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68章 喜來登酒店收購戰

第468章喜來登酒店收購戰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468章喜來登酒店收購戰  第468章喜來登酒店收購戰←→:

  洛杉磯。

  亞馬遜商業地產總部的會議室里,落地窗外的陽光灑在紅木長桌上,將“喜來登酒店股權結構報告”映得格外清晰。

  陳文錦坐在主位,指尖劃過報告上“亨德森家族持股32”的字樣,目光掃過亞馬遜地產總裁安德魯、酒店管理總裁科爾與財務總監莎拉。

  他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篤定:“歐內斯特亨德森先生去世后,他的家族缺少強力的接班人,這是我們入局的最佳時機。無需追求51控股,只要拿下亨德森家族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就能主導喜來登的發展方向——要知道,這可是一家從1937年就扎根酒店業的老牌企業,從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的第一家改造公寓酒店起步,到如今橫跨北美、歐洲的百店連鎖,底蘊絕非普通酒店可比。”

  安德魯立刻點頭,推了推鼻梁上的金絲眼鏡,語氣帶著對過往成績的自信:“你說得對。而且《洛杉磯時報》上周剛刊登了我們的專題報導——從1960年舊金山第一座‘汽車主題購物中心’開業,到如今七座購物中心覆蓋北美核心城市,出租率常年穩定在96以上,梅西百貨、蒂芙尼等品牌主動追隨入駐,媒體都稱我們是‘改變美國商業地產格局的力量’。有這樣的口碑背書,再加上我們對喜來登歷史的尊重——比如亨德森先生當年‘每一美元投入需讓酒店價值增兩美元’的經營哲學,亨德森家族沒理由不相信我們的實力。”

  他說著,將一份報紙推到陳文錦面前,頭版標題格外醒目——《Allen與他的亞馬遜商業帝國》,文中詳細追溯了陳文錦從接手家中小額投資,到打造北美頂尖商業地產品牌的歷程,還特別提到“他是首位在美擁有七座超大型購物中心的華裔企業家”。

  陳文錦掃過報道,又拿起桌上一本泛黃的《喜來登發展史》,翻到1939年那一頁——當年亨德森與合伙人摩爾收購波士頓一家酒店時,因屋頂“喜來登”巨型發光招牌更換成本過高,索性將旗下所有酒店統一命名,這一偶然決策竟造就了日后的酒店傳奇。

  “資金來源我已經想好。”

  陳文錦翻開財務報表,條理清晰地說道,“我會拿出8000萬美金注入公司,這部分是自有資金,足夠覆蓋收購款的六成左右;第二,以‘收購喜來登、傳承百年酒店品牌’為名,向大通銀行申請組合貸款——用收購喜來登的股份成作抵押,未來分紅為償還保證。爭取剩下的美金貸款,利率按同期基準利率下浮10。要知道,喜來登1947年就登陸紐交所,是酒店行業首批上市公司,這樣的品牌信譽,銀行沒有理由拒絕。”

  莎拉立刻補充:“我已經和大通銀行初步溝通,他們對喜來登的品牌認可度很高,對我們亞馬遜集團也非常信任,愿意就此擔任貸款銀行,并提供收購指導。”

  1965年喜來登‘緊張高管在喜來登放松身心’的經典營銷案例印象深刻——那個身背巨大發條、在喜來登找回松弛感的商人形象,至今仍是酒店營銷的教科書級別案例。

  好資產,自然不愁銀行貸款,更何況亞馬遜集團自身就擁有很大的實力。

  會議結束后,安德魯與科爾立刻帶著團隊飛往波士頓。

  亨德森家族的繼承人小歐內斯特亨德森是個四十歲出頭的中年人,面對父親留下的龐大產業,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滿了父親的遺物:1941年收購波士頓科普里廣場酒店時的簽約照片、1950年代喜來登沿東海岸擴張的地圖、還有一本寫滿批注的《酒店經營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畢生經驗的總結,其中“經商時勿放盡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來登企業文化的核心。

  當代表‘亞馬遜集團’的安德魯提出“以13.5美元/股市價收購32股權,保留家族在董事會的一個席位”時,小亨德森雖心動,卻仍在猶豫——他擔心家族徹底失去對喜來登的聯系,更怕辜負父親“將喜來登打造成‘有溫度的商務酒店’”的遺愿。

