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第四十四章 國本之爭·完

第四十四章國本之爭·完第四十四章國本之爭·完:、、、、、、、、、最新網址:ishuquge

對于廢后的事情,阻力出乎意料的少了許多,甚至不如當初宣宗廢胡皇后立孫皇后。

廢后的阻力,主要有兩點。一點,是支持正統,反對擅動中宮大位;另一點,則是看出了皇帝心思,不愿意令福王就此被立為儲君。

然而現在的這兩點,在陳國公府的努力下,基本都已經被瓦解了。

第一點,嚴晨信斥退那些衛道士的時候,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中宮失德。

如果是在平時,沒人多事的話,那大家自然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不過是一些閹宦宮女,大人們可不會在乎。

但是被挑到明面上來了,還是皇后自己請罪一般的上疏,縱然大家都知道那定然是萬歷逼迫,也是有一定理據了。

再加上陳國公也站在萬歷這一邊,無形中加大了天平的砝碼,于是除了少數人之外,其余的官員們也都不再做聲。

而第二點,本來應當是造成群臣反對的大頭,則是因為之前的那一場風波,而導致沒能掀起大的風浪。

畢竟剛剛許多人才被顧憲成所蠱惑,為他所利用,皇帝甚至才宣布了判決,此時有誰敢站出來以此反對?不怕被扣上顧憲成同黨的帽子?可沒人敢賭福王會站出來再為他求情。

甚至許多人還剛剛承了福王的情,此時自然不好說話。

并且福王也已經不復曾經人人喊打的情況了。至少在民間,有東錢書院那里王學門人領頭的部分士子們在支持,這潛移默化地也在影響著朝中的大臣。

畢竟都是一群無利不起早的人,很多人都是求名而已,那些真的是捍衛禮法的,幾乎沒有幾個。

以目前士林民間的風向,榮王派被打壓得很慘,到處都是鼓吹福王的情況,連帶著生下了福王的鄭貴妃也“母憑子貴”,留下了一個好印象,相比之下王皇后就差很多了,自己就算力挺皇后,能不能留下好名聲,還是真不好說。

搞不好,反而會被那些宮女宦官的家人唾罵,也說不定。

畢竟人家胡皇后是賢后,才會引得大臣百姓盡皆同情,爭相反對,王皇后,這就……

本身不干凈啊!

反對廢后的兩點全部已經被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在幾個衛道士被嚴晨信說退之后,竟然再無人站出來反對!

見此情形,萬歷的眼眸之中,劃過了滿意的神色。

大事定矣!

王氏其實也并不是個無能之輩,從她懂的討好太后就可以看出,她其實也是一個頗有心計的女人,雖然被萬歷逼迫著寫下了請辭皇后之位的上疏,但是轉眼,她就把事情捅到了太后那里。

但是這一次,萬歷的態度卻是異常的堅決,哪怕是太后的怒斥,都難以令他動搖。

李太后最后也沒有辦法,畢竟萬歷才是皇帝,他前所未有的堅定,也是震撼了李太后,她意識到,自己阻止不了自己的兒子了。

而且鄭貴妃,在嚴晨昊的提示下,也一改曾經的冷漠,在近些年對李太后多有討好,此時又正好碰上萬歷的堅決,李太后思來想去,最后也只能嘆息一聲,選擇了默然。

廢立的最后一道難關結束,廢立之事,正式被提上了日程。

士林之中,也不乏非議的聲音,但是之前反對福王最為賣力的一批人,都已經在萬歷那兒掛了名,要是再犯,他們相信自己絕對會落得和顧憲成幾人一樣的下場,自是悶頭不做聲,因此縱然有一些人不滿,但也并未能得到響應,翻起什么風浪。

尤其是皇后王氏的一些作為被不知名的勢力爆出并傳播之后,和鄭貴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出乎意料的是,這位貴妃在宮中對待宮人其實還是蠻可以的。

這又令人不由地想起了之前的那個辯駁——到底是正統重要,還是賢重要?

皇后相較于太子,大家的重視程度就差上不少了,尤其是中國還有句古話“娶妻娶德”。

無德之人,堪坐中宮之位?

這個時候,之前那場輿論辯駁的效用,就體現出來了。

以此類推,自然是鄭貴妃更有登位的理由。無論是原本的王皇后,還是榮王的生母,那個默默無聞的王恭妃,在這一點上都要差了鄭貴妃不少,雖然王恭妃也是仁善之人,奈何沒人幫她宣傳,根本沒人知道啊!

上下統一了口徑,于是廢后之事再無阻礙。

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

萬歷皇帝正式下詔,廢除王氏皇后之位,立鄭氏為皇后。

次年二月,已經升為長子的福王順理成章,被立為儲君。

這一次,名正言順,無人反駁。

既是嫡長,又是賢。

而榮王則在不久之后就藩河南。

萬歷年的爭國本,正式宣告終結。

“發生在萬歷二十九年的那一場爭斗,被稱為‘輿論戰’的鼻祖,被如今的許多公司企業爭相效仿。”

“但是因為近些年,輿論戰之中,頻頻出現的捕風捉影,甚至完全捏造的事件,也引得大家對于幾百年前的那一場爭斗產生了懷疑——福王與榮王,真的是宣傳中的那樣嗎?”

“進而,引發了這樣的討論:要是當初萬歷沒有廢掉皇后,最后登基的是榮王,明朝會不會還可以再支撐幾十年?”

“我的回答是,不能。”

“一個朝代,自有其興衰的規律,且不說當時近三百年大明,已經是走到了壽元的盡頭,單說那榮王在就藩之后的表現,也并不符合明君的表征。”

“榮王府的長史獻美女十名,榮王照單全收,并且下令讓他再搜刮美女,導致榮王府人時有強搶民女之事傳出,以至于他的封地內百姓人人自危,甚至不惜將自己的女兒臉上涂上煤炭,單就這一項看,榮王就很難稱得上是什么賢明之人,他的懦弱,也可見于他的貼身宦官之口。”

“當時的‘長樂書坊’,也就是我們現在‘長樂集團’的前身,雖然對榮王的缺點有所夸大,但是卻并沒有捏造。這就是他們高明的地方,將瑕疵放大,卻又不脫離現實,反而令人信服。”

“而這位榮王的長子,更是沉迷于木匠活計,據說后來流寇破城之時,他竟然還在打造他的工藝品,以至于被流寇活生生燒死在他的那一堆制品之中,這樣的人,要是登上帝位,更會是一場災難。”

“榮王,遠不是我們想的什么仁慈之主,或許讓他登基,情況,會更糟……”

——《千家講壇》

(本章完)

請:wap.ishuquge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