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著手中剛剛謄抄出來的第一卷《永樂大典》,或者干脆說是《永樂大典》的索引目錄第一冊,崇禎皇帝差點兒就熱淚盈眶了。
穿越多少年了?從天啟七年算起,到崇禎十三年,整整十四年的時間!
十四年的時間啊,人生又有多少個十四年?
上個廁所要用綢子來擦屁屁的感覺,你們造嗎?連尿個尿都有人給搖龍根的感覺,你們造嗎?每天都要合計著去哪個妃子的宮里,你們能理解這種糾結的感覺嗎?
朕穿越過來當這個皇帝,朕容易嗎?朕快活嗎?
是的,朕很快活,朕的快活你們根本想象不到!
朕過的生活,毫不客氣的說,后世所謂的這個爸爸那個爸爸的,他們能體驗這樣兒的生活,但是天天這么過,他們得哭死在廁所!
即便過著窮人畢生之想象都難以想象出來的奢華生活,崇禎皇帝的心里也總感覺缺失了什么東西一樣。
尤其是隨著自己威望日深,大明的疆土越來越大,海內外敵人越來越少,這種感覺就愈發的重了。
直到手中拿到了《永樂大典》之后,崇禎皇帝才弄明白了這種感覺的來源。
眼前的大明,武功極盛。只是,武功極盛是必然。
中原王朝興盛的時候,或者說就算是敗家了,只要還沒到徹底完犢子的時候,就有足夠的資本說自己看誰都是戰五渣。
然而文治方面不一樣,文化的培養和興盛需要的時間很久,往往需要一代人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培養!
唐詩,宋詞,這些都是百年積累才興盛起來的!
眼下的大明武功極盛,文治方面卻是少了很多。
哪怕崇禎皇帝登基之后一直在努力的復興百家學說,也一樣顯得有些不足。
遠了不說,《永樂大典》這么一部比大英百科全書不知道牛逼了多少倍的典籍居然沒了正本,只剩下殘缺不全的副本!
光一部《永樂大典》之中就遺失了多少的好東西?崇禎皇帝自己都數不過來!
每次一想起這永樂大典,崇禎皇帝就覺得自己的心都要碎了——你說這嘉靖皇帝死就死唄,拿《永樂大典》陪葬干什么,多埋點兒金銀珠寶啥的多好!
敗家玩意!
這回好了,墳都被挖了吧?
不過,朕好歹沒有玩什么墳頭蹦迪,更沒有什么骨灰拌飯,而是給您老人家換了一個更好的風水寶地當墳頭,也算對得起你了吧?
為了彌補自己心中的愧疚,崇禎皇帝除了整整齋戒三天以外,還特意跑去嘉靖皇帝的神像前懺悔了一番,并且征求了嘉靖皇帝的意見。
神像上面微笑的嘉靖皇帝對于挖墳的事兒沒表示反對,并且一直保持著微笑,讓心底發毛的崇禎皇帝跑路之后又命人專門謄抄了一份《永樂大典》,準備抄完后陪入新永陵。
走完一切形式之后,崇禎皇帝就開始合計起了春闈的事情——這次的春闈原本應該在三月舉行,可是因為各種原因,一直被壓制到了現在。
不過,崇禎十三年的春闈跟以往的春闈,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這次的春闈可以說是一次試點,或者說是科舉改革的開始。
當然,崇禎十三年以前的春闈,崇禎皇帝也沒停下自己搞事情的腳步,應舉的士子們都有足夠多的慘痛記憶。
從崇禎元年時崇禎皇帝照抄了楚國公云燁同志的那個魚和熊掌的問題之后,每次的科舉和恩科都會搞出些事情來。
到了崇禎十三年,大明朝參加科舉的士子們都已經學精了,尤其是那些名落孫山之后又再參加的,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現在整個京城的考生都在忐忑不安的等著,等著看今年的春闈,崇禎皇帝會再折騰出什么新的妖蛾子出來。
事實上,崇禎皇帝也沒有辜負這些考生們的期望,在殿試的當天就拋出了一個大問題。
問題不算難,甚至于挺簡單,總共就只有兩個題目。
第一個僅僅是如何看待移民實邊,或者說移民實邊到底算不算擾民,因為涉及到了強制遷移百姓的問題。
要求就是讓這些新科進士們給出自己的方案,別管是好是壞,是法家還是儒家或者什么其他的法子,總歸得給出一個。
第二個問題更簡單,為什么大造黃冊后,江南會出現那一陣動蕩,以后再大造黃冊,遇到這樣兒的問題該怎么解決,或者怎么防止這種事兒的發生。
不得不承認,這兩道題真就是那種坑死人不償命的。
大殿中的三百名考生,感覺自己的內心都快崩潰了——移民實邊是善政還是惡政其實都無所謂,畢竟該遷移的也已經遷移了,剩下的也都是老老實實的等著遷移。
至于第二個問題就更坑了。
江南的動蕩也叫個事兒?都殺的人頭滾滾,連個敢跳出來說話的都沒有了,下次還來?誰敢跳?
