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0243章 新的時代

  對劉弘,乃至于長安朝堂而言,此番關中的糧食緊缺,可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挑戰自是不言而喻:面對劉弘正式掌權之后,第一次大規模糧食緊缺問題,其處理結果,將直接關系到百姓、民心對劉弘政權的信任,以及劉弘的個人威望。

  新鮮出爐的少府主爵都尉,以及其所奉行的糧食保護價政策,在面對關中數十近百萬戶人口嗷嗷待哺的狀況下,也需要證明自己,確實有‘安定民心’‘穩定社會秩序’的功能。

  而機遇,也同樣是此。

  只要劉弘能解決此次糧食緊缺危機,保障大部分關中百姓的生活,并不會因此次危機受到太大影響,劉弘就將取得皇帝生涯的‘開門紅’。

  糧食保護價亦然——只要能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之下,保證關中的糧價不漲破一百錢,甚至只需要不漲破一百三十錢,糧食保護價政策,就將深入人心。

  主爵都尉原本按部就班的推行擴張工作,也可皆由此次機遇大踏步向前,以‘未雨綢繆’為名,直接掌控整個關中的糧價。

  只要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主爵都尉各分屬能源源不斷的賣出平價糧食,待等明年秋收之時,其效果就將顯現:整個關中的糧食,都將被賣入少府!

  而有效管控糧食流動,無論對于政權的穩定,還是長安朝堂對資源整合統籌而言,都將起到深遠的影響。

  這一切的關鍵,便在糧食。

  許多糧食。

  大到數百上千萬石數量級的糧食!

  “陛下即問,臣斗膽,略述愚見,還望陛下恕臣妄議之罪···”

  聞言,劉弘只輕笑一聲,語氣輕松道:“謁者但說無妨,吾漢家無有因言治罪之法。”

  不著痕跡的為將來‘除妖言誹謗’透個風,劉弘便將鼓勵的目光,撒向御階下,離宮門不過十數步的袁盎身上。

  “歲初,長安糧賈陰謀串聯,哄抬糧價;田氏主更為安陵杜氏所害。”

  “陛下慧眼如炬,一語道破糧價之首要,當為賈;即以田氏子蘭任以主爵都尉,行糧價保護之策。”

  “此策一出,糧價嗡時安穩,百姓民得以為繼,于吾漢家感恩戴德,更感念陛下之仁。”

  面色自然的拍出一個響亮的馬匹,袁盎拱手稍一拜,旋即面色激昂的環視殿內忠臣。

  “及至悼惠王諸子作亂于關東,朝堂欲以兵伐之,長安百姓民無比爭先,欲以武勛,報陛下之恩德!”

  “此,便乃主爵都尉之能,于民之所利,于漢家之所利也。”

  義正言辭的將主爵都尉定性為‘仁政善政’,袁盎不著痕跡的補充道:“朝中諸公皆人杰,亦于此了然于胸···”

  話音剛落,正思慮糧食保護價政策的百官齊齊側目,旋即不約而同的露出一個半帶感激,半帶欣賞的表情。

  昨日長樂宮外,袁盎以區區謁者之身,硬是將丞相陳平懟的連連咽語,自是在朝堂百官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在,劉弘向其詢問糧食緊缺問題的解決之法,袁盎又是不忘夸贊劉弘圣明之語,毫不生硬的抬了朝臣一手?

  “復二十載,此人當為九卿之選!”

  不知有多少朝堂重臣心中,出現這樣夸張的贊揚——包括張蒼在內!

  便是在這萬眾矚目的高光之下,只見袁盎稍一沉吟,旋即再拜。

  “此番關中田畝,因關東之戰禍而有不豐登,以往之例,只恐糧價復將鼎沸;臣愚以為,此乃主爵都尉鋪排整個關中之良機!”

  “若少府、國庫存糧足,臣意,當分設主爵都尉于關中各郡縣,以少府、國庫之糧輸之,供百姓民以平價購而食之。”

  “且夫秋收在即,主爵都尉亦可收田畝之產,復售于民。”

  “如此,便等同主爵都尉以百姓民所耕之糧售于百姓,而百姓因糧價平穩,民心大定矣···”

  言罷,袁盎深深一拜,將面龐躲在了衣袖之后。

  而殿內朝臣百官,無一不將匪夷所思的目光,撒向那道深深弓腰,拱手屹立于殿內的身影。

  “此人區區謁者之身,怎知朝中之事如此之多?”