  就在雙方即將達成初步意向時,《華爾街日報》的一則消息如同驚雷般炸開:ITT跨國集團有意收購喜來登,報價14.18美元/股,較市價溢價5。

  洛杉磯的寫字樓里,陳文錦看著報紙,眼神瞬間凝重。

  他太清楚ITT與哈羅德吉寧的底細——這家從水泵制造起家的企業,在吉寧的主導下,早已變成一臺“并購機器”:六十年代至今,ITT以平均每兩周收購一家公司的速度,吞下近百家企業,業務從電信蔓延到食品、保險、酒店,市值突破20億美金。吉寧更是以“鐵血整合”聞名,曾在收購一家食品公司后,三個月內裁掉30員工,還放言“企業不需要感情,只需要利潤”。

  “讓這樣的人掌控喜來登,簡直是對亨德森先生畢生心血的褻瀆。”

  陳文錦手指敲擊桌面,目光銳利,“我們不跟他拼盲目溢價,要讓所有股東看到‘長期價值’——喜來登不是ITT的‘現金流工具’,而是承載著近三十年酒店文化的品牌。安德魯、科爾,你們立刻聯系《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放出我們的核心觀點:ITT是工業集團,對酒店業的理解停留在‘收租金’,而我們有麗思卡爾頓的全球冠名權,懂高端服務,更懂如何傳承喜來登‘服務至上’的基因。”

  安德魯立刻行動。

  第二天,《波士頓環球報》就刊登了對亞馬遜商業的專訪,‘亞馬遜酒店管理’的CEO科爾在文中特意提到喜來登的歷史:“從1937年斯通黑文酒店的第一間客房,到如今全球百店的規模,喜來登靠的不是盲目擴張,而是‘讓商務客找到家的感覺’——比如亨德森先生當年要求的‘客房燈光亮度需適合閱讀又不刺眼’‘前臺響應時間不超過30秒’,這些細節ITT根本不懂。我們去年收購波士頓麗思卡爾頓后,僅用一年就將客房入住率從80提升到95,靠的就是對這類服務細節的把控。如果收購喜來登,保留喜來登‘商務首選’的定位,讓‘喜來登可靠’的品牌印象延續下去,這是ITT永遠做不到的。”

  與此同時.

  《紐約時報》還挖出了ITT的“黑歷史”——三年前收購一家連鎖酒店后,因不懂運營,短短一年就關閉了12家門店,還因服務質量下降被顧客投訴,最終只能低價轉手。對比之下,喜來登近三十年“零大規模閉店”“老客戶復購率超60”的成績,以及亞馬遜購物中心“十年零閉店”“品牌續約率100”的表現,更顯可靠。

  輿論風向瞬間倒向亞馬遜,不少持有喜來登股票多年的老股東在寫給喜來登總部的信中:“我們持有喜來登股票,是因為相信亨德森先生的理念,不是為了ITT那點溢價。”

  但哈羅德吉寧豈會輕易認輸。他親自飛到波士頓,當著亨德森家族的面,拍著胸脯承諾:“ITT將投入5000萬美金,幫喜來登拓展歐洲市場,還能將喜來登的會員體系與ITT旗下旅行社打通,每年至少新增100萬客源。”

  他甚至拿出一份“整合計劃”,揚言要在一年內將喜來登的特許加盟門店從60家擴到100家,“讓喜來登成為全球最大的酒店連鎖品牌”。

  可當小亨德森問起“如何保留父親留下的服務標準”時,吉寧卻含糊其辭:“規模上去了,利潤自然就來了,服務細節可以后續再完善。”

  小亨德森再次陷入猶豫,陳文錦得知消息后,連夜飛往波士頓,直接與小亨德森面談。

  他沒有堆砌華麗的承諾,只是從公文包中拿出兩樣東西:一本翻舊的《喜來登發展史》,還有一份波士頓麗思卡爾頓的服務手冊。“你看這里,”

  陳文錦翻到1946年喜來登與美國房地產改善公司合并的章節,“你父親當年合并時,特意在協議中加入‘保留原有管理團隊’的條款,就是為了不讓品牌文化斷層。而我們的麗思卡爾頓服務手冊,扉頁上寫著‘以紳士淑女的態度為紳士淑女服務’,這與你父親‘服務至上’的理念不謀而合。”

  他頓了頓,語氣誠懇:“亞馬遜愿意以14.58美元/股報價,較市價溢價8,更重要的是,我們考慮只收購你家族25的股權,保留7股份;邀請你擔任‘亞馬遜酒店集團’董事局主席,喜來登現有管理層全部留任,甚至會成立‘亨德森品牌傳承委員會’,專門負責維護喜來登的歷史文化——比如保留每家老店的標志性裝飾,延續‘緊張高管放松’的營銷內核。我們要的是‘共同發展’,不是‘全盤掌控’,更不會讓喜來登變成沒有靈魂的‘連鎖機器’。”

