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22章 買房困難的大文豪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第122章買房困難的大文豪影書  :yingsx第122章買房困難的大文豪第122章買房困難的大文豪←→:

  11月伊始。

  長江地產的第三個地產項目‘幸福家園第二期’,在《新聞報》打出:

  長江地產信托部第三批代建洋房。地點:愚園路409弄(靜安寺附近),環境絕佳,1路、9路公共汽車直達弄口。建筑:真西式構造,闊15尺,深52尺,花園、鋼窗、衛生器具、冷熱水管,一應俱全。造價:二層每宅3699元,計有大小房間六間;假三層每宅4199元,計有大小房間8間;三層每宅4799元,計有大小房間9間。特點:由著名地產企業長江地產開發,建筑期內由殷實銀行保證交房;住滿20年由著名銀行保證還本;自來水免費供應。

  一出,反響熱烈。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長江地產已經開發120多幢洋房,這份實力已經是上海地產企業的佼佼者(后世巔峰時期的四明銀行,一共有1200幢樓供出租)。

  當然,這120多幢洋房的業權,并不屬于長江地產,不過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景云里18號。

  魯迅和許廣平夫婦,和周作人一家住在一起。

  原本魯迅夫婦住在景云里23號,但因為和鄰居關系并不好,所以最近選擇搬到弟弟家一起合租。

  然而,景云里18號也讓魯迅不甚滿意,因為周作人的孩子太小,導致一樣的嘈雜。

  “這個愚園路的房子倒是不錯,如果拿的出錢,可以買下一層,一勞永逸。”魯迅看著報紙的地產,忍不住對妻子說道。

  許廣平接過報紙,看了眼后,說道:“是呢,只需存如一筆錢,靠著利息就可以免費住房二十年。關鍵是我們沒得那么多錢,所以就別想了!”

  魯迅只能無奈的搖搖頭,他的收入雖然高,但購買書籍、進步青年等開銷卻非常大,所以哪里有什么存款。

  但他對在滬市的住房,卻非常不喜歡,兩次搬家都不甚滿意。

  “我觀景云里17號房子要空出來了,我這就和房東談談,爭取我們單獨住。”魯迅對于搬家,勢在必得,畢竟創作需要一個好環境。

  許廣平點點頭,說道:“嗯,再說我們準備要孩子,確實要找個安胎的地方。”

  魯迅只得感嘆一句:“我們在北平時,何嘗被一個房子的事情搞得如此狼狽,這上海就是個花花世界,做什么都要錢。特別是這個房子,租一次便是一筆頂手費,這些房東個個賺得盆滿缽滿,哪管普通人的心力交瘁。”

  房子,仍是滬市最大的一個問題!

  哪怕是魯迅這樣的大文豪,每月薪水500,也只能靠租房居住。

  這種不方便,在后世來說,簡直就是不可能的,畢竟魯迅一年收入都能買一層了。

  但恰恰魯迅需要開銷,所以一次性存那么多很可能。

  倘若能分期,相信市場一下子能擴大很多。

  另外一邊。

  長江地產的銷售依舊非常火爆,主要是成交率很高,業主在感受到長江地產的信譽和業績后,基本上就已經信任得七七八八。

  這一點,是其它地產公司玩這種套路所不具備的。

  一名顧客在現場的售樓處,發出這樣的詢問:“這里是租界嗎?水電是用的租界嗎?”

  工部局的水和電質量較好,價格又比較低廉,所以虹口那邊很多住戶都會安裝租界的水管和電線。但是久而久之,工部局認為,這些地區既然使用我們的水電,就應該收取管理費。而市政府對此無法容忍,這是主權問題,不容爭議。所以市政府要求,虹口這些地區不能再使用工部局的水電,只能使用閘北水電公司的水電。

  改用國有水電以后,最大問題就是自來水時有時無,電燈電力不足,亮度還不及蠟燭。

  所以有條件的人,是肯定寧愿住在租界的。

  銷售:“絕對是租界的,我們這里就是租界,各方面都有保障。特別是在交通方面,都可以直通南鯨東路。”

  最近一段時間,愚園路的地皮繼續上漲,西段都已經漲到4000元每畝,中段已經高達6000元每畝,完全是已經被炒作起來。

  今年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已經翻倍,明年勢必也會繼續飆升,畢竟大環境好,再加上愚園路成為事實租界。

  到了傍晚,陳光良來到金城銀行的辦事處。

  郭德明第一時間上前匯報道:“老板,繼續銷售了兩成,五天時間肯定可以售罄的。”

  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值得警惕的消息。

  好消息是,這個項目穩了!

  值得警惕的是,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愚園路開發出126套,和記378層的住宅。這就相當于在這個區域,足足有378個客戶消費一筆昂貴的項目。

  如果再開發一個項目,未必能有那么順利。

  另外一方面,此時滬市很多地產公司開始模仿長江地產,也會迅速的去消耗客戶群。

  當然,滬市整體的地產環境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畢竟資金會大把大把的進入地產行業。

  陳光良想的是,明年下半年可以考慮‘售期房’、‘分層售永久房’,這樣一來,相當于他手中握有真正的王炸。

  畢竟如果讓一家人馬上拿出4000多大洋很可能,但如果讓中產階級分成兩年拿出5000大洋,恐怕不是太大的問題。

  “嗯,做完這個項目,我們正好緩緩。”

  “好的”

  郭德明也知道,長江地產太快了,今年就蓋了126幢樓房,顯然要緩緩了。

  實際上,他不知道的是,老板沒有打算緩多久,最遲不會超過一年的。

  隨后。

  陳光良看了一下,購入二層、假三層的居多,大概是因為便宜;三層足足比二層貴1100大洋,雖然各方面都更好,例如隱私和安全,但很多人還是要考慮資金的問題。

  另外,不少人似乎是準備買下來,作為投資用的,因為陳光良看見老客戶。

  莫非?