  相較于對袁盎消息來源的懷疑,無疑是張蒼、田叔等人驚喜的目光中,所映射出的信息更為普遍。

  ——長樂宮謁者,一個專責唱喏拜謁、宣讀詔書的小官,居然對糧食保護價政策了解的如此透徹!

  光此一點,就足以證明此人,有基本的政治嗅覺。

  再品味袁盎所言,雖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公卿忠臣腦海中,但別忘了:袁盎只不過是個謁者而已!

  毫無涉政經驗,卻如此準確的抓住糧食保護價政策的要害,得出和朝堂重臣近乎一致的看法,這已經足夠讓人驚喜了!

  正當張蒼強自按捺著欣喜,將目光轉向御階之上時,卻發現劉弘并未表現出太過激動的反應?

  只見劉弘淡笑著點了點頭,不著痕跡道:“若國庫、少府皆空虛,售民之糧當從何來?”

  朝臣百官或許會因一位謁者,將朝政了解的如此透徹而感到詫異;但劉弘不會。

  ——這可是袁盎啊!

  是能在吳楚之亂中,硬生生逼得景帝劉啟說下一句‘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轉頭就腰斬景帝師,當朝御史大夫晁錯的袁盎啊!

  作為景帝朝僅有的幾位名臣之一,袁盎的才能,絕對不僅限于‘水準線以上的政治嗅覺’這一點之上。

  袁盎在文、景二朝活躍最大的依仗,是其高超的揣摩人心之術,以及長袖善舞,三面逢源的情商!

  尤其是揣摩圣心,袁盎有著十個晁錯都比不上的非人之能。

  歷史上,陳平、周勃等老臣迎立代王劉恒,唯袁盎看出劉恒想要剪除老臣,執掌大權的想法,便在陳平病逝后奔走于朝堂,于朝臣百官、功侯勛貴擺明利害,終使得周勃被一句‘丞相其為天下先’趕回封國。

  待等周勃因私蓄甲盔而被罪之以謀逆,被捉拿至廷尉大牢是,又是袁盎十分準確地認識到周勃必不會死,又領頭出來,在文帝劉恒面前為周勃求情。

  放在后世,這樣一個人,就是典型意義上的偽君子:文帝掌權,他全力幫助,讓文帝感念;周勃得赦,他‘仗義直言’,讓周勃感恩。

  簡單而言就是:好人都讓袁盎做了!

  但這樣一個人在官場上,無疑是長短大小正合適的官僚坯子。

  誠然,深諱左右逢源之要的袁盎,不會有晁錯那般‘為天下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性,也不會有申屠嘉那樣‘為社稷寧死不屈’的原則,說到底,袁盎并非是政治家,而只是一個政客而已。

  不過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種人,都有其可發揮作用的地方。

  對于皇帝而言,晁錯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國士是必要的;申屠嘉那樣倔強如牛的穩重老臣是必要的;而袁盎這般一點臉都不要,還能對此不以為恥,反以為傲的政棍,也同樣是需要的。

  就如同現在,劉弘需要眼前這位歷史上的袁太常,精準的探知到自己‘欲開敖倉’的意圖,并將此事擺在朝堂面前。

  “若國庫、少府皆無余糧···”

  只見袁盎略一沉吟,旋即咬牙一拜。

  “臣以為,敖倉之糧存年過久,當以今歲新糧以換之!”

  “放肆!”

  “區區謁者,怎敢妄議國政?”

  “敖倉之糧身系江山之安危,豈能擅動?!!”

  果不出劉弘所料,袁盎話一出口,片刻前還滿帶著欣賞的朝臣百官頓時群情激昂起來,恨不得將袁盎貶為一無所知的婦人。

  “唉···難吶。”

  暗自苦澀一嘆,劉弘只得站起身,踱步走下御階。

  就如同歷史上力勸景帝按部就班,一點點削弱諸侯王權力的申屠丞相一樣,任何一個完整的政權,都會有一批穩重保守的老臣,對新政策的施行持懷疑和悲觀態度。

  作為君王,也確實需要這樣的老臣存在,以在關鍵時刻提出一些保守的建議,保證政權的相對安穩。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保守老臣的存在,固然能避免政權陷入動蕩;但在君王試圖做出改變之時,也會對改革形成巨大的阻力。

