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四十七章:文學館(一)

您可以按"CRTLD"將"傲宇閣"加入收藏夾!方便下次閱讀。

“香奈兒?此為何物?”畫屏拿著太上皇的畫稿,仔細觀察其中的奧秘,疑惑道。

“額香奈兒,顧名思義,就是很香的奈兒嘍就是你那個啦。”李淵指著畫屏的胸部,呵呵笑道。

畫屏:“”

畫屏白皙的臉蛋染上了一層紅暈,沒好氣的瞅了太上皇一眼,將畫稿扔給太上皇,說道:“這是臣妾新設計的新款衣裳,參照了一些道君你畫的那些衣物。”

李淵點點頭,接過畫稿看了起來。畫屏所畫的衣裳比唐朝的襦裙等來說要暴露了一些。

比如說作為唐朝女裝常服的披紗大袖明衣,袖口比較寬大,而在這里采用了窄袖做褶,穿的長裙也比較大膽,以前的都是寬大遮體,而這里就比較修身了,體現女性的曲線美。

“這可是將唐朝的開放程度提高了幾十年啊。”李淵心里暗暗想道。

畫屏參考設計的服裝和唐中期玄宗年間的比較相近,其實雖然唐初比以往的朝代而言開放程度有了大膽的突進,但是比開元天寶年間的審美還是有差距的。

開元盛世那真的不是虛的,不管是哪個方面到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你看,其實還可以再大膽一些,將女性的肩膀露出來。”李淵畫出了一幅露肩禮服。

唐朝與別的朝代唯一不同的,就是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它對女性的束縛也是最少的。

而對此,最能表現這種開放性莫過于女性的服裝。

“這樣太大膽了,而且這么穿肚兜放哪里?”畫屏道。

“肚兜?其實還有一種東西可以取代它。”李淵面色有點尷尬,后世取代肚兜的就是胸罩。

而胸罩的好處也是多多,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且防止下墜等等。

利國利民。

只是他一個男人說出來

李淵干咳一聲,也不愿多說此事,簡易說了它的好處,以及向畫屏提供了圖紙。

便轉了一個話題,說道:“這些服飾,依照某的意思就在長安開一個成衣鋪,到時候也是咱們的一個財源,不僅能穿自己喜歡的衣裳,而且還有錢賺”

畫屏點了點,算是認同,之后她便和太上皇商量了成衣鋪具體的事宜。

太上皇做生意也不是第一次了,只要不要明著掛太上皇的招牌就行,沒有誰會揪著這點不放。

魏王府。

李泰在內侍的服侍下,喘著粗氣坐在了胡凳上,看著眼前留著長須的中年官員,說道:“吳王走了,今日離的京,不知老師怎么看?”

中年官員便是禮部尚書王圭,朝廷的重臣之一,被李世民指派為魏王李泰的老師。

作為老師,自然而然站在了魏王一派。

王圭撫著長須,右手中指有節律的扣著案牘,緩緩說道:“殿下以為如何?諸皇子日漸年長,而太子只以詩詞聞名,素無政績,乾坤未穩,然而最重要的是圣上的態度。

吳王李恪在諸皇子中出類拔群,圣上甚至曾經說過此子英果類我也,但當他有威脅太子位置的時候,邊疆就是他最好的去處。

圣上這么做,是為了保護太子的位置!”

“不,曹子建照樣有才名,還不是曹丕做了皇帝。”李泰反駁道。

“可曹丕比曹植年長,而且曹丕的文名未必弱于曹子建,七斗才名也不過狂夫吹捧而已。”王圭飲了一杯茶,輕聲道。

當年的曹氏兄弟與今日的李承乾。李泰何其相似,李泰和李承乾都有才名,但是李泰才名并沒有李承乾那么厲害,而且和曹植不一樣,李承乾不僅是長子,也是太子。

這么一看,李泰幾乎毫無優勢可言。

似乎察覺這茶味道有些不同,他皺著眉頭仔細看去,卻發現茶水清澈見底,發出清香,問道:“這是什么茶?怎么和以往大相徑庭。”

“是太上皇命作坊制的新茶,因為數量稀少,只在宮廷流傳飲用,老師若是喜歡,孤這里還有一些,就送給老師了。”李泰隨口應道。

看著李泰愁眉苦臉的樣子,王圭也不忍心拒絕他,提出一個建議道:“自古以來取得名聲最便捷的不是作詩作詞,而是”

“老師,是什么?”李泰急忙問道。

“魏王,你要想好,若是走這一步,縱然圣上歡喜,可太子必定心里對你不滿。”王圭放下茶杯,嘆道。

現在的太子承乾雖然年幼,根基未穩,在朝堂上的實力薄弱,但只有他的年紀增長,那么他的太子之位也會越來越穩,最后到了皇帝也不能輕言而廢的地步。

如沒大錯,按照王圭的估計,太子是不會被廢的。

可以說,魏王李泰覬覦乾坤的想法幾乎是癡人說夢。

不過

有些事情卻不能用結果來衡量,因為只要有千分之一的幾率,誰又能保證它不會發生呢?

而世家大族恰恰又喜歡兩頭押注,雞蛋絕不會放在一個籃子里。

“老師,你說,孤已經做好了準備。”李泰咬牙道,皇位的誘惑可不是親情能抵消的。

縱使他大哥對他不錯,但是哪有皇位來的親切。

而只要搞掉太子,他作為嫡二子就是最合法的繼承人。

王圭微微一嘆,狹長的眼眸露出一縷精光,開口道:“自古以來,一詩一詞固然可流傳天下,添以才名,然而還有一件事情比詩詞小道更能得士子尊崇。

那就是著書立傳!

書與傳非經義大家不可為之,可是不能做經義還有其他,殿下,請問《戰國策》是何人所著?”

“漢宗室劉向。”李泰答道。

“錯!”王圭微微一笑,他攏了攏衣袖,緩緩說道:“劉向只是匯編了戰國諸子的論述,戰國縱橫,真偽紛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藩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漢武之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故此才有劉向廣納賢才,聚于王府,修纂先籍,故其名《戰國策》。

后人只知《戰國策》為劉向所著,卻不曉其他。殿下何不向圣上請奏立文學館,廣納賢才,邀天下盛名而聚之,豈是區區詩詞堪比之!”

“文學館。”李泰默然。

網站地圖導航:

20122015傲宇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