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52章 豈曰無衣

  “查!”

  “盡遣斥騎,務必查清,齊軍今于何處!!!”

  睢陽大營內,年逾六十的大將軍灌嬰,正怒火沖天的下達著軍令。

  帳內,將官們都是面色復雜的相互一對視,終是不知該如何勸說灌嬰。

  ——齊王大軍,居然在睢陽十數萬中央軍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更讓將官們感到憂心忡忡的,是齊軍何時離開睢陽城下,根本沒有人知道。

  至于被齊軍留在營內的那千余老弱,更是只說:齊王只令吾等日日加灶,其余諸事,吾等一無所知···

  若非前日,灌嬰突然下令要夜襲齊營,提前派了斥候打探,只怕至今,睢陽城內的灌嬰大軍,都還要被齊營內那數萬道炊煙所迷惑···

  “大將軍,末將以為,齊軍之所欲,當不過兩處。”

  就見一位青年將官稍站出身,對著灌嬰一拜。

  “嗯?”

  聽見這話的一瞬間,灌嬰便已經從齊軍走失的憤怒情緒中清醒過來,片刻之后,就已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可是滎陽、豐沛?”

  那小將稍點點頭,復帶些擔憂道:“此二者,可謂皆不可失啊···”

  “滎陽負敖倉之重,失則天下亂;豐沛更乃國朝龍興之所,失,更或置陛下于不孝之地···”

  實際上,根本不用等這小將分析,作為漢初開國功臣中的翹楚,灌嬰的專業能力,自然是水準線以上。

  灌嬰甚至已經隱約猜到,這兩個足以攪亂天下的選擇之間,齊軍會選擇哪一個了···

  “即刻遣人往滎陽、豐沛,謂淮陽守、隆慮侯:賊或將至,須枕戈以待!”

  言罷,灌嬰便來到帳內堪輿前,手指從睢陽以東起,順著睢陽以北劃了一圈,最終在睢陽以西的三角之上重重一點。

  “滎陽!”

  篤定的道出一語,灌嬰便回過頭:“豐沛距睢陽雖不過三百余里,然得隆慮大軍駐之,賊劉氏,當勿往。”

  “且賊糧寡,軍卒空腹之時久矣;或西繞睢陽,直擊滎陽!”

  “滎陽今守軍不過萬五,俱乃淮陽郡兵,其戰力堪憂;且滎陽負敖倉之重,賊破,則軍糧之缺自解。”

  說著,灌嬰便篤定的來到帳中央,對諸將官稍一點頭。

  “著前軍即刻西出睢陽,將兵三萬,奔赴滎陽!”

  “沿途但有齊賊大軍過境之跡,速速回稟!”

  待一位中年將官領命離去,灌嬰又回過頭:“中軍、后軍留睢陽,須時刻警戒;萬不可叫齊賊偷城。”

  其實,叛軍大費周折,憑借‘減卒加灶’的手段逃離睢陽城外,要說其是想使睢陽城放松警惕,好更輕松的攻取滎陽,灌嬰是不怎么相信的。

  但事關江山社稷(前途未來),灌嬰出于保守起見,還是決定將所有可能性都考慮進去。

  “喏!末將等即刻往城墻,以備城防之事!”

  又有二位將官領命離去,灌嬰稍一沉吟,復又道:“左軍遣一部校尉出城,沿睢陽之北沿途查探齊賊之蹤跡。”

  “謹記!萬莫分兵!一俟有警,即刻烽火傳信;左軍見烽火而盡出。”

  言罷,灌嬰終于將目光,撒在了那個統領右軍的青年將領身上。

  “請將軍整軍待發,以候豐沛之報;賊現于豐沛,則右軍即刻啟程,奔襲豐沛以為援。”

  “喏。”

  見那小將拱手領命,正要離去,灌嬰便略有些尷尬的開口問道:“至睢陽數旬,某慚愧,竟未知將軍名諱?”

  只見那小將略有些羞澀的撓了撓頭,旋即似是反應過來什么般一肅。

  “將軍言重,末將孫卬(áng),乃北地人氏···”

  在灌嬰于梁國境內,瘋狂查探齊軍蹤跡之時,漢室版圖極南,同樣有一個人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

  “王使可曾歸來?”

