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神

第12章 一篇論文一學期

公允地說,顧玩給麻依依安排的那些任務里面,“分布式編譯架構”是最容易琢磨出來的一個突破點。

這玩意兒所需的知識結構,很契合計算機專業的資優生。

另一方面,地球人當年關注分布式編譯,其實是跟摩爾定律瓶頸臨近,有莫大的關系地球上,那條“cpu單位面積算力每過18個月就能提升一倍”的摩爾定律,其實早在20052006年前后,就逐步陷入瓶頸了。

當時,05年暑期檔英特爾發布的最新款cpu,單位算力就根本達不到04年初版本的翻倍了,大約只有04年春版本的1.61.7倍。

到06年底/07年初的英特爾單核cpu版本推出時,距離05年暑期檔版本又過去大約18個月,但是這一次,單位算力只有05年暑期檔版本的1.5倍。

可見,算力倍增的速度,在逐步放緩。當時cpu的加工工藝大概還在四十個納米的水平,瓶頸就已經凸顯了。這不是英特爾喜歡擠牙膏,而是真的擠不動更快了。

但地球上的普通消費者,在05/06年那陣子,并沒有感受到電腦性能的提升速度明顯放緩這是因為,英特爾提前知道自己擠牙膏擠不動了,所以在那陣子推出了個叫“雙核”的技術。

cpu單位算力提升速度不夠,那就搞新的算力分布架構,用核心數量來湊。又過了兩年,到08年前后,雙核也撐不住了,就上四核。

至于后來的分布式編譯架構/云計算,有個最大的外部誘因,就是“增加cpu核心”這條思路,也漸漸變得不劃算了。

不可能無限堆砌32/128/512核,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搞分布式,把算力任務充分并行拆解的底層架構問題,給解決了。從此,咱也別糾結單臺cpu的算力了,直接芯海戰術堆規模。

藍洞星上,基礎科研落后于地球,商業模式創新領先于地球。

至于芯片工業,因為這玩意兒雖然受制于基礎科研,但本身也屬于能夠賺錢養活研發的產業,所以兩相抵消,差不多跟地球上發展還算同步。

因此,在99年的藍洞星上,還要再過上三四年,才能感受到“摩爾定律即將失效”的危機。

既然如此,藍洞星人目前對于“分布式編譯”和其他算力分布架構的關注度,也就很低。

即使這玩意兒你真走心研究研究,發現并沒有那么難,但偏偏就是沒人去走這個心。

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努力,會因為英特爾的強大,而變得沒那么大意義,就懶得琢磨了。

一個優美的漏,就這么擺在那里,等著一個只要有盟校計算機專業研究生水平的人,想撿就能撿走。

99年10月份,剛剛大二上學期才開始不久的時候,那個時間點的麻依依,當然是沒有“盟校計算機系研究生”的水平的。

但是,在針對性的刻苦鉆研之下,在顧玩的調教指導之下,孤注一擲挖掘,到了期末的時候,麻依依也差不多把這個問題琢磨得融會貫通了。

說到底,還是撿漏機會難得,天賜之便。

12月在自家學校實驗室鼓搗架構成功、試跑了半個月,確認編譯效率提升,數據搜集充分,她就開始寫論文。

這篇論文,顧玩也不打算掛名,就讓老婆一個人寫了。畢竟后續能讓麻依依自己獨立完成的課題不多了,只會越來越難。讓她的出道之作能獨立完成,對她將來一輩子的名聲也好聽。

否則全程靠老公,還不被人說成是硬飯軟吃。

另外,顧玩也不是什么喜歡送妹成果的人。他很有分寸,哪怕是自己合法的老婆,他也不會無原則地給成果。

首先得確保對方的能力真的做得出來,將來別人問起來也能聊得頭頭是道,這樣才能把論文轉化為學術威望。如果駕馭不住學術威望的話,那就適得其反了。

另外,顧玩考慮到的是他自己這輩子不會親自經營企業。

他是個純理科生,只能當大科學家、絕對控股東和精神領袖。

如果老婆能幫他當ceo,管好成果向金錢轉化的環節,那就最好不過了。所以他也需要讓麻依依逐步建立起將來駕馭住其他科研人員的威望。

不然那些科學家覺得顧玩任人唯親、聽信女人,從此離心離德,可就不妙了。

因此,不用擔心顧玩不是“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在為科學撈信仰的路上,是絕對利己的,給工具人的好處遲早是有用的。

“分布式編譯架構”的論文,撰寫、修改、磨合,前后兩個月,退稿一次、要求小修一次。到了寒假的時候,總算是靠麻依依自己的實力過稿了。

拿到回函的當天,麻依依非常激動,第一時間拿給老公看。

“是ieee的期刊哦,《transactiononputers》,總算是國際頂級期刊了。我們院長還在全院公開表揚我了呢。”

顧玩倒是習慣了,并沒有過多嘉獎,誰讓他是剛寫直男呢:

