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六九章 唐代宮廷畫師

“揭畫(裱)其實就在你身邊。

一幅畫之所以能分層,因為它本來就不是一個絕對的整體,關鍵在于方法。

好的宣紙本來就有分層,但很難分開,分開也不能保證完整,而裱過的畫一般在背后糊了幾層宣紙。

揭畫是和裝裱是對應的,也叫揭裱。

揭畫(裱)是書畫修復師的日常工作。

確實是冷門技能,但絕不是絕技,關鍵只在于耐心而已。

只要有心,有條件,工具齊,有工作室,有師傅,練一段時間就行。

裝裱店里的工具基本夠揭畫用了,至于技術看個人。

一般情況下一幅畫為什么能被揭開

因為之前有裱畫。

中國書畫在裝裱完的時候,你寫畫完畢的紙,也就是畫芯后面會會多三層紙,最靠近的一張我們叫命紙。

這種方法裝裱好的作品牢固很多對不對

中國畫大多是卷軸,長長一副掛墻上,下面還掛著一根棍棍,如果不在畫芯上再糊紙的話,紙纖維很快就會斷裂。

古代字畫保存了成百上千年,很可能在這其間已經支離破碎了,可你還能看到完整的作品,那是因為修復師把它們拼齊補全,如果只有一層,那到底是什么把它們固定在一起的

畫芯只有一張,無法更換,揭下之后糊上新的命紙,換上新的附背,等于是給古代字畫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般揭畫得到的都是一張畫和幾張空白紙,或者它們的碎片,如果要兩張都有墨跡的‘畫’,要揭開畫芯才行,但通常畫芯揭不開的。

所謂一張畫變成幾張畫,其實兩張已經罕見了,的確難度很大,但難度不在這張畫能不能分開,而在帶有墨跡的畫芯能不能分開。

也就是說畫芯的紙好不好是不是有幾層這幾層能分開嗎

以及畫芯分開以后是一張畫和若干帶有墨跡碎紙片,還是兩張完整的畫

這個不是手巧就能解決的!

當然手也要巧,但如果做到啦并不代表你的手藝就已經出神入化,關鍵在于這幅畫本身條件。”

“董老,您就別謙虛了,知道我聽了您這番理論之后什么感覺嗎?我可沒覺得這東西簡單,反而覺得您這手藝真是出神入化了。”

張天元笑道。

“行了,快別拍我馬屁了,得恭喜你啊,這一次你又撿了個超級大漏。”

董學塾笑罵道。

“超級大漏?難不成真得是張萱的原圖?”

張天元急忙朝著揭開的畫上看去,那一瞬間,他的臉上就透出了狂喜之色。

“真是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天啊,哥你可真神了。”秦飛雪捂住了小嘴驚訝地叫了起來。

唐朝張萱,京都長安地區人。

張萱經常畫騎在馬上的達官貴人,以及屏風、帷幛、宮苑男女等畫,在當時名冠眾畫師之首。

張萱擅長勾畫草圖。

他畫的草圖結構勻稱、布局精當。

亭臺竹樹、花鳥仆使,都各盡其態、各得其位,意境幽遠、傳神。

他畫的《長門怨》,按照李白原詩的每一句提供的意境,精心地去構思。運用景物,氛圍等繪畫表現手法,將詩的意韞含蓄地表現出來。

用一句話來說,即在畫中充分運用金井(按:指賓中。)梧桐和飄落的秋葉,點染出一片肅殺凄涼,從而表現出宮中曠女的哀怨與凄愁。

張萱的畫稿:《貴公子夜游圖》、《宮中七夕乞巧圖》、《望月圖》等,都是在白絹上精心表現那些貴家公中怨女的閑適、幽思。

意蘊幽遠,遠遠超過畫面上的物象。

張萱畫男人、女人,周昉很難跟他相以倫比。

他畫的貴家公子騎馬游逸的畫,是最精妙的藝術作品。

他善畫人物、仕女。

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潑之神采。

畫貴族游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

從他曾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并且“甚有思致”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并巧于構思的。

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

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是周舫仕女畫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

張萱玄宗開元十一年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

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于《宣和畫譜》。

傳世作品有宋徽宗趙佶摹本《搗練圖》卷橫卷,金箔絹本,寬37厘米,長145.3厘米,于1912年被波士頓美術館中國·日本美術部部長日本人岡倉天心非法從中國搶走,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描繪貴族婦女搗練、熨練、縫制的情景。

畫家以其對實際生活的了解和敏銳的眼光,抓住勞動中富有意味的姿勢,如搗練間歇的挽袖,扯絹因用力而使身體微微后仰,縫制中靈巧的理線,小女孩看熨練時和嬉戲、顧盼等細節都增添了該畫的生動性,使畫面洋溢著有節奏的律動和歡快的情調。

《虢國夫人游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游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后有王鐸題跋,現藏遼省博物館。

“天元啊,這幅畫可是很有意思啊。”

董學塾摸著胡子笑道。

“怎么個有意思?”

張天元注意到董學塾說的并非這幅畫精美,而是說有意思,所以便問道。

“張萱生活在唐代最繁榮又是開始轉向衰落的時代。這一時期產生了許多杰出的詩人和畫家,形成我國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

同時統治階級的驕奢腐朽也隨著經濟的繁榮而加劇,因而在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祿山的變亂。

在天寶末年,也就是安祿山變亂前幾年,以唐玄宗楊貴妃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的荒淫驕縱亦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虢國夫人游春圖》是張萱描寫天寶年間楊氏姊妹奢華生活的一個片段。

《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對楊氏姊妹有如下的記載:楊貴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國夫人之號,長曰大姨,封韓國,三姨封虢國,八姨封秦國,并承恩澤,出入官掖,勢傾天下。

……三夫人歲給錢千貫,為脂粉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