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42章 太后閨蜜

  “適才朕于北闕所言,諸公皆已聞之。”

  回到清涼殿時,天已大亮;劉弘正坐于御榻之上,為今日朔望朝劃定了議題。

  “今日朔望朝,首當論者,乃悼惠王諸子之亂,禍及蒼生黎庶,田畝產出驟減之事。”

  言罷,劉弘稍抬起頭,略有些詫異的看了眼端坐左側朝班的內史劉揭,面色肉眼可見的別扭起來。

  攫欝攫。“內史仍在啊···”

  “咳咳。”

  劉弘‘隨行’之語音落,劉揭身旁本就空出一圈的位置,周圍官員離得更遠了些。

  在周勃‘自盡’,陳平‘即將自盡’的現在,劉揭,成為了朝堂矚目的焦點。

  對于劉揭的處置結果,朝臣百官自是瞪大了眼睛,等候未央宮傳出最終判決;而對于劉弘而言,此事也有些棘手。

  周勃‘羞愧自盡’,那是有矯詔石錘;陳平被牽扯進去,也是因為‘協助周勃矯詔’的嫌疑。

  但這劉揭,還真沒什么確鑿的罪證。

  ——要知道未央宮遇攻一事,已經被劉弘出于政權顏面的問題,給強行壓了下來!

  再加上劉揭的侯爵,是劉弘所封;無罪而整治一位自己恩封的徹侯,對于政治規則也會有不小的破壞。

  不過,劉弘此時也有了資格,將這種事情暫時歸類于‘回頭再算賬’的范疇。

  道理很簡單:劉揭無法被法律制裁,并不意味著他不會‘社會性死亡’!

  ——哪怕未央宮遇攻一事被劉弘壓下,也頂多只能確保長安百姓不知此事、關東諸侯不知此事。

  作為親眼目睹,甚至親身參與其中的朝堂百官,對此事自是有著十分明確的認知:周勃矯詔、謀逆!陳平逼宮長樂!劉揭隨周勃禍亂未央!

  這樣的情況下,但凡是個有腦子的,都會離劉揭這個腦門上寫著‘吃棗藥丸’的倒霉玩意兒離得遠遠兒的。

  陳平的狀況,也與劉揭差不多。

  ——朔望朝之前,曲逆侯府傳出消息:右相陳平,活著睜開了眼睛,見到了今天的太陽。

  但令所有人,甚至于朝臣百官自身都沒想到的是,得知陳平沒死的消息后,朝臣之間,陡然掀起一陣詭異的風——右相不死,這是不顧貴族體面吶···

  要知道如今朝中,半數以上的朝臣,都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逼宮長樂’一事當中。

  所以陳平什么時候死,便將直接影響此次長安亂局,究竟會在何時、何種地步畫上句號。

  如果陳平順從接受‘將相不辱’的結局,那幾個巨頭倒下,其余的小蝦米都大概率會躲過一劫。

  反之,則很有可能讓劉弘放下‘只誅首惡’‘法不責眾’的打算,轉由從廣大小蝦米群體下手,一點點逼迫陳平,接受注將到來的結局。

  而這樣的局面形成之后,劉弘便已將注意力轉回到了正事之上——周勃已死,陳平、劉揭,已經不大可能壽終正寢。

  簡而言之:劉弘花在陳平、周勃等人身上的時間,已經夠多了。

  取得博弈勝利,大權獨攬之后,劉弘沒有必要再將寶貴的穿越者精力,耗費在幾個已經失敗的賊臣身上。

  “內史即在···”

  只見劉弘稍一拖音,旋即話頭一轉:“便有左相,將今歲關中農耕之事,大體告于朝公知。”

  此次齊悼惠王諸子叛亂,讓長安中央受到的最大傷害,便是農耕受到的影響。

  ——四月起亂,恰好趕在了春耕前后;而如今已至八月,秋收在即,叛亂還仍未被鎮壓。

  巘戅妙筆坊MIaM戅。也就是說,今年漢室整個農耕期,都處于諸侯叛亂、政權不穩的動蕩期。

  方才,在北闕為‘上非惠帝子’一事畫下終點之后,劉弘緊隨其后補充的,便是承諾長安百姓:主爵都尉,必會以九十錢的價格售糧于長安糧食,保證長安百姓能有糧食吃!

