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

第121章:接管邯鄲

“我怎么記得有一種說法,趙氏主宗分晉建立趙國,后面被邯鄲趙獲得了王位來著?”智瑤不太記得是從哪里看過相關的說法,同時不知道說法是真是假。

不過,一旦“邯鄲”落在智氏的手里,哪怕后面智瑤未能獨吞晉國,分晉有趙氏的一份,“邯鄲”都已經歸屬于智氏,以趙鞅對邯鄲趙的厭惡也不會再吸納進入趙氏了。

這一點后面會得到證明。

智瑤得到接收“邯鄲”的任務,本著光是練也就只是練而已,想著應該來一次長距離的拉練,決定帶上沒有被淘汰的受訓者。

若是往常,哪怕士兵本來就集中在一個地方,一應物資可以就地從倉庫調配,部隊想要開拔起碼還是需要有至少幾天的準備時間。

如果是臨時征召軍隊,光是征召過程起碼需要一個月以上,原因是傳達征召令需要時間,士兵從四面八方匯聚同樣需要時間,到了地方更缺不了進行對人員編制和物資補充。

智瑤得到接收“邯鄲”的指示,從前夜發布命令到隔天臨近中午軍隊開拔,花的時間遠遠少于正常情況下的消耗。

“軍中各‘士’異也!”子路站在戰車上吹著風,久久還是有點難以接受。

子路曾經花了八天的時間整合除了一支能出征的軍隊,帶著他們前往進行平叛。

別以為八天很久,以春秋晚期的效率,只花了八天簡直可以說是神速。

所以,那也是子路最引以為傲的一次事跡,最重要的是那次出征他們還獲勝了。

從練兵基地花更短的時間能將軍隊帶離很正常。

畢竟,士兵本就是成建制的狀態,基地里面也有足夠的軍需物資,是吧?

可是,連夜下令到隔天就立刻出兵,無論是速度還是效率都顯得比較驚人。

子路思來想去找到了關鍵,一定是因為有那一批基層軍官的作用,并且作用還出奇的大,要不然光是一夜的時間能不能辦到令通全軍都會是個問題。

“晉軍本來就以令行禁止而威名列國,以前就知道晉軍的厲害之處,智氏明顯將這種優勢利用優秀的軍官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子路明明已經是晉國的貴族之一,思想上還是將自己視作一名魯人。

其實像子路這樣的人不多,好多人投奔到新的國家,思想上的轉換速度簡直不要太快。

而子路之所以會這樣,根本原因是非常崇敬的老師,也就是孔子還是魯國人。

子路或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將自己當做是一名晉人,也有可能一輩子一直將自己認定是個魯人了。

不管是晉人還是魯人,子路一天跟智氏的主從關系沒有割裂,只有為智氏效力一途,而這是一個很難打破的事情。

“槍斧主要用來破甲。目前各國中只有楚國擁有重步兵,其余國家中有能力裝備的齊國并沒有嘗試組建重步兵,倒是晉國的魏氏有成規模的重步兵……”子路因為各種疲憊,沒有發現自己的思緒有點飄了。

子路沒有想錯!

現在有真正意義上重步兵的只有楚國和魏氏,其余國家或是家族的士兵多穿幾層甲也不是正兒八經的重步兵,區別在于可持久作戰的時間長短上面。

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楚國那一支叫“左右廣”的重步兵和魏氏的重步兵,他們都能在長途行軍后投入戰斗,其余國家和家族身穿幾層甲的士兵做不到!

