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一零零章 美國鬼市兒(一)

其實不光是郵差,銀行、診所、醫院、甚至蒙特利市政廳里都通用

以前就有人給張天元說過其實這里只有人民幣和美元的不同,其他都跟住在中國一樣。

據說丁胖子廣場的由來是因為那里最早的一家中餐館的老板姓丁,餐館的名字叫“丁胖子小館”,而且是最早的漢字招牌之一,由于漢字對于華人來說既容易記、又容易說,所以就在華人中沿用下來,甚至沒有人知道它的英文名稱,包括筆者在內。

有一位老橋告訴張天元,原來那家丁胖子小館已經一分為二,成為相鄰的兩家小餐館。

雖然幾經易手,但是兩家中的一家還是一直沿用著“丁胖子小館”的招牌。

這地方張天元倒是知道,可問題是,他還真沒聽說過那里會有什么鬼市。

傳聞中,丁胖子廣場附近有一片樹林,位置比較偏僻,環境也相當幽靜。

到了晚上,說實在的,那就是有點陰森恐怖的感覺,總感覺好像會鬧鬼似得。

聽那附近的人說,這里一到了晚上,你經常會聽到一樣悲慟哀嚎的聲音,還會看到莫名其妙燃起的鬼火。

其實,聽楊懷仁說,那嚎叫是因為打眼了,那鬼火也不是什么鬼火,而是鬼市上人們用的手電筒和蠟燭。

鬼市這個概念,最早源于中國。

張天元比較熟悉的是津城鬼市。

何以叫這個名呢?

這話說起來可就長了……據說在清朝的時候,每逢天災,逃難的災民便紛紛來到這里找活路。

據史料記載,光緒年間天寶路附近曾經有一個為災民施粥的粥廠,一次失火,竟燒死了一千多人,傷者無數。

可見災民的人數之多了。

隨著災民的不斷增加,吃的穿的用的,都成了問題。

就有人打開了災民的主意,走街串巷收來了一些別人不用的舊東西賣給災民。

后來有些市民也將自己家里不用的家什拿到災民居住的地方去賣。

久而久之,在天寶路一帶就自形成了一個舊物市場。

可為什么要黎明前開張,天一亮就收攤呢?

這里可就大有講頭了。

那年月,不論是收來的東西,還是自家不用的東西,可不象現在這樣,連新的甚至于沒有開封的都有,大多都是破爛不堪的東西。

怎么辦?搞鬼啊!

有的人把破棉衣漏出棉花的地方疊在里面讓你看不來;

有的將舊鞋刷上墨汁,看著就新了許多;

還有的把要散的家具釘巴釘巴,瞧著挺結實的,沒準拉回家就散架了,說白了就是騙人。

反正買的賣的心里都清楚,看出來了也不說,使勁地往下砍價。

可你再砍價,也是“買的沒有賣的精”啊,到頭來,還是誰買了誰認倒霉了。

您說,做這種買賣大白天能干嗎?

所以也就約定俗成了黎明前開張,天一亮就收攤了。

別說,這鬼市兒里面還真有鬼,老百姓這么稱呼它還真是名副其實呢。

建國以后,鬼市兒也生了很大的變化,經營的品種增加了許多,已經成為古舊物市場了。

而鬼市兒所經營的,也不止是那些破破爛爛的家伙什了,而是各種各樣的東西是琳瑯滿目樣樣齊全,而經營的時間也改為白天了。

在鬼市兒,你不僅可以買到許多比商場既便宜又實惠的東西,而且還可以買到市場上早已經淘汰,而你又急需的東西。

那些喜歡古玩、古書的人,沒準還能在這里淘換出好玩意兒呢。

尤其到禮拜天,這里熱鬧非常,許多外地人專程到鬼市來“尋寶”,有時候,你還可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現幾個金碧眼的老外呢。

當然,這是中國鬼市,你到了美國鬼市,見到的老外估計肯定比國內更多。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家,竟然是祖輩都靠這鬼市兒謀生的,據說有一家人,從打清朝有這鬼市兒起,就在這里擺攤,竟然一擺就擺到了現在,整整的四代人。

前兩年,這家人的第五代下崗了。

據說這個第五代正在因為自己下崗,整天價愁眉苦臉而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的父親說話了,兒子,沒事兒,回頭跟我到鬼市擺攤去。

那地方,活人呢!

您還甭說,近些年,有許多下崗職工都加入到鬼市兒的經營群體里來了。

看來,這鬼市兒對下崗再就業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

這些年,津城的變化很大,可這變那變的,鬼市兒這個名稱沒有變。

因為老百姓叫慣了,不管你改成多么現代時髦的名字,大家還是叫它鬼市兒。

從清朝起,鬼市處處就充滿了陷阱,以贗充真、以劣充優屢見不鮮,稍有不慎,便會人仰馬翻、代價慘重,精明狡猾的商販更以三寸不爛之舌引誘買家上當。

如有的商販為推銷古字畫或古瓷器,會謊稱這“名家”作品是祖上流傳,乃傳家之寶,甚至編出許多動聽的故事,騙得你非相信他賣這件“傳家寶”實乃迫不得已不可。

古玩市場的物品,也是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但總的來說,古玩市場除大部分為贗品外,非贗品也絕大部分為不夠博物館入藏等級的或文物專業人員不屑一顧的大路貨物品。

珍品雖有,但也是百年難遇,誰要有眼力、有運氣碰上,您就找個地方偷著樂吧。

據了解,自清朝以來,鬼市里的商品真假參差,魚目混珠,便給了收藏愛好者、收藏家們一個練眼力、考學識的場所,也提供了無數“揀漏兒”淘金覓寶的機會。

常在鬼市上逛的人們常說誰誰有“眼”沒有,這“眼”就是指對古董的鑒賞能力。

有許多的收藏者都是在地攤上練出來的“眼”。

不過在練出“眼”以前,交的“學費”都不在少數。

“眼”以前都是自己的,因為來地攤上淘金的多是“獨行俠”。

現在收藏熱起來了,收藏界愛好者們也成了一撥撥的。

這便有了“借眼”之說。

地攤上也常聽見人說“某某兄,借您的‘眼’看看,這鼻煙壺……”若能揀上了“漏兒”得到了自己喜歡的珍品,便少不了擺上壺茶或拿一瓶酒,邀上三五好友鑒賞品評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