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第102章進軍實業_wbshuku
第102章進軍實業第102章進軍實業 不出所料,‘陽光家園’在三天時間完成售罄,回籠資金48萬大洋。
《申報》副刊的主編周瘦鵑,當天也特地來搜尋新聞資料,并和陳光良聊起天來。
“陳老板,有人已經總結出長江地產的商業模式——租地造房,分室出售,到期還本,屋歸地主。你覺得,是這樣嗎?”
“是這樣,當然如果地皮是自己的,當然更好了!哈哈!”
這個商業模式已經不是秘密了,畢竟其它地產商從報紙上就可以總結出‘分室出售,到期還本’,至于‘租地造房,屋歸地主’其實是因人而異。
但這十六字真言,并不能完整的概況長江地產的成功之道,畢竟還涉及到‘樓書’、‘模擬沙盤’、‘營銷話術’等一系列的敲門。
周瘦鵑不僅是《申報》副刊的主編,也是長江地產的‘見證人’之一,此時頗為興奮的說道:“如果你的模式被人模仿,你會擔心嗎?”
陳光良大方的說道:“這或許是我希望看到的,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解決滬市住房緊張的情況,這有什么不好呢!”
周瘦鵑驚訝的說道:“你真是想得更多,佩服!”
兩人暢談著很多事情,陳光良保留的也不多,因為他需要提振自己的名氣。
這個年代不見得是名人,就會遭人綁架;反倒是一些有錢無勢的人,更容易遭到綁架。
所以,這一次稍微出名一下,不一定是壞事。
當天的晚上。
忙碌一天的長江地產職員們,還不能休息,和老板陳光良一起開了個會議。
會上,陳光良布置接下來的工作:“接下來,和華信建筑溝通,在能保證質量和工期的情況下,價格不高于16萬就給他們繼續做。”
華信建筑的王正華,早就拜訪過陳光良,希望繼續承接‘陽光家園’的項目。
而陳光良通過兩個月的考察,也認可王正華和華信建筑,有意不再通過復雜的招標,而是直接給華信建筑談。
陸元臺說道:“王正華已經拿出了一些誠意,如果能和他洽談好,5月下旬就能開工了。而且,很多方面的預算,他還能給些優惠,估計要不了16萬大洋。”
郭德明則說道:“那就是和他細談,反正價格肯定要優惠,分文必爭也是有必要的。”
從加入長江地產開始,郭德明便養成了‘精打細算’的習慣,預算基本沒有出過差錯。
這一點,是陳光良非常希望看到的。
不過陳光良還是補充道:“做生意雙贏也很重要,要讓別人有適當的利潤。”
他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也不想壓榨合作商,造成不好的情況。
郭德明回道:“老板放心,既要有他們的利潤,我們也要節省,總之這次是談為主!”
先派手下去談,然后陳光良再出面,這樣更有效率。
陳光良做老板,更重視培養手下的能力。
給所有人都布置了工作,然后自己再參與其中,發現問題就糾正。
第二天,陳光良先是來到長江車行。
何向東第一時間匯報道:“老板,番瓜弄的五十輛車昨日也全部正式運營,兩個項目全部運營完畢。”
這一百輛車,全部是隸屬陳光良的股權,僅車夫就招募了三百名。
陳光良滿意的說道:“做的不錯”
何向東謙虛的說道:“這幾天李先生也過來幫忙,加上其他同事齊心協力,才正常完成任務。”
“分紅方面呢?”
這三天,陳光良一直忙著長江地產的事情,畢竟什么事情更重要他還是分得清。
再加上,長江車行已經管理和制度完善。
“也已經在按進度進行分配,昨日開始已經派出ABC三個項目,今天將派發DEFGH五個項目另外,您個人所有項目加起來,一共是分紅4015元;商品批發部的賬目也核算出來,上月利潤是525元。”
“行,一會把賬目拿給我就行。”
“好的”
意料之中,這個月分紅總計突破了4500大洋;下個月由于一百輛大照會的股權全是他的,一次性就能增加2500大洋的收益。車行的分紅,他能突破7000大洋。
前面雖然車輛多,但在253輛大照會黃包車中,他的平均股權也就40,折合100輛出頭;另外的100輛小照會和野雞車,他的股權倒是多,但本身租金也少一些。
話說回來,黃包車生意的利潤,和地產利潤似乎不能相提并論。
當然,勝在多一份保障,還能培養一班勢力出來。
到了下午,李超匆匆忙忙的趕到車行。
陳光良說道:“向東現在也可以獨擋一面,你不用每天都趕著來一趟,太麻煩了!”
李超回應道:“今天不是來幫忙的,上次你讓我打聽的事情,有點眉目了。滬市有家‘同昌車行’創立于1897年,創始人叫做諸同生,現在的是諸同生的長子諸聞武在掌管。同昌車行一開始是專門經營自行車及零配件的代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同昌開始獨家經營美、德、英等國的自行車、摩托車以及鄧祿普車胎等但最近,同昌車行開始集資籌建制造廠,說是要做華夏第一個自己制造自行車的開始.”
