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陳玄禮對于兵變這種事情還算輕車熟路,當年他就跟隨李隆基參與誅殺韋后的唐隆政變。
由于楊國忠是大唐朝廷的宰相,殺他相當于跟李隆基翻臉,所以陳玄禮不想日后背上謀反的罪名,于是偷偷找到東宮宦官李輔國,希望通過他跟太子李亨聯系上,至少也要取得他的支持。
結果陳玄禮還沒取得太子李亨的明確支持,馬嵬驛兵變已經爆發。
原來李隆基在逃亡的時候還有不少外國使節跟隨,其中剛好就有吐蕃使節,而這導火線正好是吐蕃使節來找楊國忠要吃的。
張小敬見到吐蕃使節跟楊國忠走到一起,他振臂一呼大聲喊道:“國忠與胡虜謀反!!!”
“嗯?”
楊國忠一臉懵逼還沒反應過來。
張小敬策馬奔騰張弓搭箭射向楊國忠,先發制人把他射落馬下。
“啊!!!”
楊國忠身中箭矢墜落馬下,他起身便匆忙逃進馬嵬驛的西門。
以張小敬為首的禁軍將士蜂擁而入,手起刀落把他碎尸萬段,余恨未消的士兵們把他的腦袋割下來掛到驛站大門上。
這些嘩變士兵殺掉楊國忠以后,憤怒不但沒有平息下來,反而滋生出殺戮的快感。
反正殺一個人是死,殺一群人也是死,那就干脆把所有人斬盡殺絕。
一時之間,馬嵬驛兵變完全走向失控。
禁軍將士緊接著又殺死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等眾多皇親國戚。
御史大夫崔方進見此情形嚇得魂飛魄散,他哆哆嗦嗦指著禁軍士兵怒斥道:“大膽,爾等怎敢殺害宰相,你們眼里還有沒有王法?”
“這就是王法!!!”
禁軍將士揮刀砍下崔方進的頭顱,他的腦袋讓人當做戰利品掛在腰間。
宰相韋見素聽見外面鬧得雞飛狗跳,他剛要打開房門看個究竟。
這一幕正好讓禁軍將士給撞上,他們立刻破門而入對著韋見素拳打腳踢。
就在即將拿刀砍下他腦袋的時候,有人站出來大聲喊道:“有冤報冤,有仇報仇,韋相爺是無辜的,還請大家放過他!”
由于韋見素為人秉公辦事,所以他在禁軍將士的口碑還算不錯。
“好,那就放過他!”
“走,咱們提刀殺了那個昏君去!”
禁軍將士只是暴打韋見素一頓而已,他這才得以逃過一死。
李隆基在驛站內驚聞外面喊殺連天,他還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于是找來高力士進行問話。
“陛下,楊國忠已被禁軍將士以謀反罪處死!”
高力士只能把外面發生的事情老老實實告訴李隆基。
李隆基聽聞這話大為震驚,可他也是無可奈何,眼下只有找來陳玄禮安撫嘩變士兵,以免他們采取進一步的過激行動。
陳玄禮親眼見到事情已經完全失控,他覺得再這樣下去勢必會大禍臨頭,于是對著禁軍將士大聲吼道:“你們誅殺楊國忠有功,還請在此稍后,讓我進去跟陛下匯報!”
這話一出,禁軍將士群情激奮怒罵出聲。
“放你娘的屁!”
“你真把我們當成傻子了嗎?”
“你這老東西肯定是要去調兵遣將來圍剿我們!”
“大家快殺了他!!!”
一部分禁軍將士正欲提刀殺向陳玄禮。
所幸陳玄禮平時對待禁軍將士還是寬容,不少人站出來阻止軍中袍澤,可是仍然有人張弓搭箭向他射去。
“我的媽呀!!!”
陳玄禮頓時嚇得落荒而逃,他趕緊跑進驛站內跟李隆基匯報情況。
這些嘩變的禁軍將士立刻把驛站包圍起來,張弓搭箭蓄勢待發,隨時隨地準備放箭射殺里面的所有人。
李隆基拄著手杖踉踉蹌蹌來到驛站門口,他非但沒有怪罪禁軍將士,反而以好言相慰,并讓他們收兵歸隊。
然而禁軍將士根本沒把李隆基放在眼里,對于皇帝陛下的好言好語置若罔聞。
李隆基無奈只能讓高力士和陳玄禮兩人出面,去問這群嘩變的禁軍將士到底還想要什么。
高力士很快就把答案帶回來,他聲音哽咽說道:“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聽完猶如晴天霹靂,他瞬間嚇得面如土色。
本來李隆基還以為殺掉楊國忠就能平息眾怒,沒想到禁軍將士還想除掉楊貴妃,這是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現實。
可是面對這群兇相畢露的禁軍將士,李隆基隱約感到局面完全失控,他明白自己已經無力回天,只能痛哭流涕說道:“朕當自處之!”
李隆基說完轉身入門,他倚杖俯首而立。
韋見素之子韋諤見到李隆基仍然猶豫不決,他趕緊上前跪拜奏道:“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
為了能讓李隆基快點下定決心,韋諤叩頭力請直至流血。
李隆基聲淚俱下辯解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旁邊的高力士見到李隆基還沒看清局勢,他親自站出來勸諫道:“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事已至此,于事無補。
李隆基終于明白什么叫做自身難保,他要是不肯答應,這些殺紅眼的禁軍將士便會沖進來大開殺戒,到時候自己只會死得更難看。
高力士帶著楊貴妃來到一間幽靜佛堂,讓她跟李隆基進行訣別。
楊貴妃跪在佛像前做完最后一次禮拜,然后高力士手中的三尺白綾就套上她的脖頸將其勒死。
然而圍困驛站的禁軍將士并未散去,李隆基只能將楊貴妃的遺體抬到庭中,允許禁軍將士進行查驗。
禁軍將士親眼見到楊貴妃確實死了,大家這才稍微放下心來。
這場馬嵬驛兵變暫時平息,太子李亨成為最大贏家。
雖然太子李亨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陳玄禮,但是他早就知道這件事情,所謂的未決不過是默許而已。
李隆基絕對是這場兵變的最大輸家,他已經把四十四年的皇帝威嚴全部敗光,就連身邊的禁軍將士都不能約束,這也難怪太子李亨能夠輕易取而代之。
太子李亨已經準備要跟李隆基分道揚鑣,他才不愿意前往蜀地避難,畢竟劍南道乃是楊國忠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