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上皇

第四十二章:送別(一)

看古文,就上文學度

正文卷

(文學度)

兩天后,翠華山。

武德九年的突厥襲邊,燒殺搶虐,關中北部和山西北部大量的流民內遷到了關中一帶,因為太上皇在翠華山減免賦稅的優渥條件,這里的流民日益增多,其中不乏豐州及周邊州縣的百姓。

翠華山,本來是秦時的上林苑,也是皇家的游獵之地。所以縱然荒廢,也無人敢越雷池一步,但在太上皇的許可下,翠華山周圍的荒地漸漸開發為良田,沃野百里。

因此,李恪建立折沖府的班底就放在了這些人身上。

而翠華山聚集的百姓聽到去豐州有仗可打,并且還是欺辱當年燒殺搶掠的突厥人,一個個興奮的像打了雞血。

故土難離啊,盡管已經離開豐州三年了。

征兵處就暫且放在了衛家村。

衛子揚對照完花名冊,對著太上皇和吳王李恪匯報道:“道君,吳王,今天應征的只有一百三十二人,其中十六歲到二十歲的有八十三人,剩下的都是五十歲以下的,對了,還有兩三個娃娃兵,十四歲。”

“這點人......”李恪皺眉。

“吳王殿下,這些人已經不少了,翠華山下有近五千人,然而其中原來為良家子的并沒有多少,也就不到三百多人,能應征這么多人已經算不錯了。”衛子揚解釋道。

唐初實行的是府兵制,而府兵不是誰想參加就能參加的,至少也是地主富戶家,家里能至少備一張良弓。而關隴府兵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精銳,與長年與外對戰是分不開的,好點的家庭都會有鐵甲甚至明光甲等甲胄,甚至有的還有騎兵利器——馬槊。

馬槊造價驚人,僅用的報廢柘木就可以制作十張強弓,制作過程不僅繁復,而且時間漫長,需等待三年,但只有四成成功的可能性。

“如此......這般也可,明日孤便問父皇討一詔令,在長安周邊縣城設置招募點,不然連一個折沖府也難以組建。”李恪擔憂道。

豐州本就是邊塞之地,不如關中,在經歷數次突厥擾邊之后,更是十室九空。

李世民給了他三個折沖府的建制,每府一千五百人,算是中等的折沖府。

如果不在關中征兵,那么到了豐州一無兵源,二無精銳。

“不行,恪兒,這詔令就算你父皇答應,其他朝臣也不會答應。”李淵搖頭道。

長孫無忌等朝臣期盼的是李恪犯錯,而不是立功。肯定不會讓他順利的征兵,而且關中府兵也抽調不成,大多已經入了軍隊。

想要征調,何其難也。

“那該如何?總不能坐以待斃吧。”李恪無奈道,豐州按照他的估計恐怕一個折沖府都編制滿不了。

“有一個辦法。”李淵抿著嘴唇,心不甘情不愿的說道:“其實可以征募突厥人,以唐人為府兵基層,只不過.....久必生亂,戎狄非我族類啊。”

大唐并不鮮見征召異族充作兵源,只不過在唐初后,軍隊的主力從關隴府兵改為了異族,從此關中百姓只管種地,而異族管打仗,由此才導致了玄宗朝邊疆獨大的情況。

當時駐守長安的十二衛就是大貓小貓兩三只,而邊軍那些節度使手中的軍隊,足以碾壓京軍。

當平衡一旦打破,就是安史之亂的爆發。

“其實還有一個辦法.......”衛子揚對著兩人拱了拱手,笑道:“子揚家在邊疆,遂對突厥有所了解,突厥部族眾多,許多部族都有舊怨,吳王殿下欲掌管軍隊,必不能使其齊心,使有怨部族結為一旅,再由唐人擔任旅長,各設正副二旅,處事毫無偏袒,久之使突厥之人化為我所用。”

“如此當可。”李恪點頭,隨即目光認真打量了一番衛子揚,問道:“子揚兄可了解草原部族仇怨否?”

道理是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孫子兵法,但是如何具體實施誰又能說的清呢?

突厥部族心思各異,可若是沒有人熟知他們復雜的恩怨史,那么分化打壓就無從談起。

衛子揚輕輕一笑,說道:“不巧,子揚在豐州之時,就久聞突厥部族內部之事,當年衛家就是行走在大唐和突厥的行腳商,對他們部族的恩怨倒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說罷,他微微欠身,鄭重道:“子揚愿為吳王鷹犬,只求吳王能讓我手刃仇人,給我大哥報仇。”

聽到此,李淵這才回想起,武德九年的時候衛子揚和他的嫂嫂來到長安,他的嫂嫂險些賣了身子,就為了讓衛子揚和她的孩子活下去。

但是并沒有細想,竟然還有這么一出。

李恪扶起衛子揚,算是認同,他恰好缺一個在豐州的向導,毫無疑問皇爺爺身邊的衛子揚是最合適的。

而在一旁的李淵也調笑的看著衛子揚,開口道:“子揚,你走了,某養豬廠的母豬還在等你,你可不要一去不復返啊。”

人各有志,李淵也不會強求讓衛子揚留在他身邊。

至于......養豬廠,還是讓他那個乖徒弟惠日當吧,反正他喜歡殺豬......

七天的時光,匆匆而逝。在此期間,太上皇也向李世民將蕭美娘要了過來,在興慶坊買了一套宅子,將她安排了進去。

只不過,這些事情難逃市井流言,長安百姓也流傳著太上皇和蕭皇后之間不得不說的關系。

吳王李恪也向他的父皇求詔令,想要在長安周邊招募兵馬,但是毫無意外,被門下省駁斥,詔令重新回了李世民的案牘上。

與此同時,太上皇也在醫學院提出了有沒有愿意跟隨吳王前往邊疆建立功業,不出所料,這些貧寒士子聽說有小吏的官職等著他們,于是紛紛踴躍報名。盡管前路可能路途艱辛,但總比沒有的好,大唐可是官吏不分的,努力的話進入朝堂做官還是有可能的。

這一下子,吳王李恪直接招收了近百人的醫學院士子,幾乎占了他折沖府士兵的三分之一,這些都將是軍中的基層,有了他們,想要建立成熟的軍隊,輕而易舉。

五月二十四日,灞橋邊上。文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