  就如同現在,關中即將鬧起糧荒,而敖倉之糧又幾乎鎮壓著劉漢政權的國運。

  理性思考,封建時代的官員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與其承擔江山不穩的風險,倒不如承擔坐視百姓餓死的罵名。

  這樣的觀點,不能說對,卻也不能說錯——便是這樣毫無人情,毫無溫度的觀點,才讓華夏王朝可以交替往復,使王朝周期律成為‘三百年’,而不是‘三十年’‘十年’。

  但從劉弘這個穿越者視角而言,這件事,卻并非‘在江山和人民之間選一個’的選擇題。

  ——失去人民的擁護,難道江山就不會動蕩嗎?

  ——敖倉沒了糧食,天下會動蕩;那關中餓死了人,天下難道就不會動蕩了嗎?

  相較于敖倉的存糧‘暫時變少’,而關中百姓得以存活,無疑是‘天子腳下,長安皇城都有百姓餓死,敖倉卻藏著數百上千萬石粟米,等著壞死被倒入河水中’,更容易引發天下動蕩。

  無論是劉弘‘劉邦子孫’的身份,亦或是穿越者的認知,都使得劉弘無法做出‘為了江山犧牲百姓’這種選擇。

  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外如是。

  “啊恩!”

  一聲生硬的干咳,方使殿內喧鬧稍息;百官雖停止了對袁盎的咒罵,卻仍不忘怒目而視,不時做出咬牙切齒的表情。

  劉弘心中的苦澀與惱怒,在這幅景象面前,卻悄然打開了一道小口子。

  “若是漢室朝臣,都能有這樣‘規避風險’的潛意識,那也不算差?”

  這一刻,劉弘對皇帝這份職業的理解,才有了一個最初步的認知。

  ——抗拒變化,自然會阻礙改革,阻礙進步;但適當抗拒變化,卻也能保證政權安穩。

  而對于封建政權而言,穩定的重要性,往往遠大于改革,遠大于進步。

  看著殿內‘頑固守舊’的一眾老臣,劉弘心中‘血洗朝堂’的沖動悄然散退,滿堂忠臣,在劉弘眼里也稍順眼了些。

  “為帝王者,當有包羅天地萬物之胸襟嗎···”

  暗自自語著,劉弘地氣質悄然發生著改變。

  那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暴戾,對不合心意的事務時刻存在的敵意,在這一刻悄然而逝。

  殿內眾人不明白,在劉弘身上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但此時此刻,劉弘那一雙清澈的眼眸,卻悄然帶上了一絲淡然——不是過去那禮貌式的淡然,而是由內而外,自劉弘的眼眸直抵眾人靈魂深處,卻絲毫不帶銳意的淡然。

  就像一潭深泉,不過丈尺見方,卻深不見底···

  “袁生所言,雖有失當之處,然亦有在理出處。”

  走到殿中央,將匍匐在地的袁盎輕輕扶起,劉弘又緩緩行走在殿內。

  “朝公之所憂,亦唯江山安定之所慮。”

  話盡出口,劉弘便回到了御階之前,稍一正冠,便躬身一拜:“朝公心懷社稷,朕心甚慰···”

  這一刻,就連張蒼、令勉等日夜陪伴劉弘左右的皇黨成員,都無法說清自己的感受。

  “陛下言重。”

  “為人臣者,自當為君分憂,以治天下。”

  “此臣等之本分···”

  說著,朝臣百官亦齊齊一拜,以做回禮。

  而劉弘卻是眼帶暖意的回過身,對著御塌旁跪坐著的張嫣再一拜,旋即拾階而上,回到了御塌前。

  “太祖高皇帝、先孝惠皇帝,先大行皇帝,太皇太后臨行前皆有遺訓:不至社稷傾覆之地步,敖倉之糧,粒米不可動!”