  ——在短短一年之內,長安,再一次迎來了糧食短缺···

  但與之前幾次所不同的,是此次糧食短缺,并非某方勢力從中作梗;而是長安,真的沒多少糧食了···

  灌嬰大軍自四月末出征,而后十數萬大軍窩在睢陽城內,吃了足足三個多月的糧食。

  劉弘大軍雖出于‘失蹤’的需求,而未再從長安調糧,但光是從長安趕到蕭關,到‘蕭關出事’之短短一個月之內,便耗糧數十萬石!

  再加上滎陽的申屠嘉大軍萬五千人、豐沛的周灶大軍三萬人···

  從四月初一開始,到今天的八月初一,四個月的時間,中央府庫便蒸發了兩百萬石以上的糧食!

  正常時節,兩百萬石的糧食缺口雖則龐大,但只要有充足的時間,中央還是能通過中的相關規定,從巴蜀乃至于淮南等地方調糧入關,填補缺口。

  但恰恰今年,關中非但因戰爭而導致存糧快速消耗,還導致農耕荒廢,糧食欠收。

  說白了,就是支出劇增、收入驟減。

  也就是劉弘早早底定了糧食保護價政策,將糧食壟斷先于此次動亂提上日程;如若不然,劉弘回到長安看到的,恐怕就不是百姓涕泗橫流的跪拜,而是扛著農具沖擊未央宮了···

  糧食保護價政策存在,百姓自然不用擔心沒糧食吃,或糧食太貴買不起;但作為糧食保護價政策,即主爵都尉設立者的劉弘,就要為‘無限制出售’的許諾頭疼了。

  昨日散朝之后,劉弘總共留下了三位臣子奏對:張蒼、蟲達,以及田叔。

  留張蒼,自然是商討朝堂后續安排,以及借張蒼之口,將意圖透漏給朝臣百官的用意;留蟲達,則是了解一下前日未央宮之戰,強弩都尉的傷亡損失幾何,以及北軍現在的狀況。

  而留田叔,便是為了糧食。

  即便是現在,劉弘都還記得昨日,田叔嘚嘚瑟瑟道出的狀況···

  ——少府存糧,只剩下不到十萬石!

  攫欝攫。就是這不到十萬石,還得準備這幾日供給灌嬰大軍。

  周灶大軍駐于豐沛,位于楚國境內,已是得到了楚王劉交的暫時‘接濟’,軍糧問題不甚嚴峻。

  至于申屠嘉大軍,則早已在張蒼請示過太后張嫣之后,自六月初開始,便開始以敖倉存糧為軍糧···

  此事,在當今天下只張嫣、張蒼,劉弘及申屠嘉四人知曉!

  蓋因敖倉之存糧,身系天下安穩;每一粒糧流出,都會讓天下,尤其是關中人民的心震上三震!

  但現在的狀況,已經到了非開敖倉不可得地步了···

  少府存糧在供給灌嬰大軍之后,幾乎剩不下多少;而關中,光是長安城內,就有二十多萬張口等候著少府售糧于糧食,以填飽肚皮。

  二十萬張嘴,這就是每個月四十萬石糧食。

  若是農產沒受影響,此事倒還不用如此鄭重——秋收之后,關中就將得到一大批存糧,即便產出受到影響,也能大抵支撐半年以上。

  若劉弘咬咬牙,將收上來的農稅也交由少府賣出,再想辦法從巴蜀運一批糧食入關中,今年就能撐過去。

  但治理國家,并不是由程序運轉的單機游戲···

  現實與游戲最大的區別,就是游戲里的百姓只會吃飯、耕作、打仗,而現實中的百姓,還會恐懼。

  當八月下旬,關中各地傳出‘畝產不到三石’乃至于‘不到兩石’的消息,關中百姓必然會陷入恐慌。

  雖然主爵都尉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遏止百姓的慌恐,但別忘了:主爵都尉,如今還只存在于長安城內!

