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二八三章 大巧若拙

第二二八三章大巧若拙

第二二八三章大巧若拙

“但迄今為止,對于西漢和東漢初年的高橋馬鞍及兩漢馬鐙,卻始終沒有發現其實物和能夠證明它們存在的藝術作品,這實在可惜了,不過這個事兒,我相信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一定能夠證明的。”

說到這里,張天元突然笑道:“其實這件物品我們大可以不用去在意真正的歷史,因為這件物品本身就是組合體,他是明人和民國時期某位雕刻家的手筆,他們未必會知道三國時期沒有,或者有馬鐙、馬鞍,但這件物品上的馬鞍和馬鐙,卻是個關鍵點。”

“關鍵點?什么關鍵點?”既然張天元已經開口了,很多人就想聽他把話說完,不然話只聽到一半,那實在是憋著太難受了。

“這也不難。”

張天元笑了笑道:“你們仔細看應該就能發現,其實馬鞍和馬鐙跟關公像應該是連為一體的,但是跟白馬并非一體,它是通過某種特殊材料直接粘上去的,然后又用了涂料抹去痕跡,一般人看的時候,只看到上面的關公像,就很自然地覺得那白馬也是一樣的東西,不會仔細看了,殊不知那關公像跟白馬完全就是不同人的手筆啊。”

“你不要胡說八道,怎么會有人這么蠢啊,這么做的話到底有什么意義?難道是為了讓好東西的價格賣得更低嗎?”

楊瑞有些激動地吼道:“按照你的這個道理,那白馬應該是明代的雕工,還是上乘的和田白玉,那么價錢應該比這個所謂的騎馬關公昂貴多了吧?我真是搞不懂,為什么要這么做?是太蠢了還是腦子有問題?”

張天元笑了笑道:“這其實跟畫中畫、瓷中瓷的道理是一樣的,我覺得這么做的人大概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嘛,就是為了保護那個白玉馬了,你們想啊,民國時期,國家動蕩,各種文物古董根本就沒辦法好好保存,那個年代的列強在我們國內是你方唱罷我又來,多少東西都搗鼓出去了。”

“沒錯,張老弟說的好。”楊耀山看到楊瑞的那張鐵青的臉就覺得高興,可算是把這家伙能壓制住了。

“不得不說,此人真得是大巧若拙啊,估計也是民國一位了不起的玉雕大師,所以才能夠做得如此精妙,若非是我,怕是很難有人能夠發現這個秘密的。”

張天元這話倒不是吹牛,今天要不是他發現了,騎馬關公只怕還要在那個攤位上繼續等待有緣人了。

“張哥,那另外一個可能性呢?”展飛問道。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有點齷齪了,或許是為了送禮,又怕對方覺得貴重不肯收,所以就用了這種方法。其實類似的可能性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更覺得這人是為了保護白玉馬才這么做的。”

張天元回答道。

他這番話一說出來,眾人頓時都恍然大悟了,就連楊瑞也是目瞪口呆地看著那騎馬關公。

這東西,他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可是卻沒有一次愿意專注精神去仔細觀察一下的,結果現在看到別人撿漏,自己卻什么也沒得到,這種事情,簡直讓他不能接受啊。

“哼,你說是什么就是什么啊,反正這東西也無法分開,你怎么說都行了啊。”最終,楊瑞還是憋出了一句話,因為他實在不知道該說什么來打擊張天元了。

“這話說的在理,這玉雕黏合非常緊密,幾乎是嚴絲合縫,想要取出來,怕是并不容易的,要是一不小心弄壞了,那可就后悔莫及了啊。”

“張老師,您有辦法嗎?”

“我倒是覺得這種事兒楊老師應該更有辦法。”

在這里能被稱為楊老師的絕對不是楊瑞,而是楊耀山,因為楊耀山是真正的翡翠雕刻大師,按照大家的想法,既然楊耀山能雕刻翡翠物件,甚至是很小的物件都能雕刻得惟妙惟肖,那么按理說的話,也應該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

楊耀山苦笑搖頭道:“你們就別指望我了,我雖然雕刻不錯是真,可你們要知道,想要分開這兩件東西,那絕對是要對這兩件東西十分了解的,哪怕是弄錯一分一毫,都會鑄成大錯的。”

“您都不行,還還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啊?”眾人都愣住了。

“你們啊,難道忘了在場的還有一位玉雕的絕頂高手嗎?”

“誰啊?”

“還有誰,當然就是張老師了啊。”有一內地玉器專家笑道:“你們只知道張老師是收藏大家,是商業家,可是大概并不知道,他在玉雕、瓷器、書畫等領域都有著極高的造詣吧?”

“絕頂高手談不上,不過分離這兩件東西倒是比較容易。”張天元笑了笑道。

“張老師,您說這白玉馬如果剝離了上面一層之后,就應該是它本身的姿態了吧?”有人問到。

“對,沒錯,你們稍微讓一讓,我現在就給你們現場分離。”

張天元笑了笑道:“其實就目前來看,這整個騎馬關公呈現的是楊城玉雕的風格特點,雖然制作者故意做得很粗糙,可是真正懂玉雕的人應該就會發現吧,這即便是粗糙的雕刻,也是越看越有味道的,就好像草書,一般人寫出來的那就是潦草,而書法家寫出來的,就是很有美感。”

“您不會是不舍得了吧?”

“是啊,還真有點不舍得,楊城玉雕也是我們中國的一種重要玉雕流派啊。”

張天元研究了古董玉器這么多年了,這點知識他還是有的。

楊城琢玉工藝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玉器先輩藝師嘔心瀝血,勤奮實踐,繼承發展中國玉器優良傳統,創制了數量眾多,形式各異,工精藝巧的玉器珍寶。

2006年5月20日,楊城玉雕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楊城的三度繁榮,琢玉工藝出現過漢、唐、清三次高峰。清代中葉,楊城成為全國琢玉中心。楊城玉雕千百年來形成了“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巧“的基本特征。楊城玉器廠的數十件精品在國際國內獲得大獎或被國家作為珍品收藏。

清代乾隆年間楊城玉雕進入全盛時期,兩淮鹽政在楊城建隆寺設玉局,大量承辦宮廷玉器,并按歲例向朝廷進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