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04章 塑膠花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第404章塑膠花影書  :yingsx第404章塑膠花第404章塑膠花←→:

  新的一年來臨(1955)。

  年初,英文版《塑膠》雜志,一則長篇的新聞,在塑膠世界傳播:香港一家公司,已開發出利用塑膠原料制成的塑膠花,即將投入成批生產推向全球市場。

  維港實業的李家成,看到這則消息后,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興奮不已。

  他認為,歐美的家庭,室內戶外都要裝飾花卉。這些植物花卉,經常要澆水、施肥、剪修、除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許多家庭主婦變成職業婦女,對這些家庭來說,不再有閑情逸致花費時間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換花卉品種,實在麻煩得很。

  塑膠花正好彌補這些缺陷。現代人以趨趕時髦為榮,塑膠花的面市,將會引發塑膠市場的一次革命,前景極為樂觀。

  他連忙找來收下大將盛頌聲和周千和商量。

  “我們也要做這個產品,這將是改變我們公司命運的一件產品!”

  盛頌聲看了《塑膠》雜志上的新聞,遲疑的說道:“只是這個塑膠花,已經被注冊為專利,看樣子,華泰塑膠未必想拿出來分享。”

  李家成說道:“我聽說,長江工業集團旗下的瑞貝卡假發,在獲得成功后,對于香港想做假發的同仁,并不排斥;凡是派來的學徒,照單全收,甚至對原材料的采購、機械設備的渠道,都大方的告知。顯然,陳光良先生高風亮節。雖然這個塑膠花注冊專利,但他們未必會嚴防死守。換一句話來說,我們要千方百計第一時間得知具體的工藝,比香港其他工廠更先一步。”

  “對,只要比其它工廠先一步,我們便能掌握一些小優勢。”

  隨后,李家成安排一番,決定親自去打聽消息。

  另外一邊。

  在觀塘的一幢三層工業大廈里,華泰塑膠廠正在安排緊密的生產任務。

  總經理蘇東生,此時正在向陳光良做工作匯報:“目前,我們已經招募和培養500名工人,批量生產各式的塑膠花而依托連卡佛、宣傳、前期建立的歐美代理商(假發),我們的產品可以第一時間向歐美完成銷售.”

  陳光良看著生產現場,說道:“可有應對香港眾多山寨工廠摹仿的后果?”

  蘇東生點點頭,說道:“有。第一,我們目前的設備和規模,能讓我們第一時間占領市場,特別是拿下歐美的大型代理商;第二,我們要求至少三個月內,技術做到不外流,待我們占領市場后,再考慮放松。”

  市場的競爭,又是時間的競爭;贏得時間,就贏得市場。

  陳光良思索片刻,說道:“那好!三個月時間,倒是足以我們占領很大的市場;三個月后,我們不再設置門檻,但要優先向我們寧波、滬籍的商人敞開技術。”

  “好”

  隨后,陳光良考察了生產車間。

  整個三層都是‘塑膠花’生產基地,足足有三萬多平方尺,如今連一層都沒有占滿。

  而華泰塑膠廠已經購入了相當的塑膠機器,隨時可以組建一個上千人的工廠。

  各方面來講,都不是香港那些山寨工廠可以比擬的。

  這樣一來,歐美的經銷商來港考察,基本就是選擇華泰塑膠作為合作。

  華泰塑膠的塑膠花,在短短的兩周時間,就已經在香港、東南亞、歐洲、北美鋪貨。

  不過此時香港一些新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只有通過本港的洋行,他們在歐美設有分支機構,擁有穩固的客戶,雙方建有多年的信用,例如長江實業集團旗下的連卡佛百貨。

  陳光良和蘇東生等人,不甚滿意這種交易方式,一切都缺乏透明度——塑膠花具體銷往何國何地?代理商是誰到岸價、批發價、零售價是多少?銷路如何?消費者有何反饋?

  境外的批發商,也希望繞過香港洋行這個中間環節,直接與香港的廠家做生意,這對雙方都大有好處。

  所以,華泰玩具廠在國際雜志《塑膠》等上面,做了宣傳,吸引海外的批發商前來加盟。

  一名歐洲的批發商布朗斯,就看到這里面的商機,他第一時間訂了機票,來到香港考察。

  華泰塑膠廠安排汽車,從機場直接將布朗斯接到工廠,然后用實力來征服。

  “哇偶,很難想象,這是一家香港的工廠!”