  小亨德森看著《喜來登發展史》上父親的簽名,又看了看陳文錦眼中的堅定,心中的天平徹底傾斜。

  他太清楚吉寧的“擴張計劃”意味著什么——那會讓喜來登失去近三十年積累的品牌靈魂,變成ITT的“賺錢工具”。

  當天晚上,他召集家族成員開會,將父親的批注本與亞馬遜的方案放在桌上,激動地說道:“亞馬遜懂酒店業,更懂父親的遺愿!他們知道喜來登的價值不是門店數量,而是那些讓客人記住的細節——是前臺的微笑,是客房的燈光,是多年不變的服務承諾!跟著他們,喜來登才能走得更遠!”

  最終,亨德森家族全票通過與亞馬遜的合作。

  解決了第一大股東后,陳文錦馬不停蹄地趕往紐約,拜訪喜來登的第二大股東——摩根大通基金(持股8)。

  基金經理馬克威爾遜見到他時,語氣帶著幾分微妙:“吉寧昨天剛來過,承諾收購后將喜來登的部分資產抵押給我們,換取更低的貸款利息。說實話,這對我們短期收益很有吸引力。”

  陳文錦早有準備,他遞上一份合作協議。

  “馬克,短期利息收益只是‘小利’,長期合作才是‘大利’。”

  陳文錦語氣沉穩,繼續說道:“你應該知道,喜來登1947年上市時,摩根大通就是它的主承銷商之一,你們見證了它從幾十家店到百店連鎖的歷程。現在,我們不僅能讓喜來登繼續壯大,還能帶著它進入亞洲市場——我的家族在香港、新加坡有龐大的地產資源,未來在維多利亞港旁開的喜來登,既能延續品牌歷史,又能吸引全球游客,這背后的商機,你比我更清楚。”

  稍后,陳文錦的岳父卡森甚至親自打電話給摩根大通,稍后馬克威爾遜便收到一個電話。

  馬克威爾遜想起摩根大通與喜來登的淵源,心中立刻有了決定。“摩根大通愿意支持亞馬遜。”

  他當場拍板,“我們不僅會在股東大會上投贊成票,還會幫你游說其他中小股東,甚至限制ITT的收購通道——凡是他們想收購的大宗股票,我們都會以‘股東暫不轉讓’為由拒絕撮合。我們相信,只有懂品牌、尊重歷史的經營者,才能讓喜來登的價值真正釋放。”

  哈羅德吉寧得知消息后,徹底被激怒。他在ITT總部召開緊急發布會,對著鏡頭咆哮:“我會以15美元/股的價格,在市場公開收購喜來登股票,誓要拿下控制權!”

  可此時的亞馬遜,已手握亨德森家族25股權、摩根大通8股權,再加上從市場收購的5散股,總持股比例達38,成為絕對第一大股東。

  更致命的是,輿論早已一邊倒——《華爾街日報》文章,標題直指核心:“吉寧的溢價收購,就像用金條買古董,卻不懂如何保養;亞馬遜的方案,才是讓古董增值的正確方式——他懂喜來登的歷史,懂它的靈魂,更懂如何讓這個近三十年的品牌,在新時代繼續發光。”

  不少中小股東寧愿持股觀望,也不愿賣給ITT,吉寧的“公開收購”最終變成一場鬧劇,僅收購到2的散股,便不得不宣布放棄。

  一周后的喜來登股東大會上,投票結果出爐:亞馬遜以30的持股比例,成功當選第一大股東,小亨德森如期擔任董事局主席,亞馬遜酒店業務負責人科爾出任執行董事。

  當會議結束,陳文錦與小亨德森共同揭開“亨德森品牌傳承委員會”的牌匾時,臺下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不少老股東眼眶泛紅,他們知道,喜來登的歷史,終于沒有在資本的狂潮中斷裂。

  ITT的代表坐在臺下,臉色鐵青如鐵,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幕——這場持續近一個月的收購戰,終究以“懂行的誠意”“對歷史的尊重”,戰勝了“盲目的資本”。

  當然,亞馬遜商管集團的價格并不比ITT低。

  也因為ITT集團介入,這次收購成本貴了幾千萬美金。

  當然,一切都是值得的。

  陳文錦也很快收到父親的支持和鼓勵,他頓時感覺自己最近做的一切,終于得到了最大的成績——父親的認可!

  地產、酒店產業,是他作為二房長子發展的根基,按照父親的意思是,一個家族必須要有能產生‘霸權’的生意——而‘地產霸權’也是霸權。:mayiwsk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