但是,這些都是僅限于理論上的,實際上呢?
移民實邊的事兒跟大造黃冊的事兒是相輔相承的——大造黃冊多出來的人口因為沒有足夠的土地分配,最后去實邊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可是也正因為如此,江南那些忍過了強制遷移富戶也忍過了商稅的豪商們才會忍無可忍。
有隱戶和逃戶的存在,可以無限度的攤低生產成本,不管是耕種還是作坊都是如此。
而大造黃冊恰恰就解決了隱戶和逃戶這兩個伴隨了大明近二百年的老大難問題,使得那些豪商地主們的生產成本無限升高——有大明戶籍跟沒有大明戶籍完全就是兩種待遇!
有大明戶籍,生死都會有官府過問,沒有戶籍的只能算是野人,比一頭驢的價值高不到哪兒去,根本就沒人管。
這些彎彎繞看著很復雜,可是也很簡單,畢竟從利弊上面去分析,基本上就差不了多少。
現在呢?
大殿上高坐龍椅的皇帝陛下出了這么兩道題,自己該怎么做答?
不老老實實的寫出來并且給出解決方案,如何在皇帝陛下那里留下個好印象?以后如何再平步青去?
可是真要是把里面牽扯的彎彎繞繞都給寫出來并且給出個解決方案,肯定就會得罪一大批人。
現在朝堂上的官老爺們就不說了,假設他們完全跟皇帝陛下一條心,不會這么小心眼。
可是自己身后的家族,還有那些士紳豪商們呢?他們也不會小心眼?
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事兒!
高居于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則是盯著在場的考生們或思考,或奮筆疾書,臉上依舊是沒有一絲的表情。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在不斷的給這些考生們找麻煩。
時不時的端起旁邊的茶水抿上一口的行為還好,起身從御階上下來在考生們身邊踱上幾步的行為可就很惡心人了。
考生們都感覺想要罵人了。
就像是后世的學生考試一樣,就算是本身沒做弊的,監考的考官到身邊晃一圈都會莫名的心虛。
現在可好,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監考的,而是自己以后最終極的大老板直接過來監考,那種心情簡直就是幾十萬頭神獸奔騰而過。
直到一柱時香燒完,眾多考生都交卷退出大殿之后,崇禎皇帝才淡淡的道:“溫愛卿和孟愛卿,郭愛卿,成國公和英國公,隨朕一起批閱這些考卷。”
其實崇禎皇帝現在并不是太想批閱這些考卷。
在崇禎皇帝看來,這些考卷加在一起,也沒有《永樂大典》來得更重要。
但是沒辦法,自己不過目,直接讓溫體仁他們選擇的話,不知道會涮掉多少自己看著順眼的人。
尤其是那些滿肚子不合時宜的,很可能就會被泯然眾人。
比如上次的沈顥一樣,如果不是自己把這家伙給挑了出來,估計早就被黜落了。
讓崇禎皇帝略感失望的是,這一次的試卷雖然說都不錯,但是卻再沒有類似于沈顥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試卷了,整體水平只能說不壞,但是也絕對稱不上太好。
只不過,這種情況才是正常的——大明的天才多的是,但是指望每次科舉都能網羅到幾個,還是有點兒扯蛋了。
無聊之下,崇禎皇帝干脆再一次跑到了皇家學院。
在崇禎皇帝的心里,皇家學院的重要性甚至于不比京城差到哪兒去,就算是跟《永樂大典》比起來,也是相差無幾了。
《永樂大典》是世間獨此一份,只有多印出幾份來,自己才能放心。
至于京城,崇禎皇帝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一句,自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的京城所在!