  滬市也能掀起一股炒房風?

  炒地皮是肯定的,今年各大銀行就已經紛紛入局,成立地產信托部,加大資金流向等問題。

  兩天后的周六。

  辦公室里,陳光良正在翻閱著‘長江車行’的資產和財務資料。

  目前,長江車行一共擁有502輛黃包車,差不多近1500名車夫(除大照會是三班制,其余都是兩班制)。

  也就是說,從今年5月過后,長江車行還是增加了差不多四十輛的黃包車,而且基本都是‘大照會’車牌。

  這些車輛的股東基本都是‘長江車行’、周興高、李超、何向東等職員和車夫們,陳光良本人倒是沒有參加后面四十輛車的集資。

  這四十輛大照會的均價,達到了差不多600出頭,相當于年回報率在35以上的樣子。

  ‘長江車行’的資產值增加得最快,去年還只剩下1500大洋,如今資產值已經高達10000以上。主要原因是各項目‘抽成10’后,拋出開支后,剩余的資金又紛紛投入到購入車輛中‘利滾利’。

  陳光良本人在‘長江車行’的每月分紅,還是保持在9500大洋(含商品批發的利潤)。

  另外一方面。

  陳光良在‘長江車行’業務的債務,在本月(11月)分紅后,就剩下一筆‘4萬大洋’的債務以及5000的利息,今年底也就35000元的債務及利息。

  他其它的投資,資金都來源于‘長江地產’的今年盈利(約9萬大洋),包括‘恒昌車行制造廠’的1.5萬首批資金、‘長江出租車’的2萬、‘維他奶’的3萬建筑費、‘炒地皮’的1萬超支資金、‘陽光家園’的陳氏府邸1.2萬,基本上地產盈利花的差不多了。

  不過長江地產又新接了兩個項目——幸福家園二期、金城百貨大廈的顧問,相當于明年已經預定十萬的利潤。

  “光良”

  “李哥”

  陳光良邀請李超在茶幾旁坐下,隨后陪同他一起喝茶。

  自從李超擔任交通科的副科長后,車行這邊的事情就參與的很少,但總歸很熟悉長江車行的業務。

  “光良,交通科有意讓出最后一個項目的股權,你的意思是?”李超擔心陳光良一時半會拿不出錢,故詢問道。

  陳光良稍微思考一番,便說道:“交通科最后一批的股權,折合大洋是17500大洋,我周轉自然是沒問題,不過我打算這部分股權讓給車夫來籌集,大家不是一直有這個想法么。”

  此一時彼一時,這個時候陳光良對于投資黃包車的興趣欠缺,就打算給車夫們籌資。

  李超點點頭,說道:“這次籌集的項目,相當于是700一張牌照加一輛車,回本得兩年半。對你來說當然不太劃算,但對那些車夫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另外,我建議最低持股3,也就是30大洋,減少股東的數目。”

  其實滬市作為全國第一經濟中心,工業產值高達60左右,車夫的整體財力、識字率,都遠高于全國。

  陳光良覺得很有道理,一股兩股買進沒意思,最低購入三股才行,沒錢就去借,誰沒有個親朋好友的。

  “行,我盡快安排向東去辦,爭取盡快搞定。”

  這樣一來,基本上能達到近1500名車夫有八成持股,也算很不錯了。

  如今,交通科的股權已經全部收回,但關系依舊還在,畢竟李超升副科長。

  除此之外,就至剩下高探長那邊還有20輛黃包車的50股權,這個倒不急贖回。

  隨后。

  陳光良將何向東叫進來交代一番。

  何向東開口說道:“上次不是很多人集資,把自己錢存到老板你這里,這下他們若是沒錢入伙,難免有些怨言。”

  陳光良點點頭,手下提醒的對,他當即說道:“那告訴他們現在可以拿回,不過我只能按照銀行的利息給他們。”

  何向東馬上說道:“有利息都不錯了,不給利息大家也沒有什么意見,畢竟不到期,銀行本來就不給利息。”

  陳光良很堅持原則的說道:“我這里不一樣,還是給大家算,你好好的核算一下,不要把這個事情搞砸。特別是招股入伙一事,要給大家講明白,避免后續的麻煩。”

  “沒問題,一定給大家講明白。”

  這些車夫其實挺窮的,一個家庭也就二三十大洋的存款,好一點的有個50大洋,差一點的連二十大洋都沒有。

  但實際上,滬市的物價是非常低的,甚至在1937年前的這段時間,物價都是非常低的(相對于這個時代)。

  追根到底,是這個時代的資本家比較剝削工人,政府不太重視這些人的利益。當然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也是一樣過來的,社會進步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改善,簡單就是先富一批人,再拉動一批人,總比所有人都吃不飽的好。

  陳光良并不是站在資本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而是他前世也有那種感覺——選擇去沿海地方打工,比窩在老家,情況好得太多了。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