  這便注定了糧食保護價政策的輻射范圍,最多不會超過長安城方圓百里。

  為了保障關中大半區域都得到主爵都尉的輻射,以安定惶惶民心,就需要一批龐大到以千萬石為單位的存糧,支撐主爵都尉將觸手伸到關中每一個角落。

  僅憑秋收之后收上來的農稅,此事斷然無法完成。

  即便主爵都尉在秋收之后,將大部分糧食購入,也不足以支撐其主爵都尉的大肆擴張。

  巘戅追書看戅。這就像一個包工頭,眼前放著一個樓盤的項目,但要想取得紅利,就需要砸成本去啟動該項目,并準備足夠的流動資金,以保證項目運轉下去。

  項目停止運轉,頂多就是樓盤爛尾;而糧食保護價政策若是出了問題,那漢室政權的威信力,就將受到前所未有的嚴重打擊!

  連帶著劉弘,這個曾承諾‘讓每個百姓有低價糧食吃’的天子,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將一落千丈。

  所以劉弘地目光,就自然地鎖定在了函谷關外,存糧幾近七百萬石的敖倉之上。

  對于動用敖倉之糧,劉弘想過瞞天過海,先動用,回頭再放回去。

  但幾近思慮,權衡利弊之后,劉弘還是決定,將此事拿到朝堂之上,通過廷議的方式,光明正大的以敖倉之糧,作為糧食保護價政策全面鋪向關中的啟動資金。

  道理很簡單:今天劉弘因某事偷調敖倉之糧,那來日,便必然會出現某個臣子有樣學樣,以‘唯天下蒼生計’為由,擅動敖倉,以動搖政權根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劉弘還是決定,將此事掰開揉碎,給朝臣百官講清楚,講明白:為什么要拼著動搖民心的風險,去動用敖倉內的存糧。

  “丞相臣食其謹拜陛下。”

  只見審食其出班一拜,旋即又回過身,拱手環顧殿內眾臣:“陛下命,臣不敢不從;此便以關中各縣之所報,告與諸公卿曹知曉。”

  待等百官回禮過后,審食其重新面向劉弘,稍清了清嗓。

  “自夏四月,齊悼惠王諸子起兵于關外,關中各郡縣便時有奏:人丁多從軍出征,春耕頗緩。”

  “恰夏秋雨水不豐,關中各地多有旱患;及至上旬,復奏:粟苗多有枯亡、果瘦之虞。”

  說著,審食其長嘆一口氣:“丞相府聞訓而驚,于采風御史合查此間之事,終證實其真偽。”

  “依臣之相府,御史大夫合估:今歲秋收,關中所得之糧,恐只去歲半數有余···”

  話音剛落,殿內眾人無一不面色凝重,包括劉弘,以及身旁的代王太后薄氏,太后張嫣在內。

  歲不豐登,是封建時代最常見,卻也是最無奈的一樁‘災禍’。

  糧食欠收,意味著朝堂許多規劃需要延后;外族入侵不能回擊,只能祈和。

  最為關鍵的,是百姓必然會因此,飽受饑寒交迫之苦。

  對于太后張嫣而言,這樣的狀況,無疑算得上很嚴峻——如果撇開前段時間,陳平周勃做亂長安之時不算的話。

  而對于大部分朝臣而言,農產欠收,甚至是跳水式腰斬,也同樣不是什么好事。

  因為漢室的農稅,并不是釘死的‘每人多少錢’或者‘每畝多少錢’,而是按照收成的比例,將實際收獲的十五分之一上繳中央,作為農稅。

  若今年關中農產真如審食其所說那般,直接腰斬,那就等同于中央財政收入也同樣減半;明年各有司屬衙的經費,也減半。

  將軍費、宮諱維護費用計算在內的話,有司屬衙的經費甚至可能會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攫欝攫。——不削行政經費,總不能削軍費,讓本就吃不飽肚子的邊防戰士沒飯吃吧?

  至于讓皇帝劉弘連帶著整個皇宮過摳搜日子,自也是不可能。

  算來算去,中央財政收入減少的部分,大半都會被攤在行政經費之上。

  “唉···苦也···”

  一想起明年,就要過三菜一湯的困苦日子,大半朝臣都不由哀嘆一氣,旋即思慮起對策:從何填補這塊缺口呢···

  “歲初,安陵杜氏屯糧居奇,關中糧價鼎沸;朕見生民疾苦,唯黎民蒼生計,著少府立主爵都尉,以售平價糧于市,安民之心。”

  等審食其回到朝班之后,劉弘簡單做了個開場白,便將自己的計劃悉數道出。

  “時以至今,主爵都尉之所能,相比已盡顯于諸公當面。”

  “諸公皆國之柱石,以為主爵都尉所行之‘糧價保護’,于吾漢家利弊幾何?”

