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一百二十一章:世家侵占土地

(文學度)

日新月異,滄海桑田。

次年的三月十五日,春耕剛剛結束。

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不復往日的綠色,舉目望去盡是黑色的原野,這是百姓墾荒時焚燒植被留下的草木灰,可以作為來年的肥料。

醫學院發明的曲轅犁和筒車等農具和水利設備,顯著提高了播種和插秧的效率,在黑色的草木灰下隱隱可以看到水稻的秧苗。

開墾荒田三千傾,這是貞觀五年到貞觀六年五個月努力的結果。

為了鼓勵開墾荒地,也為了不讓新開墾的田地荒蕪下去,李淵在金陵頒布了青苗法。

百姓可以在春耕時向官府借貸新種,然后到秋收的時候征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

要知道在民間高利貸橫行,利滾利并不鮮見,有些蠅營狗茍的世家就靠借貸來發財,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就在私底下做高利貸的營生。

雖然這些榨取百姓民血的事情歷來被世家大族所不齒,但萬事討不了真香的定律,那些豪門里的總管惡奴就趁此機會放貸,可能借的很少,但利滾利,最后一家子都會賠進去當世家的佃農。

原始資本的積累就是這么血腥。

宋朝王安石施行的青苗法遭到士大夫舊黨的抵制,李淵自然也不會例外。

尤其是世家氛圍環境更重的南方。

和關隴貴族重軍功的情況不同,南方世家繼承了延續魏晉以來的重清談,不務實。

世家大族行止奢靡,豢養大量私奴。

金陵,玉液殿。

李淵一身常服,跪坐在草席上,執筆處理著案牘上的政務。

他表情淡然,朱筆批注。

和在長安皇宮不同,如今他與李世民劃江而治,總領南方的政務,斷然沒有在京城的輕松懈意。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清水縣開墾荒地十傾,百姓借貸兩百石稻米,怎么會有這么低的開墾率?”李淵皺眉,停筆不語。

唐朝和后世高產的農田不同,在后世一戶最多也就十來畝地,可是在唐朝一戶至少百畝地。

根據延續北魏的均田制可知。男子15歲以上,授種粟谷的露田40畝,婦人20畝。奴婢同樣授田。耕牛1頭授田叨畝,限4頭牛。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準買賣,年老或身死還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隨奴婢和牛的有無而還授。

男子授桑田20畝。桑田世業,不必還給國家,可傳給子孫,可賣其多余的,也可買其不足20畝的部分。產麻地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0畝,年老及身死后還田。

因此以均田制為背景,基本上生越多男丁,這個家族就會越興旺。當然各地不同,有狹鄉和寬香之別,例如在關中,授田的數目會相應縮小,而在偏僻的地帶,授田也會相應增加。

清水縣是李淵剛剛在湖廣劃分的十二新縣之一,專門負責移民開墾的事宜,是新成立的縣。

一個縣大概有十萬多人,可是只開墾了十傾地!

一頃地是一千畝。

就算一人開墾一畝也不會達到如此的效果。

但李淵在湖廣親自視察過了,開墾的荒地據統計已經有了大概三千傾。

但十三縣加起來也不過七百多傾。

其他的難道丟了不成?

呵呵!

李淵冷笑。

畫屏端了一盞茶放在李淵身邊,柔聲道:“陛下勿惱,這開墾荒田的事情不在乎遲這么一會,還是先喝了這杯參湯。”

李淵輕輕抿了一小口,說道:“茗煙,傳江南西道的陳刺史過來,朕有事想要問問他。”

唐初地方上只有州縣兩級,全國總共有一百零八州,雖然杜絕了地方獨大,但是處理政務也變得繁重了一些。

于是,李淵按照舊例,將南方劃分為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山南西道,淮南道,黔中道,安南道,嶺南道,劍南道以及安南道。

總共九個道。

一個道大致就類似于后世的一個行省。

只不過這種劃分李淵更多是掛羊頭賣狗肉,是按照未來的行省制度劃分的疆域。

江南本來只有一個江南道,但南方的賦稅江南就占了七成,劃分一個道實在太危險,所以就劃分為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也就是江西和江蘇兩省。

每道由刺史管轄。

沒過多久,陳刺史便匆匆忙忙的趕到了玉液殿。

“臣覲見陛下,望陛下萬福。”陳刺史恭敬的欠身道。

“不知陳刺史出自哪家郡望?”李淵笑瞇瞇的問道。

聽到這句話,陳刺史立刻滿懷驕傲,起身一拜道:“臣出自潁川陳氏,乃潁陰侯十七世玄孫。”

對于世家大族來說,談及他們的郡望就是最讓人驕傲的時候,郡望就是門楣,能夠證明貴族血統的高貴,比自身的官職高低更讓他們自豪。

潁陰侯是曹魏司空陳群的爵位,陳群出身名門,早年被劉備辟為豫州別駕。曹操入主徐州時,被辟為司空西曹掾屬,后轉任參丞相軍事。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后拜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后,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曹丕駕崩后,陳群受詔輔政。曹睿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潁陰侯。

自漢末到現在,潁川陳氏四百余年聲威不墜,潁川郡望首推陳氏,就連南陳的陳霸先也自認為潁川陳氏的子孫。陳氏作為華夏第五大姓,六千萬人中潁川陳氏就有四千萬之多。

南方世家雖以蕭氏為首,然而潁川陳氏也不逞多讓,乃是一流的世家大族。

其先祖魏司空陳群就是確立九品中正制的起草人,將潁川陳氏列為一品之尊。

“不錯,很不錯,只是朕提拔于你,讓你總領湖廣開墾荒地事宜,可是你.就是這樣對朕的?

汝先祖潁陰侯恐怕會羞慚見你這個后背。”李淵道。

“這”陳刺史臉色漲紅,接過李淵遞來的奏折,越看越心驚膽戰。

不僅是清水縣,新劃分的十三縣中就有三個縣的開墾目標異常低下,造成這樣的原因,他又怎么會不明白呢?

只不過歷來的慣例,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文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