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六八三章 鄉間淘寶

韓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自然形成,至少有上萬年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價值不可估量的古董,它見證了春秋戰國的多少離合悲歡,既有戰爭也有和平,所以這條河有多少傳奇,并給河邊的人帶來多少驚喜,誰都說不清。

在河底的大量砂泥中,埋藏了太多的歷史故事,因為說不定啥時候,出水的河砂里就能發現驚喜。

春秋、戰國漢時的青銅器、銅鏡、兵器和錢幣、還有隋唐時期的各種瓷器都會重見天日。

所以這里也是古玩行最有魅力的地域,演繹了太多的精彩故事,讓許多古玩商人不經意間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

每當春天到來,河水流量減少,河床大片裸露,在那些水跡依稀的河泥里,一腳能踢出一把青銅劍,綠銹斑斑,寒氣逼人。

離開閆城翡翠交易會之后,柳憐就開車親自將張天元帶到了距離韓城不遠的一個小村莊。

展飛和鐵柱當然也跟著,不過兩人坐在后座上休息,一般來說,張天元休息的時候,他們就沒法休息,所以現在趁機休息一下也好。

這地方并沒有因為村子的傳說而富裕起來,它雖然距離富城和閆城很近,組成了一個有意思的三角形,與兩個城市都毗鄰。

但是卻沒有那兩個小城市如今那么繁華。

小村子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

張天元等人到了鎮上之后,找了個小旅館住了下來。

這種小旅館在很多城鎮其實都可以看到的,住一天大約是五十塊,不算貴,但也并不便宜。

不過錢這種事兒,對于張天元和柳憐來說都不算什么,他們更在乎的是環境。

好在這里雖然條件簡陋,慶幸的是沒有臭蟲跳蚤,兩人一個房間,倒是很不錯的待遇。

因為初來乍到,不得不防備,登記時同伴告訴老板,我們是來這里自駕游的旅客。

畢竟很多事兒,說起來容易,但麻煩也容易上身。

這么做絕對是有道理的,作為外鄉人,在此人生地不熟,如果透露古玩販子身份,怕被別人盯上,惹火燒身。

電視上整天播放有關節目,沒見識的老百姓提到古董,都當了寶貝,以為能值大錢。

頭腦簡單的家伙萬一見財起意,財物丟失已經夠痛苦了,再被吃個蒙汗藥,變成包子餡那就麻煩了。

這個鎮子很小,因為只有一條主街,買賣鋪戶沿街排列。

當地人比較質樸,口音和處事的熱情給張天元留下很深的印象。

反正張天元和柳憐都是陜州人,雖然這里的陜州話味道跟富城還有閆城那邊稍微有一點區別,不過區別并不算很大。

在這里的鄉間轉了幾天,收獲并不大,倒是高低起伏的崎嶇山路沒少走。

如此下去,當然不經濟,類似無頭蒼蠅的到處撞,只能把命運交給毫無同情心的老天,沒有比這樣做更愚蠢的了。

所以張天元決定改變策略,一路訪村串戶,一面打聽當地的同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鎮上果然找到了。

正是鎮上的販子幫忙,讓張天元才買到了第一個青銅器,而且是真品,為春秋時期的帶銘文的青銅罐。

販子是洛州人,當年逃難來到陜州,就在這里做了倒插門的女婿,破爛王出身,日子過得稀松,他做古董買賣,老婆做點紙馬花圈類的死人營生。

開頭他沒在家,說是有賺錢的生意找他,特地打電話給召回來。

他的年紀比張天元大不少,憨厚中不乏狡詐,熱情里總是眨巴著眼睛察言觀色,讓人覺得他在動心思。

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倒有兩個兒子。

因為舅子做古玩,才逐漸上了道。

在他家稍坐,打聽點行內消息,閑談中他的話頭里流露出青銅器的信息,當時不過閑說話,誰都沒在意。

返回小旅館的路上,張天元與柳憐聊天,又扯起青銅器的話頭。

柳憐似乎窺到張天元的心思,問道:“張哥,你想買那青銅器嗎?”

此時她已經不叫張老師了,改叫張哥了。

張天元點了點頭道:“聽他的話頭,此事倒是真有的。”

柳憐還沒說什么,展飛就說道:

“依我說張哥你得小心點,咱跟他初次相識,對他不知根不知底,誰知他是啥東西,別讓他坑了。

你沒發現,他總是看啊看的,我總瞅著他心眼不少。再說,那里有多少青銅器,真假不好說!”

“呵呵,你張哥我什么時候被人騙過?”

張天元笑了笑,他理解展飛的擔心,不過這么多年過來了,張天元見過的狡猾的人多了,還真沒吃過什么虧。

販子的話他沒有忘記,說是鄰村的一個干吹鼓手的人,在妹夫那里拿來的。

妹夫開了個大砂場,幾年前囤積了大量的砂石,足有一里見方,堆了二十多米高。

十多元一方買進,那時已經翻到近百元,一下子暴富,根本不在乎賣文物的一點小錢,青銅器被打撈上來,想起了大舅哥。

說法有來有去,眉目清楚,該不是編造的,而且古玩行人有騙熟的習慣,對初次結交的人,尤其是他認定將來有油水的買家,自然不會騙一點小錢的。

去過歷史博物館朋友知道,那里擺放了大量的青銅器,造型詭異,花紋奇妙,渾厚而奔放的情調讓人流連忘返。

張天元本來就是喜歡古玩的人,尤其是青銅器,這種東西放到民間真是糟蹋了。

關鍵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保養。

“還是小心點為妙。”柳憐也提醒道。

“我知道。”

張天元當然明白柳憐和展飛心思,這社會上算計人的事兒多了,有時候老獵人被鷹啄瞎眼也是有的。

回到旅館之后,張天元給販子打了個電話,言語間并未提及那件青銅器,而是詢問有沒有別的東西。

販子最后著急了,硬把話題扯到了青銅器上

說他們當地人最高價給不到兩千,那小子滑的很,最怕當地人糊弄他,給不上價,越是不懂越多疑。

話說回來,遠來的和尚好念經,他估量著外地人來了,好辦事,在二千的基礎上適當加點,估計能買成。

張天元說看看,東西好了加點錢無妨。

販子欣然答應。

第二天就帶張天元等人去了貨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