  南越首都,番禺城。

  剛于去年滿六十的南越王趙佗,正在王宮內焦躁的走來走去,不時發出急迫的詢問聲。

  自漢室的齊王發動叛亂,已經在長沙一帶半死不活的周灶大軍北撤,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個月。

  但趙佗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就有另一只極其陌生的部隊,接替離開的周灶大軍,出現在了長沙國境內。

  當查明那支部隊,乃是長安兒皇帝派來,就趙佗稱帝一事討要說法的‘淮南國軍’時,整個南越朝堂,可謂是啼笑皆非。

  ——就連長安中央軍,都在這南方的濕瘴之下失去戰斗力,小皇帝居然又派了個諸侯王來?

  這漢室,只怕是吃棗藥丸!

  但沒過多久,南越君臣就笑不出來了···

  與之前那支自關中長途奔襲而來,十分不適應南方其后的北方軍隊所不同,這支陌生的諸侯國軍,似乎完全不受南方濕瘴氣候的影響!

  南越政權,之所以能在漢室鼎立之后,在這大漢版圖角落屹立之際,其最大的倚靠,便是險峻的地貌,以及惡劣的氣候。

  北方軍隊南下征討,必然會現在南方的惡劣氣候面前折三成戰斗力;若想攻下已經毀道自封的長沙南越邊境防線,更需要付出巨大的傷亡,方有可能踏上嶺南之土。

  但同樣作為自關中而來,在這嶺南之地僥幸存活下來的北方人,趙佗心里很清楚:這支諸侯國軍,根本就不是什么北方部隊!

  隨后查探得來的消息,更是讓趙佗感到一絲絕望···

  ——這漢室的淮陽國,居然就在長沙東北方向,緊鄰長沙國!

  而且相較于異姓而王的長沙國,這淮陽國,乃貨真價實的劉氏宗親鎮守!

  在這支諸侯國軍到來之前,長沙國可謂是戰戰兢兢,唯恐南越哪一天提兵北上,就要拿長沙國開刀;但現在,換做是南越上下,因這支陌生的諸侯國軍而感到恐懼了···

  “陛下,依臣之意,莫不如···”

  就見趙佗身旁,南越丞相呂嘉稍一遲疑,終是略有些心虛道:“莫不如,陛下暫去帝號,假意臣漢,以消弭兵禍?”

  聞言,就見趙佗煩躁更甚:“朕如何不知當虛與委蛇,以安暴漢?”

  “然使臣前后足有百十人前去,卻無一人得見淮南王那暴戾匹夫!”

  說著,趙佗頗有些憂慮起來:“戰起不過旬月,閩越竟已連失數城,閩南之地,更已盡掌于那淮南之手。”

  “若戰罷,閩南之地不復歸,他淮南國,可就于吾南越接壤矣!!!”

  聞言,呂嘉幾欲開口,終是長嘆口氣。

  “陛下稱帝一事,終歸是心急了啊···”

  聞言,趙佗下意識一怒,旋即若有所思的望向自己的丞相呂嘉。

  “丞相若有建言,但可道來。”

  見趙佗還能聽得進去話,呂嘉暗自松口氣,拱手一拜。

  “陛下之志,縱百越之地,知之者亦無有出臣之左①;然雄圖偉業,終當緩圖,不當莽撞。”

  說著,呂嘉便流露出一絲神往的模樣。

  “臣得陛下信重,以為南越之相;自陛下統御嶺南之帝,臣便縱觀秦簡,于戰國之事略有薄見。”

  “夕者,秦昭襄王在位數十年,終與趙會戰于長平。”

  “長平戰勝,趙固暗弱;然實則,秦趙乃兩敗俱傷···”

  “若彼時,昭襄王暫緩矛戈,以安新服之地,待數歲,趙便當亡于昭襄王在位之時。”

  “然昭襄王剛烈,不退反進,放有長平戰后,秦敗于關東諸國之合縱;長平戰勝之利盡失。”

  言罷,呂嘉便拱手一拜:“此何也?”