到了皇家學院之后,崇禎皇帝發現自己來的還是有些早了——皇家學院也沒有什么驚喜給自己。
其實跟人才的事兒一樣,當崇禎皇帝腦子里的那點兒東西都掏空了之后,剩下的也就是提要求,然后皇家學院想辦法,或者針對之前的那些技術慢慢改進,至于說突然間的爆發,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倒是那些被搞去研究電的,后來又死了好幾個后,這些家伙們也學精了——先拿著蠻子們去實驗。
倒是崇禎皇帝沒有抱太大希望的農學院和醫學院,算是給了崇禎皇帝一點兒不大不小的驚喜。
農學院現在的扛把子是陳足奇,這家伙的腦回路一直就很清奇——自從被崇禎皇帝在陜西給救下來之后,這家伙就滿門心思的琢磨著雜交糧食的事兒。
托了鄭芝龍和唐王那些家伙的福,問題不斷的在搜索各種各樣的種子送回大明。
雖然很多種子基本上是沒有什么鳥用的,甚至于試種過之后發現麻煩不少,但是也有很多是有些用處的。
最起碼陳足奇就通過種子雜交的手法,把水稻的產量提高到了四石還要多一些的程度。
如果說四石這個單位不好理解的話,換算成四百公斤是不是好理解了?或者說八百斤這個單位?
從原本的三百多公斤提高到四百公斤,雖然看著數量只有少少的幾十公斤差距,可是想想這是畝產單位,一切就變得很不同了。
大明現在究竟有多少可種植稻子的土地,別說是崇禎皇帝了,估計身為戶部尚書的郭允厚也不一定能記得住。
但是無所謂,只要知道大明的土地足夠多,這幾十斤的差距已經足夠養更多的百姓就行了!
就連小麥的產量也有了提高,雖然畝產只是單純的提高了一百多斤。
至于說兩季稻和三季稻什么的,還在實驗階段,暫時沒有什么成果,這個也急不得。
令崇禎皇帝心中不爽的是陳足奇這家伙明顯在憋大招——多了這幾十公斤的產量,這家伙都沒有上報的意思,準備等旱稻的產量一起解決后再上報!
如果不是崇禎皇帝恰好想起來這個農學院,估計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等到他陳足奇的消息。
畢竟農作物的實驗跟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一年能實驗的時間總共就那么多。
就算是用來實驗的土地多一點兒,總不能把京城外的土地都劃給他陳足奇做實驗吧?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從陜西把陳足奇帶回京城皇家學院足足有十多年的時間,崇禎皇帝都沒有催促過他的進展,只是保證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更是命錦衣衛暗中搜羅著海外的作物種子。
想不到今天就憋出來這么個大招。
至于醫學院帶來的消息就更加的喜人了——簡單的小手術是沒啥太大的問題了。
拿著大量的蠻子練手之后,皇家學院已經宣告可以進行通過手術手段來解決腸癰的問題了!
腸癰這玩意在后世叫什么,崇禎皇帝感覺應該是闌尾炎一類,算是個不痛不癢的小毛病,切了就行。
可是在大明,這玩意的致死率可是高的很!
如今醫學院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就已經說明大明朝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小手術!
只要慢慢的發展下去,以后早晚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得到兩個好消息的崇禎皇帝心中高興,干脆吩咐王承恩準備了大量的賞賜給皇家學院后才回到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