  蘇東生想說,香港工廠和香港工廠也是有區別的,凡是長江工業集團旗下的工廠,都追求4S管理,且不同于山寨工廠,他們的設備永遠保持著‘先進’、‘新’。

  他們的老板對于那種‘壓榨勞工來獲取利潤’的方式非常反感,他們作為管理層都知道一個‘內幕消息’——長江工業集團雖然是本港工廠的巔峰,但利潤率卻只能說在香港屬于中等,因為老板要求給予工人‘高人一等’的福利待遇,要比外面的工廠好。

  假設不是他們的產品,一直屬于香港的優等品,或者飲‘頭啖湯’,他們長江工業集團可能在香港生產不下去。

  當然這里面的兩者關系,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他們提高員工福利待遇,員工的質素水平就高;他們購入新機器、研發新技術,他們獲得的利潤就更大;他們追求質量品質,他們的工廠就能建立長期的口碑。

  蘇東生對布朗斯介紹道:“這是得力于我們是一家大集團,在設備和技術上舍得投入,且塑膠花就是我們研發的專利產品另外一方面,我們工廠實行4S管理制度”

  一下子,讓歐美人對香港山寨工廠的印象,發生改變。

  不消說,歐美代理商只要看到華泰塑膠的工廠,無不稱贊,并且馬上直接進行合作,不再通過本港的洋行。

  春節過后,港府發布新的《建筑條例》,容許樓宇建造高度不再受1903年起實施的普通民房高度以5層為限的規定所限制,可提高民房高度。

  新條例準許建筑物的高度為街道寬度的1.41倍,每層的高度也由3.66米減至2.74米。

  港府頒布此條例,目的是鼓勵新建筑物向高空,以緩解樓宇供應緊張的困境。而在此之前,若要興建高出5層的樓宇,得報港督和行政局審批核準。

  香港,終于迎來了地產行業的春天。

  此時‘分層分期’模式在香港已經實行了十年時間(戰后就有),但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香港的房地產依舊得緩慢。

  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起,大量內地居民像潮水一樣涌來香港,造成香港房屋嚴重短缺。一時間在港九各地,到處出現一些簡陋的木屋。由于木屋區的大量存在,火燒木屋的情形因而頻頻發生。

  如1951年11月,九龍東頭村發生火災,燒毀木屋5000多間,災民兩萬多人;

  1953年底,石硤尾的一場大火,燒毀了7000間木屋,災民6萬多人;

  1954年7月,大坑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毀屋2000多間,2.4萬多人無家可歸…

  由于木屋區火災頻繁,港府于是設立徙置政策,在港九各地建筑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居住環境惡劣,市民住房嚴重短缺,成為此時香港社會最嚴峻的一個問題。

  長江實業集團。

  陳光良得知港府修改建筑條例,第一時間召開了管理層會議,包括嚴寬、吳新河、陸元臺、林鴻英等高層悉數到場。

  “九龍油麻地榕樹頭公眾四方街至東莞街的地盤,規劃方案要馬上做,這是我們打響長江實業地產的口碑的第一炮!”

  這個地盤有12.3萬平方尺,事前他們已經初步規劃過,但由于不知道建筑條例的具體細節,所以并沒有制作出完整的方案。

  整體的規劃,預計就是建設六座住宅大廈,總計1200個住宅單元,以‘口’子排列,中間建有康樂設施.這已經屬于‘大型屋邨’或‘小區’的范疇。

  不過長江實業集團對這些規劃,早在三十年代的滬市,就已經玩得很嫻熟了。

  嚴寬點點頭,說道:“一個月時間,方案圖紙就能出來。只是現在港府沒有明確‘售樓花’的日期,我們是上半年開始售樓花,還是等合適的計劃?”

  陳光良當即說道:“售樓花不急,長江實業集團的資金不缺。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購入新的地盤,在這一波地產浪潮中,建筑更多的住宅大廈、商住大廈,以‘售樓花’的方式,盡快獲得利潤。”

  “是,老板!”