智瑤也要訓練屬于智氏的重步兵,基礎要求就是全面負重能行軍至少三十里再投入作戰。

智氏對重步兵的要求比魏氏低是一個很沒有辦法的事情,人家魏氏摸索了多少代人,掌握了多少訓練上和伙食搭配的秘密?智氏僅在智瑤這一代就制定那樣的標準算是很高了。

練兵的基地在太行山里面,而太行山距離“邯鄲”其實并不遙遠。

太行山很廣袤,智瑤選來練兵的區域用專業術語來講是處在低山丘陵區,出了練兵基地再往東是一片盆地,“邯鄲”就是處在那一片盆地之中。

當前時代的“邯鄲”并不是一個什么美好的所在,西部和北部有著連綿的山區,正中是盆地,往東才是一片平原。

智瑤認定的都城并不是邯鄲趙建立的城池,邯鄲趙選在盆地靠近丘陵區域建城,其實就是他們的家族并不算體量大,極可能沒有想過對城池進行擴建,地形什么的就不是那么在乎了。

以后要是智氏能建國,智瑤理想中的都城并不是現在的那座城池,肯定是需要往東南的方向再挪一挪。

原因?邯鄲趙建立的“邯鄲”太小,作為都城怎么能面積就那么點。

真有那么一天的話,邯鄲趙建立的這一座城池將會作為一個衛星城,依舊還是會叫“邯鄲”這個名字,智氏的都城則會有其它的名字。

他們在趕路階段是以戰斗姿態的方式在行軍。

什么意思?就是除了該有偵查會派出斥候之外,士兵是著甲的狀態,時不時再演練一下遭遇敵軍的演習。

從來沒有歷經過這種事情的很多人被智瑤搞得快要瘋了。

那么搞,不止是身體上的負荷,連帶jing神也隨時隨地緊繃著,心里承受能力低的人肯定要被整得神經衰弱。

“今日淘汰者三百二十七。”智徐吾說著打了一個哈欠。

昨晚是由智徐吾帶領人做出襲營的一方,同時負責裁定某某誰遭到淘汰。

子路看上去也是睡眠不足的模樣,強忍著睡意匯報道:“我處淘汰二百四十二人。”

他是昨晚負責防御的一方。

這樣的事情在路途上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不止夜里有演習,白天也是一樣。

遭到淘汰的人,獲得的理由千奇百怪,不單單有士兵,軍官一旦被認定不合格也會被踢走。

因為每天都有人在遭到淘汰,智瑤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再來就是想給留下的人一種緊迫感,弄了“復活”的一套規則。

所謂“復活”說白了就是,暫時留下的人不一定就此失去淘汰的風險,遭到淘汰的人也能用自己的努力重新擠進來。

這一套規則出來之后,再一次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尤其是子路開始意識到自己猜測錯了一些什么,比如操練寶典極可能就是智瑤個人所著,并非是智氏悠久歷史中的積累。

這里其實是子路有些思維遲鈍。他之前有跟智瑤一再探討,偏偏沒有往智瑤是在汲取經驗再寫操練寶典的方向思考。

邊走邊練下來,他們花了將近一個月才走了一百二十里的路程,后面還是智瑤停止折騰,不然會耗時更久。

智瑤不再折騰不是認為夠了,完全是季節處在轉關階段,冰雪融化讓天氣轉冷,沿途的道路狀況變得堪憂,很快也將進入到雨季時節。

“邯鄲”的西面和正北面其實還好,山區歸于山區,路不好走而已;南面是一個山地偏少的環境;東北部是一個到處充滿了沼澤的地帶;東部因為是平原的關系則是環境最好。

至于“邯鄲”本身?它是處在盆地,正常的雨季不過是到處積水;一旦雨季漫長又雨勢很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水都會向盆地匯去,一下子就會讓大部分區域都泡在水里。

這下知道智瑤為什么不選擇邯鄲趙建立的城池當都城了吧?嫌棄城池太小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更多的是不想都城處在一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水澇災害的地方啊!

必須要說的是,智氏在“邯鄲”北面和東北面都有封地,以地理位置來算是現代的“河北”。

在春秋晚期,晉國的氣候和環境其實跟粵地差不多,區分是到了冬季會下雪。

而當前的河北真不是一個什么好地方,最為直觀的就是大多數區域布滿了沼澤,不是沼澤的地方就是密布的森林。

想開發一個滿布沼澤和森林的地方,知道難度有多大嗎?現代有那么多工程器械,開發原始森林的難度都很大,何況是什么都靠人力的春秋時代。智氏不花上一百年以上的時間,根本不可能開發出來!

某天,天空飄著朦朧細雨,站在“邯鄲”城墻站崗的趙氏士兵看到西北方向的大地盡頭出現了一道黑線。

由于是在下雨的關系,視線其實是存在受影響的情況,等趙氏的士兵察覺到有大軍在接近,智瑤率領的部隊都已經靠近到“邯鄲”五里范圍內了。

因為察覺情況的趙氏士兵不知道逼近軍隊的勢力歸屬,他肯定是要緊急上報的。

坐鎮“邯鄲”等待交接的負責人是姑布子卿,接到匯報之后有所猜測,還是下令全城進入到戒備狀態。

著實也是沒有辦法事情,誰讓趙氏跟范氏的戰爭陷入僵持階段,天曉得正在逼近“邯鄲”的軍隊會不會是來襲的范氏所屬。

智瑤在接近“邯鄲”約三里距離時派人前往接洽,等得到回復才重新率領部隊繼續行軍。

姑布子卿親自在城門口迎接,看到智瑤肯定要上前問候。

“這……”

姑布子卿本來是目視智瑤,只是很難不被換上新式戎裝的智氏士兵吸引,看得一時間有那么點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