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神

第14章 讀博不要留學簽證

麻依依的整個大二生活,就這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大二上學期,拿出數科院計算機專業的畢業課題,也就是“分布式編譯架構”。

大二下學期,拿下她雙修的二專業、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專業的畢業課題,“人腦學習最高效率訓練集比例”。

空下來的時間,把差的那些學分修修滿,麻依依就基本上沒空閑時間了。

具體有多忙呢,通俗地說就是連啪怕啪的工夫都擠不出來。

幸好顧玩也很忙。

他可不是那種把老婆塞到忙爆炸,自己卻清閑的渣男。

學習使他快樂,科研讓他開心。

對他而言,寫論文,研發東西,就跟學渣打游戲一樣,是一種愉悅的放松。

一天不學習,就會跟大力哥一樣渾身難受。

科學研究都是環環相扣的,沒有前置環節就不會有后續實踐。就好像打游戲點科技樹不能跳著點。

對于顧玩而言,他給老婆分配的任務,肯定也是緊扣著他自己的主線節奏的。

所以,大二上學期的時候,他自己的主要科研任務,是把一些關于卷積神經網絡架構的主要論文,先寫出來,以及一些對算法學習效率的探討性預見。

到了下學期,因為麻依依那邊上學期已經把“分布式編譯架構”發表出來了,也在實驗室里搭建過了。顧玩就可以直接調用,把分布式編譯架構進一步推進到“局域網的云算力”,然后靠堆算力,去吧很多之前沒法做的卷積神經網絡學習實驗,給切實落地。

(早期的分布式算力架構技術,跟后來的“云技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區別就在于早期分布式算力,主要是在局域網里共享算力。

而真正能算“云”的,必須是廣域互聯網上的共享。歷史上,分布式編譯大概07年出現,云要到09年左右才完善基本架構,有兩年的時間差。)

有了趁手的工具之后,地球上杰夫辛頓花了兩年半時間才走完的路,顧玩就有把握一年內搞定。

確保在去大洋國留學之前,就把這個核心成果發表出來。

就算暫時還不被產業界重視,沒人注意到其商業應用價值,好歹也可以起到“立帖為證”的效果。將來人工智能真的紅了,大家回望歷史,也好說“這玩意兒的核心思想,是顧玩在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搞出來了,不是美國佬的功勞”。

同理,麻依依也是做好了思想準備,打算這一系列論文剛發出來的時候,被人當成嘩眾取寵的瘋子或者沽名釣譽之輩,先噴兩年。

將來歷史為他們正名之后,再翻出立帖為證打臉好了。

這一切,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所以大二下學期過半、麻依依按照顧玩設計的節奏,把那些“認知神經科學”的論文發出來后,果然被大多數注意到這篇文章的業內人士,噴成了嘩眾取寵。

麻依依那篇文章,好歹還是發在了外國的權威期刊上,那本期刊名叫《認知神經科學》,雖然領域細分很小眾,但是在研究腦科學與思維認知的關系方面,還是很權威的,每年平均的sci影響因子也有3到5個點。

不過,這并不妨礙不太看得懂的業內人士,指手畫腳。只能怪這個時代學科細分太細了,人人都只能術業有專攻。

跟你稍微跨圈一點點的領域,那些學閥前輩就容易產生一種“這個東西跟我是同一專業的,所以我應該看得懂,如果我覺得匪夷所思,肯定是寫的人嘩眾取寵了”的錯覺。

“呵呵,殘忍!居然拿嬰兒的圖像識別鍛煉做實驗!這根人體實驗有什么區別!”

“就算摸清了人類識別力領域的效率規律,就敢說這個‘最高效比例’數據可以用于什么‘卷積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扯淡吧!從來沒聽說過世上有什么機器的學習能夠類比人腦的學習法則。”

“嘩眾取寵!以我對目前全世界腦科學前沿的了解,根本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了解了人類大腦在認知識別新事物時,詳細原理是如何運作的!充其量只是停留在‘識別活躍腦區’、‘識別認知反應時的腦電波強度、形態’這樣的初級狀態!這種半吊子認知,就敢寫這樣的文章了?”

文章出來后幾天,麻依依就一度被噴得情緒低落,懷疑人生。

關鍵時刻,還是老公安慰她:“沒事兒,做科學研究,就要有被人懷疑一兩年,甚至更久,才被最終證明的強大心臟。愛因斯坦說的引力波,都說了80多年了,不是至今人類還沒觀測到么,不是還有人在噴引力波不存在么。你有我幫你,支持你,等兩三年就能打臉,已經很快了。”

麻依依無奈自嘲:“可我不是愛因斯坦啊,我也沒想**因斯坦,那是你的定位好吧。再說愛因斯坦剛出道的時候,研究的課題寫的論文也都很低調的,那些驚世預言,得是他功成名就之后,才能隨便預言的。有了歷史記錄作保,一個人的預言才會被重視,我覺得我還是缺少一點足夠穩妥的成績做鋪墊。”