  一眾管理層馬上明白,長江實業集團的‘不缺資金’,是因為有平安銀行的大力。

  實際上,長江實業集團從1949年開始,截止1954年底,總計收取租金是2600多萬港幣;但是,長江實業集團僅在新加坡、日本,購入地皮和物業,就足足花了這個數字;而在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投資了‘香格里拉酒店’,也花了400萬美金,還包括收購北角的‘月園’600多萬,以及收購連卡佛百貨和香港大酒店地盤,又花費1800多萬長江實業集團的負債,已經高達4000萬港幣。

  所以說,長江地產需要在這一波‘地產浪潮中’,賺取客觀的利潤,才能緩解債務高的問題。

  不過按照老板的意思,是希望等樓價漲一些再賣出去,反正長江地產的利息只需要4。

  散會后,長江實業集團開始忙碌起來,這家企業的資產值,實際上已經超過置地不少,甚至是很多。僅商業部分,也有香格里拉酒店、香港大酒店地盤、連卡佛總行大廈等。

  從1954年開始,香港商業旺區的地價開始暴漲,有的甚至一年間上漲一倍以上。

  以尖沙咀的商業地皮為例,目前已經漲至150港幣每平方尺;而中環的商業地皮,普遍已經漲至300港幣每平方尺以上。

  到了1955年,地價繼續上漲,預計全年漲勢能達到4050。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開始出現大大小小的置業公司,這個年代很多都叫做置業公司。

  這一日。

  陳光良來到中環永吉街910號,他旁邊的是自己的表弟楊小虎,不對,現在已經更名為楊亦凡。

  自己這個表弟因為向內地運輸貨物的事情,已經被美國商務部列為‘禁令人物’——不能停靠美國的港口,不能使用美元交易,不能和美國企業做生意。

  不過短時間來看,楊小虎的事業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不,楊小虎去年買下永吉街的910號,在地產領域投資起來。

  “哥,你覺得怎么樣?這個地盤能不能建一幢寫字樓大廈,好供我家族長期收租?”楊小虎虛心的請教道。

  這些年,他也積累了豐厚的資本,不僅擁有三條遠洋船(總噸位1萬),而且也購入香港幾處物業,包括永吉街910號、麥當奴8號(家族住宅)、昭隆街9號三處昂貴的物業。

  “不錯的!包括你那個昭隆街9號,這兩處商業寫字樓物業,夠保證你家族一直富貴了。不過重建的事情,大可不必急于一時,等幾年也行。”

  “嗯,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被你這樣一說,我是真放心了。主要是我打算去東南亞一下,香港這邊總得投資一些貴重資產,作為后盾。”

  陳光良回頭,看著已經成長起來的表弟,說道:“去東南亞?”

  這不是和人反著來么!

  楊小虎連忙說道:“就是去做航運,不是投資其它,你也知道,我現在被美國商務部禁令,不能打開局面。東南亞那邊的航運,后續能有些機會。”

  陳光良沒有勸,而是說道:“去闖闖也好,等六十年代,你再去美國,爭取取消掉禁令,應該不難。”

  “好的”

  楊氏家族的未來,成就一個大船東還是沒有問題的,再憑借香港投資的物業,也是妥妥的億萬富翁,說不定百億富翁也沒有問題。

  楊小虎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膽大心細,是個敢闖的人物。加上有陳光良早期的提攜,如今其資產實力,已經是千萬級別。

  事實上,他如果在香港開發房地產,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只不過陳光良已經扶持他到這個程度,自然不會再手把手教他。

  華泰的塑膠花產品,在短短的六周時間,便占領了歐洲、東南亞、香港,就連北美也開始來香港訂貨。

  事實上,華泰塑膠為了打開歐洲和北美的市場,直接和當地經銷商取得聯絡,不僅在國外報紙和雜志刊登,還將印刷好的畫冊和樣品,紛紛寄給一些大經銷商。

  沒多久,果然有了反饋。北美一家大貿易商S公司,收到華泰塑膠寄去的畫冊后,對華泰公司的塑膠花彩照樣品及報價頗為滿意,決定派購貨部經理前往香港,以便“選擇樣品,考察工廠,洽談入貨”。

  蘇東生收到來函,立即通過人工接的越洋電話,與美方取得聯系,表示“歡迎貴公司派員來港”。

  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銷售網遍布美國、加拿大。

  機會千載難逢,因為手握專利,且自身實力經得起考驗,蘇東生陪同了貴方考察工廠。

  結果當然非常理想,那就是塑膠花開始大舉進入北美的市場。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