陳光良聞言后,似有所悟——同昌車行說是要自己制造自行車,但以現在的華夏工業來說,絕無可能;不出意外,是外國零件在中國的裝配工場。
當然,他一直和生產黃包車的廠家打交道,也深知生產黃包車是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因為除了兩個車輪,其它都不算什么大問題。
所以如果陳光良想涉獵生產三輪黃包車,必定要考慮能組裝自行車的工廠,因為這里面才涉及通過鏈條來傳頌動能的目的。
這個同昌車行能進口到國外的關鍵零件,又能生產部分零件,確實在國內來說,是自行車的鼻祖企業了(后世鳳凰牌自行車的前身,公私合營前便是同昌車行)。
“嗯,晚點我去拜會一下!”
李超好奇的問道:“人家生產的是自行車,我們一個采購黃包車的有什么聯系么?”
陳光良說道:“我想把自行車和黃包車結合,人力車夫通過蹬自行車的方式,來拉后面的客人。這樣一來,既可以讓人力車夫不那么辛苦,又是一個龐大的商機。”
李超有些愕然,心想這怎么結合?難道這位朋友還懂工業技術?
“好吧,相信你會成功的!”
陳光良自信的點點頭,他已經發現一個龐大的市場。
當前的社會環境,自行車銷量并不高,據說南鯨去年一共才六百多輛自行車(這個時代自行車要登記,而且不允許載人,違反交通當場罰款)。
有錢人不屑騎自行車(做黃包車),沒錢人覺得購買自行車無用(賺不到錢),所以這就是個‘小市場’。
所以說,如果能將三輪黃包車研發出來,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因為這是運營性質的,需求量在那里。
第二天,陳光良就來到南鯨東路604號,即同昌車行的總部門市。
這里的門市相當的大,擺放著各種進口的自行車,一名店員見陳光良的穿著,立即熱情的迎上來。
“先生,是不是要買自行車,我們這里各國的牌子多有看,法國卡文牌,150大洋一輛.我們產的飛鴿牌,只要100大洋一輛,男車、坤車都有.”
這個年代,為了照顧穿旗袍的女士,自行車還分了‘坤車’出來,即女士專用。
“你們自己能生產自行車?”
“那是,我們同昌車行已經成立三十年了,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術。”
陳光良莞爾,掌握的怕是組裝技術吧!
不過就憑借同昌車行掌握著零部件的采購渠道,就已經是非常厲害的車行了!
“我不是來買車的”
店員一愣,若不是陳光良衣冠楚楚,怕是要不給好臉色看。
“那你是來?”
陳光良隨即說道:“我來找諸老板合作的,麻煩替我通報一聲!”
店員恍然大悟,連忙說道:“那您稍等.請問你貴姓?”
陳光良隨即將一張名片遞給店員。
不一會,陳光良就被請進樓上,并在一間辦公室里見到諸聞武。
雙方一番寒暄后,圍坐在茶幾旁喝茶。
諸聞武直接說道:“陳老板找上門,有什么請教?”
他比較奇怪,一個黃包車行老板、地產公司老板找他,能有什么事情?
陳光良開口說道:“聽說同昌車行最近在集資籌建制造廠?”
諸聞武恍然,原來是這個事情,看來這人消息還真靈通,說道:“是有這回事,莫非陳老板還有興趣?”
他們家族代理和銷售自行車已經三十年,如今也是希望做華夏第一家生產自行車的廠商,所以確實在湊集資金,并準備建立工廠。
陳光良笑道:“本來是興趣不大的,畢竟自行車在華夏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它不是經營工具,所以不能為窮人賺錢;它需要腳蹬,又不如黃包車和出租車遮風擋雨,富人也比較不需要。”
諸聞武很有耐心的說道:“喔,既然如此,陳老板有什么指教?”
陳光良說道:“如果能讓黃包車都改成鏈條類的動力工具,那這個市場不知道擴大了多少倍,你說是不是?”
沒有進貨渠道和多年的行業經驗,陳光良也不可能將三輪黃包車搞出來,所以目前只有和同昌車行合作。
而在時間上,恰恰是他最不想浪費的。
故不拋出一些誘餌,諸聞武又如何信任他呢!
諸聞武忍不住說道:“這怎么可能?且不說黃包車行愿不愿意換成,就是這自行車如何能替代黃包車?”
陳光良隨后說道:“怎么不可能,前面是車夫,他蹬著自行車的前半部分,腳上的動力通過鏈條帶動后面的兩輪,即黃包車的座位那一部分。說白了,汽車最開始不就是三輪么?三輪車在歐美也是常見產品。”
諸聞武終于明白了,驚喜的說道:“秒極,秒極,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種運營性質的工具,比自行車更有市場,前提是車行愿意使用。”
陳光良說道:“如果我是顧客,看到更好的設備,他選擇該如何?再說,黃包車終究不人道,只要輿論炒作一下,政府說不定都鼓勵換.”
諸聞武激動起身,說道:“陳老板,你這些想法實在是厲害,我希望你加入同昌車行!”
這不廢話么!
他也是沒有辦法,不然自己就搞這個工廠了!
要知道,這里面怕是涉及上百萬的利潤;但他畢竟是外行,如果一點點去籌備,精力和時間都趕不上。
而且做生意,本來就是朋友越多越好。
假設有十個生意和一個生意的選擇,陳光良當然愿意投資十個生意,因為這樣風險就降低,一兩個生意虧本,他還是能賺;而如果投資一個生意,虧了就相當于虧十個生意。:wbshu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