  勉強按捺住自賣自夸的沖動,劉弘將問題,扔回到了朝臣百官的手中。

  糧食保護價究竟好不好,但凡是個有眼睛的人,就都能看出來——除了商人會覺得不好,沒有人會反對如此利國利民的政策!

  但作為君王,劉弘的政治認知已經逐漸成熟;政治手腕,也逐漸向著歷史上那些水準線以上的君王靠近。

  ——政策,還是由朝臣提出,起碼得朝臣認可,才能更好地施行下去。

  作為帝王的劉弘大可不必事必躬親,將所有功勞攬到自己頭上,讓整個中樞變成命令的執行者。

  反正在漢室,無論如何,劉弘都不可能是‘錯’的;朝臣做了好事,也必會有劉弘‘任用賢能’的功勞。

  聞言,朝堂百官稍一滯,偷摸掃了一眼前排的皇黨重臣。

  見張蒼、田叔等大佬紛紛低下頭,研究起自己的手相,朝堂百官眼光一亮,旋即爭相出班附和。

  “陛下仁以愛民,心懷蒼生,此誠社稷之大幸!”

  “古有成湯網開三面,澤及鳥獸;今陛下效先賢之善政,臣等縱萬死,亦當唯陛下之志為己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什么主爵都尉,糧食保護價政策!

  陛下這分明是給吾等改過自新,洗心革面的機會!

  看著眾臣如此懂事,劉弘不由長出口氣,強自忍下心中惱怒。

  如果可以,劉弘真的很想將整個朝堂清洗一番,哪怕讓幾百頭彘做朝臣,都不會比現在更惡心!

  但現實總是這么無奈:武盛文弱的漢初,僅有這點文人,可用于治理國家。

  “罷了罷了”

  “為君王者,胸襟還是寬宏些為好···”

  巘戅戅。劉弘正自我安慰著,朝臣百官的彩虹屁,才終于開始出現劉弘所希望出現的聲音。

  “主爵都尉平準糧價,使民不至受谷貴之害,實惠及萬民;朝堂亦可從中得利,以充實府庫。”

  “臣愚以為,陛下所行之糧價保護之政,誠老成謀國之言,安定社稷之舉!”

  就見一位面容英俊,身形高大,眉宇間盡是溫和的男子出班,對著劉弘鄭重一拜。

  “此何人?”

  劉弘‘小聲’的詢問,卻因清涼殿高潮的‘擴音’效果而響徹殿內;只見劉弘身旁,值守的令勉稍一拱手,略有些尷尬道:“陛下贖罪。”

  “此人,臣亦初見···”

  聞言,劉弘卻并未露出不滿,饒有興致的望向御階之下。

  “公之所言,甚得朕心。”

  “不知公之名諱?今任之何職?”

  只見那位男子稍抬起頭,氣質中雖滿是恭謹,卻絲毫看不出阿諛之意。

  “不敢當陛下以‘公’稱之;微臣袁盎承蒙太后信重,以為長樂宮謁者···”

  聞言,劉弘眉角微不可聞的一挑,旋即淡笑一聲。

  “原來如此。”

  語氣雖還淡然,劉弘內心卻是掀起波濤洶涌!

  文帝中郎,景帝太仆,和帝師晁錯相愛相殺數十年的袁盎!

  在劉弘的印象中,歷史上的袁盎本是呂祿門客,于文帝朝為其兄袁噲舉為中郎。

  現在,怎么成了太后張嫣的謁者?

  看著身旁張嫣目光中透露出的敬重,劉弘心中恍然大悟,不由啼笑皆非。

  這袁盎,還真是···

  太后閨蜜專業戶?

  暗自腹誹著,劉弘地目光便再添一份興致。

  “既如此,便請袁生教之。”

  “今歲田畝欠收,關中缺糧、府庫空虛之困,當何解?”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