇——他要把這里打造成‘城中之城’。

  他不會完全復制前世査氏家族的風格,會打造一個更加擁有影響力的地產項目。:mayiwsk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