顧玩:“不少了,‘分布式編譯架構’,不就是一個很穩妥的前置刷臉成果么?我剛出道的時候,比你還慘呢。”

麻依依歪著腦袋想了想,情緒也好了一些:“這么一說倒也是,我好像已經算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知道就好。

要不是為了讓老婆工具人將來當好ceo,建立起管理研發團隊的威望,顧玩才懶得用這么多心思經營呢。

延遲滿足,時過境遷才能裝逼,這才是科學界的本來常態。

于是乎,顧玩和麻依依的本科生活,就在低調的質疑中結束了。

雖然麻依依的論文,在學界反響不是很好。不過作為學校推薦交流生時的成果指標,那還是綽綽有余的。

大二上學期一篇ieee旗下的《toc》,下學期一篇《認知神經科學》,這倆貨都是扎實得不行。屬于碩士研究生只要有一篇這樣的論文,哪怕讀研三年別的什么都不干,都能畢業的類型。

數科院怎么可能還卡她的交流資格呢。

最終名單報上去的時候,顧玩以當年第一的表現,直接拿到了交流資格。麻依依緊隨其后算是第二。

而且顧玩的物理本專業,還得到了特殊優待,因為他的名聲在外,連斯坦索姆那邊都知道他的牛逼,所以允許他直接以讀博的身份來交流。而麻依依當然只能繼續讀碩了。

不過,倆人的本科階段,都算是修了雙學位。顧玩在物理專業之外,拿了個應用數學。

麻依依則是在計算機之外,拿了個心理學類的認知神經科學方向的學士。

這一切,都是在他們大二下學期的五一節之前,就拿來公示的。

考慮到顧玩等人已經是赫赫兇名,連社會人都知道了,學校里當然更是人所共知,所以也不會有宵小之輩跳出來質疑阻撓。

害得顧玩連裝逼打臉的機會都沒有。

六月份,夫妻倆一起完成了畢業答辯和其他一切手續性的活兒,然后就準備簽證,去大洋國留學了。

申請簽證的時候,斯坦索姆方面本來是按照行規,幫他們弄留學簽證的,但顧玩婉拒了,表示他需要更靈活的簽證。

留學簽證的話,在外國念書期間是不能開公司的,打工也有時間限制,為的就是防止借著留學之名偷偷移民打工的家伙。

顧玩這種人當然不需要打工了,但他需要自由開公司的權利,所以就把這點要求說了。

中央科大跟斯坦索姆的交流生計劃,是90年開始的,如今都2000年了,計劃已經實施了10年。對方的工作人員和領事館的簽證官,還是第一次辦到這種奇葩的業務,居然說只給留學簽證不要,否則寧可不去讀。

不過,誰讓顧玩是發表過多篇科學和自然的人呢。而且去年10月底、也就是他大二上學期的時候,他又收獲了一項新的殊榮20年前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彭齊亞斯和皮德羅.威爾遜教授,在99年10月中旬,正式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所以顧玩之前有些論文,算是被諾獎得主引用過了,而且還是與諾獎得主的得獎成果有相關性。

這樣一個19歲年輕人,哪怕要挾斯坦索姆,斯坦索姆也得求著他去讀博呀。

然后,顧玩就順理成章成了科大歷史上第一個不拿留學簽證出國的交流生,在母校留下了一地傳奇。

7月初,原本只是暑假期間,其他交流生都還宅在國內的。但是顧玩這種大款,當然不怕早一點去多花錢,所以一放暑假就帶著老婆和妹妹去了大洋國。(妹妹李雙葉沒資格做交流生,所以她只是暑假去探親旅游兩個月的)

落地后顧玩直接在灣區某鄉間海濱小鎮,花200萬美金買了個別墅,跟老婆妹妹玩了幾天,又在硒谷注冊了一家新公司,準備著手相關生意。

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倒是可以完全放在國內的,但是提供gps軟件導航以及無人飛控的一些前置科技,暫時還是在大洋國這邊布個局,比較容易得到配套資源,也降低被卡脖子的風險。

以上已經三千字,下面廢話不算錢。

大家千萬別打賞了,我受之有愧。節奏跳得我自己都不認識了。

大家剩下的章節覺得不劃算的話還是看盜板吧。這質量,我都不好意思請人看正版了。

下本書質量好一點,精雕細琢了,再來求大家看正版。

主要是,我一個搞法律的,其實物理水平就大學里那點基礎,十幾年沒用了。好多東西都是為了寫這本書才臨時現學的,并非我肚里原本就有貨。

一開始對成績有期待,所以也學得進去。而一旦失去了信心之后,學習這種事情,就學不進去了,所以我真是筆力衰竭。不是我不想寫詳細,實在是不會,我都不懂。

以后寫書還是不能寫那種現學現寫的題材,這本是我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