  “乃欲成大事者,其當緩圖,不可莽撞也。”

  就見呂嘉話頭一轉,繼而道:“再以始皇帝論···”

  呂嘉話已出口,趙佗面色便陡然一厲,終是緩緩歸于淡然。

  “丞相但言···”

  嘴上說著,趙佗卻略有些身上的閉上了雙眼,心神,也已飛向了那夢中的故土。

  那一年,趙佗還只是一個小將,彼時的始皇帝,是那么的英姿勃發。

  在藍田大營,始皇帝傲視著漫山遍野的玄甲,眉宇間,盡是令人神往的銳意。

  “吾大秦的將士們!”

  “今日,爾等就要攜朕之命,為大秦,攻略極南之百越地!”

  “吾大秦,自穆公行商君之法始,便以武立國。”

  “今,吾大秦銳士出征在即,朕觀大軍,甚喜!”

  “諸君且安去;待諸將士建功立業而歸,朕當于咸陽章臺,與諸將士把酒同歡!!!”

  那激情澎湃的聲音,即便此刻,也仿佛隨著那首秦腔,旋繞在趙佗耳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豈曰無衣···”

  呢喃著,趙佗都沒發現松垮的面皮之上,已是布滿淚痕。

  就連呂嘉,此時也是悄然止住了話頭,看著趙佗直停的脊背,在這王宮大殿之中緩緩彎下,終是蜷作一團···

  “陛下····”

  就連呂嘉都已按捺不住奪眶而出的眼淚,跪拜在了趙佗面前。

  “縱夕始皇帝之時,六國未滅,始皇帝也仍舊未急于稱帝啊···”

  “今陛下偏居一隅,雖有峻嶺沼池為險,然陛下之大業尚遠;陛下此刻當勵精圖治,光集兵糧。以待將來啊···”

  呂嘉誠摯的勸說,卻并沒有講趙佗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偌大的殿堂內,只趙佗那斷斷續續的啜泣聲,以及那一首膾炙人口的秦腔。

  ——豈曰無衣,豈曰無衣···

  長安,洛城門內。

  看著劉郢客披麻戴孝,于高廟內祭奠劉邦的衣冠,劉弘維持著面上淡然,心中卻是連道可惜。

  楚王劉交,終于在漢高后九年秋八月,迎來了自己的生命終點。

  “可惜啊···”

  只要劉交亡故晚幾天,或者驛騎沿途耽誤了幾個時辰——乃至于消息晚送來片刻,劉弘就有可能達成在楚王劉交這一代,第一次施行推恩的目的。

  但命運,往往是如此荒誕,而又可笑。

  八月末逝世的劉交,就好像果真在天有靈般,有自己的死訊,避免了太子劉郢客在九月的長安,被劉弘帶入‘推恩’的深坑之中。

  劉交一死,劉郢客繼承楚國王位,幾年后劉郢客再去世,楚國宗祠,就要落到劉戊手中。

  可以說推恩之事,因為劉交不合時宜的逝世而難度陡增。

  現在,劉弘已經不指望二十年內,楚國能從現在的四十余城,被瓦解為幾個不過十數城的小國了。

  “幸好有齊國在···”

  由劉遂為齊王一事,劉弘已經和宗親內部達成一致;但齊七十三城,自然不可能全都交到劉遂手上。

  歷史上,吳楚之亂一止,參與叛亂的各國都收到了中央的制裁:包括但不限于削土、罷兵權、罷官員任職權等制裁手段,都被景帝劉啟強塞到了關東諸侯國嘴里。

  而作為罪魁禍首的吳國,更是直接消失在漢室版圖之中。

  現如今,劉弘雖因忌憚劉肥‘高帝長子’的身份,而并未打算廢黜齊國,但趁此良機將齊國削一圈兒,自是題中應有之理。

  “陛下。”

  正思慮間,就見劉恒輕步靠近了些,對劉弘躬身一拜:“陛下召臣,可有交代?”