  “朕以未冠之年以臨元元,自不敢違先皇之遺訓。”

  先對朝臣百官的做法表達認同之后,劉弘話頭再一轉。

  “然袁生所言,亦有理。”

  “敖倉之糧,自太祖高皇帝時,便只聞糧進,不見糧出。”

  “今敖倉之所立已有十數載;倉內所存之糧,自有年久勿能食之虞。”

  說著,劉弘望向左側朝班,對張蒼點了點頭,繼而道:“今秋收在即,又得主爵都尉收民所產之糧。”

  “朕以為,與其任敖倉質量勿食而棄,莫不如,以主爵都尉所收今歲之新糧,以替敖倉所藏之陳米。”

  “敖倉糧米雖陳,然亦可當食;以主爵都尉平價、或低價售與百姓,則民得食價廉之糧,而敖倉得入今歲新米,亦當無有糧陳而棄之虞。”

  語氣祥和的將自己的看法道出,劉弘便溫言望向殿內百官:“朕年幼,未涉朝政者多矣。”

  “諸公多老臣,若有教,臣謹聞之。”

  “若言之有理,咸使朕得益,朕當不吝以金爵為賜!”

  言罷,劉弘便將和善的目光撒向殿內,等候著朝臣百官的回應。

  見劉弘先陳明利弊益害,后又做出請教的架勢,朝臣百官心中嗡時一緊,不由得紛紛低下頭。

  ——陛下如此胸襟,以天下萬民為己任;吾等卻不似忠君報國,反從妄從行悖逆事···

  剎那之間,漢官與后世官員最大的一處不同,便一覽無余的顯露在這清涼殿之上。

  “陛下志向高遠,臣等卻未明圣意,此誠臣等之罪也···”

  半真半假的哽咽著,朝堂眾臣不由齊齊跪拜在地,對御階之上的劉弘深深一拜。

  ——風骨!

  漢官與后世官員最大的區別,就是那打不斷的脊梁,和折不彎的風骨!

  有漢一朝,漢官在天下人,乃至于外邦眼中的形象,無一不是那錚錚鐵骨。

  而作為視骨氣勝于生命的漢官,其風骨最大的一處體現,就是肯認錯,敢認錯。

  不是后世官僚那般,東窗事發時方懺悔,也不是被皇帝強摁著低頭,而是在尚未釀成大錯之時,就低頭認錯,乃至于羞愧自盡···

  漢,就是一個神奇到皇帝,都敢大大方方下詔書,向天下道歉的時代。

  這神奇的時代,便是華夏民族數千年傲骨之來源!

  “陛下所慮,皆以江山社稷計,行雖略險,然當可行。”

  隨著張蒼代表皇黨成員出班發言,開敖倉之糧以應關中之事,便算是在朔望朝之上定下章程。

  準確的說,從此刻開始,漢室朝堂不再分‘皇黨派’‘陳周派’亦或是‘中立派’。

  除一道尷尬孤立的身影之外,漢家朝堂,已經徹底站在了劉弘這邊;滿堂朝臣,皆漢之忠臣!

  而作為那唯一一個尷尬的例外,劉揭在朝班之列可謂如坐針氈···

  “待散朝后,便向陛下乞骸骨,歸國罷···”

  正當劉揭做出隱退決定的同時,朝堂議論之中,陳周集團的其余成員,也都收獲了自己的結局。

  “奉常丞不疑謹奏陛下:絳侯勃口出狂言而不自知,得太后規訓而不改,復又以矯詔之事亂長安。”

  “謚法云:不悔前過曰戾;其知而不改,過而復過也。”

  “臣與朝堂諸公議,皆以為,絳侯勃,當謚之以戾,以警后世···”

  “御史大夫臣不疑謹奏陛下:曲逆侯平行將亡故,即所任之右相一職,當議定人選;曲逆侯之喪葬事,亦當著章程···”

  “郎中令臣勉謹奏陛下:大將軍于睢陽駐防已有三旬,然齊賊之亂未平;當遣使以斥,促大將軍速平齊賊之亂,以安江山···”

  從劉不疑出班那一瞬間起,劉弘在整個朔望朝之上,都再也沒有插上話。

  無數曾被劉弘所看不起的官僚,紛紛在一個個議題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在朝堂‘欣欣向榮’的議論氛圍中,得出一個個切實可行的結果。

  待等黃昏前后,朝臣百官才鼻青臉腫的走出未央宮,彼此之間,卻又絲毫看不出有何嫌隙。

  站在未央宮前殿的高臺之上,劉弘注視著朝臣百官離去的背影,不由長出一口氣。

  “今日起,漢家將迎來新的時代···”

  “朕的時代!”

飛翔鳥中文    少帝成長計劃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