“ieee名下的期刊?也對,你這次的文章,還是偏向架構應用,不夠純理論純算法,能上ieee的頂級期刊也不錯了。下一次,爭取跟我當第二作者,上一次acm的期刊。”

ieee就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而acm則是“國際計算機學會”。這幾個學會名下都有世界頂級的計算機/算法領域期刊。

不過acm架子端得比較高,人家很偏向于算法/思想。其名下最有名的期刊jacm(這里的j是journal,意譯就是acm學報),幾乎不肯登載任何帶有應用技術的論文,覺得商業應用太撈太沒逼格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學術界的“理論歧視”。

其實不光計算機界有,數學界物理界也都有,搞理論論證猜想的人,都看不起做實驗的,做實驗的看不起做應用落地、產學研一體轉化的。

所以綜合來看,麻依依這次投的《toc》,嚴格來說論逼格只能勉強排進計算機領域學術期刊前5名。前面還有三四個純理論的、清高無比的不食人間煙火期刊鎮著呢。

但是沒關系,誰讓“分布式編譯架構”確實有應用元素呢。

下次等顧玩和麻依依從這個架構里高屋建瓴、把云算力的純算法論文拿出來,那么再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期刊也不敢不用了。

ieee只是個工具協會,當跳板用完就可以扔了。

雖然這塊跳板,放到數科院其他碩士、博士學長們眼里,是那么的值錢。中央科大任意一位計算機專業的在讀博士,只要發一篇ieee旗下的《toc》,就能直接畢業了,導師想奴役你多當幾年廉價勞動力,都沒借口留。

人比人氣死人吶。

麻依依本來也料到老公是見多了大風大浪的,不會太驚訝,也不會夸獎她,所以都習慣了。她只是公事公辦地問:“那么下一步我們該干什么?是不是能涉及你說的那個、機器學習訓練的課題了?”

顧玩:“這個確實要弄,但你一個人沒這個實力,還是給我當第二作者吧。我這學期一直有在做準備。至于你么,下學期我倒是想了一篇論文,可以作為你雙修心理學分支下面那個‘認知神經科學’專業的畢業論文,你有空寫一下吧。”

麻依依好奇道:“那是一個什么玩意兒?”

顧玩:“這個論文,對于未來的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是其驗證,并不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哪怕光靠人類**實驗都能驗證出來。

只不過對照組設計很復雜,因為每個活生生的人都是不一樣的,很難把人標準化成機器、然后排除一切干擾衡量活人的學習速度/學習效果快慢的干擾項。

但是,只要做出來,那就能夠因為論文的趣味性、以及通俗易懂性,而被大眾廣泛接受。我相信,以這篇論文的長遠國際影響力,后世你的頭銜上,說不定會多出一個‘心理學家’或者‘認知神經學家’的名頭呢。”

麻依依不由有些激動,連忙追問細節:“能不能說具體點,到底要研究啥?”

顧玩:“我要你研究的是,當人類學習的時候,懂的和不懂的東西、做對和做錯的東西,究竟是怎么樣一個比例時,學習效率才是最高的、學習速度才是最快的。

這個數據如果研究出來,而且是那種直擊人腦運作機理底層的研究,那么,結論也是可以將來應用在人工智能上的。這是一個讓機器的學習和人類的學習打通的、宇宙通用的變量。

具體的試驗方法,我可以給你一點建議。你先這么設計……”

顧玩無恥地剽竊了后世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專家多年摸索出來的實驗方法,直接報答案了。

麻依依聽得瞳孔逐漸放大,又縮放了幾次,心中充滿了震驚。

特么的這還是人類大腦能想出來的東西么?太特么天馬行空了吧?

以上已經三千多字,所以下面不算錢稍微說幾句。

可能有點對不起大家,完本速度還得加速。

但我盡量保證劇情完整性,所以后續大家經常會看到一兩章就過去書里時間一個學期的推進速度。

《》這個題材越寫到后面,就越發現如果讀者不愛看學術成果裝逼,覺得這些內容虛偽的話,就很難寫。

因為我寫的是嚴肅科研,不是那種自稱科幻、實際上卻是玄幻的系統流。這就注定每一個大科研工程的成果落地,動輒幾年。因此如果不寫生活不寫學術論文這些,中間就沒東西寫了。

嚴肅的科研,尤其是系統性大工程的科研,根本不適合短平快裝逼。要節奏快,只能跳時間線,做好實驗設計后,幾個月研發經過直接略過,然后出成果、受景仰。

新書我想了想,還是要在11月份開,所以目前這本連11月底都寫不到了,可能也就到11月中吧。我大概書中時間一年三四章的速度,能把幾個大科研成果寫出來,后續就流水賬一點。

因為如果12月初再開書,有個最大的問題是上架的時候會趕上過年或者是學生期末考試,那樣首訂成績肯定會很噩夢的。

如果能趕上元旦檔前后上架,下本書可能命運會好一點。為了避開過年和期末考試上架,我只能11月中開新書。

很對不起喜歡這本書的朋友,大家千萬別再打賞了,我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