  聞言,劉弘卻是淡然一笑,將目光移向不遠處的劉郢客身上。

  “楚王薨故,朕甚哀;王太子將行,朕便召王叔至此,于朕同送太子。”

  待等祭祖過后,劉郢客就要踏上返回楚國的旅途。

  待劉交喪事一過,劉郢客就將正式成為漢室的楚王,替長安中央鎮守東南。

  不出意外的話,劉弘下一次見到劉郢客,起碼得到一年之后,劉郢客按照慣例朝貢長安之時。

  劉交的突然亡故,使得劉弘‘嘗試推恩于楚國’的盤算落空;而另外一個問題,便隨著劉郢客即將歸國,而擺在了劉弘面前。

  ——劉郢客回國繼承王位,宗正一職,又空了出來···

  雖然早在任命劉郢客之時,劉弘就已經對劉交即將到來的死期有所準備,但當事情真的發生,宗正一職的空缺又一次擺在眼前,劉弘卻有些遲疑了。

  劉弘原本的打算,是在劉交死后,如歷史上那般,將劉交的另一個兒子劉禮召入長安,以接替宗正之職。

  但現在,劉弘卻有了另外一個有趣的想法。

  “王太子歸楚,則宗正出缺;依王叔之見,當由何人以替之?”

  劉恒的回答,果然沒有出乎劉弘地所料。

  “宗正,負規導宗親之責;其選當以年長、德高者為先。”

  “然今宗室之中,高皇帝諸子唯臣、淮南二人存;臣稍長于淮南。”

  說著,劉恒自嘲一笑:“然縱臣,亦弱冠不過數歲;且負陛下之命將王睢陽,恐無以為宗正···”

  “武哀王一脈,故羹頡侯已為燕王;代頃王一脈,濞王吳地,或德侯廣可看一用。”

“及至楚王之子,年長者,亦或可為  八月末逝世的劉交,就好像果真在天有靈般,有自己的死訊,避免了太子劉郢客在九月的長安,被劉弘帶入‘推恩’的深坑之中。

  劉交一死,劉郢客繼承楚國王位,幾年后劉郢客再去世,楚國宗祠,就要落到劉戊手中。

  可以說推恩之事,因為劉交不合時宜的逝世而難度陡增。

  現在,劉弘已經不指望二十年內,楚國能從現在的四十余城,被瓦解為幾個不過十數城的小國了。

  “幸好有齊國在···”

  由劉遂為齊王一事,劉弘已經和宗親內部達成一致;但齊七十三城,自然不可能全都交到劉遂手上。

  歷史上,吳楚之亂一止,參與叛亂的各國都收到了中央的制裁:包括但不限于削土、罷兵權、罷官員任職權等制裁手段,都被景帝劉啟強塞到了關東諸侯國嘴里。

  而作為罪魁禍首的吳國,更是直接消失在漢室版圖之中。

  現如今,劉弘雖因忌憚劉肥‘高帝長子’的身份,而并未打算廢黜齊國,但趁此良機將齊國削一圈兒,自是題中應有之理。

  “陛下。”

  正思慮間,就見劉恒輕步靠近了些,對劉弘躬身一拜:“陛下召臣,可有交代?”

  聞言,劉弘卻是淡然一笑,將目光移向不遠處的劉郢客身上。

  “楚王薨故,朕甚哀;王太子將行,朕便召王叔至此,于朕同送太子。”

  待等祭祖過后,劉郢客就要踏上返回楚國的旅途。

  待劉交喪事一過,劉郢客就將正式成為漢室的楚王,替長安中央鎮守東南。

  不出意外的話,劉弘下一次見到劉郢客,起碼得到一年之后,劉郢客按照慣例朝貢長安之時。

  劉交的突然亡故,使得劉弘‘嘗試推恩于楚國’的盤算落空;而另外一個問題,便隨著劉郢客即將歸國,而擺在了劉弘面前。

  ——劉郢客回國繼承王位,宗正一職,又空了出來···

  雖然早在任命劉郢客之時,劉弘就已經對劉交即將到來的死期有所準備,但當事情真的發生,宗正一職的空缺又一次擺在眼前,劉弘卻有些遲疑了。

  劉弘原本的打算,是在劉交死后,如歷史上那般,將劉交的另一個兒子劉禮召入長安,以接替宗正之職。

  但現在,劉弘卻有了另外一個有趣的想法。

  “王太子歸楚,則宗正出缺;依王叔之見,當由何人以替之?”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