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狀元郎

第二百八十三章 楊氏新學初顯露

清晨的陽光透過月白色的紗窗,灑落在床頭。

昭德坊的臥房內,三個垂著雙鬟的侍女各自拿著一枝紫竹簫,坐在榻腳輕輕吹奏。

一襲白綾襖的李凝兒坐在一旁,曼聲唱道:“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聲音又軟又膩,令人心蕩神動。

楊霖伸了個懶腰,側臥在床頭,按著膝蓋輕輕打著節拍。

他的胸襟半開,下面蓋著一張絨毯,仗著燒著地龍練習了些道家養生的手法,也不怕冷。

李凝兒一雙妙目好像會說話,盈盈似水,脈脈含情。

突然門被推開,李蕓娘款款進來,笑道:“大郎,外面來了殷慕鴻先生,說是有要事要見大郎。”

楊霖已經清醒不少,一掀毯子道:“叫人來伺候我洗漱吧。”

一刻鐘之后,收拾完的楊霖來到客堂,一邊喝著粥一邊問道:“難得今日陛下不早朝,什么事一大早趕來?”

殷慕鴻心中暗道,陛下隔三差五就不早朝,有什么難得的,嘴上卻笑道:“少宰,今日太學院數十位學生,聯名懇請少宰到太學講課。”

楊霖差點把粥噴出來,咳嗦一聲道:“啥?讓我講學?”

“沒錯,這些都是少宰的傾慕者,仰慕少宰的學識品性,翹首期盼之心,讓人難以推辭。”

楊霖低著頭想了想,自己花了重金,買了無數酸文人給自己寫詩唱贊歌,沒想到真的有了成效。

這群水軍可比后世的有良心多了,水軍多了帶來真愛粉,看來是亙古不變的路數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辜負了大家的一片殷切之心,反正今日無事,便去一趟太學好了。”

太學,從漢代開始便已經出現,歷代都是最高學府。

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

宋仁宗慶歷四年,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始以東京開封錫慶院興辦大學,招收內舍生兩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學法制訂“太學令”。

宋神宗趙頊時,擴建太學,增加學生名額達兩千四百人,設八十齋,并重訂太學條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趙佶,興建辟雍作為外學,太學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時宰相蔡京一力廢除科舉,人材皆由學校選拔,太學在如今正式達到極盛時期。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未來的廟堂上,做官的都是這群人。蔡京的改革,也讓太學內涌入大量的平民子弟,這些人家中沒有固定先生,多是私塾出身,大多都是楊霖的擁躉。

太學門前,兩派學生橫眉冷對,互不相讓。

其中一些是老太學的學子,他們親身經歷過楊霖兇殘的時期,新狀元騎毆陳朝老是太學生永遠的痛。

另外一些,則是新晉的太學生,他們在汴梁之外就是天天聽楊霖的贊歌。

更有甚者,他們的啟蒙先生,很多都是收錢辦事的主。

殷慕鴻拿到經費之后,左思右想,只有私塾先生缺錢而且窮酸,會寫詩難夸人,所以大力招募這些人,利用萬歲營的流動性,發展了很多教書先生作為宣傳工具。

這些人教出來的學生,天生就對楊少宰抱著幾分親近之意。

新入學的士字,竟然要請楊霖那廝來太學講課,對老學子來說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一群人堵在門口抗議,要給楊霖一個下馬威,將他攔在門外。

另一派針鋒相對,當即組織起來要保護少宰。

正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不一會幾百人衣著大紅袍子,縱馬而來。

眾人到了太學門前,紛紛下馬,簇擁著身后的楊霖出來,來到太學門前。

萬歲營人馬幾乎每個人手里都有人命,以前就是群亡命之徒,訓練之后氣勢更甚。

放在一群江洋大盜面前,都要嚇得他們瑟瑟發抖,何況是一群讀書的士子。

至于楊霖,則是峨冠博帶,一襲文士打扮,邁步過來。

這一行人剛一出現,老太學們氣勢就為之一奪,雖然還是憎惡楊霖,但是敢出來挑頭的卻一個也無。

另一邊的太學子,則臉色發紅,神情激動,圍在楊霖身邊,緊緊跟隨。

楊霖笑著進到太學內,一階階走上山門,半山腰是一個大的廣場,中心立著孔夫子的雕像。

在白玉石的雕像旁,已經搭好了臺子,眾人簇擁著楊霖上臺。

“諸位都是太學子,未來要到廟堂上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我不過是先行一步。今日我們暫且不談治國之道,先說說做人二字。”

底下十分安靜,就連不喜歡他的,也都想聽聽狀元公有什么高見。

楊霖看了一眼底下士子們,這些人就代表了大宋的未來,是將來的頂梁柱。

若是能從他們開始,革除一些士大夫的糟粕思想,等到他們作為新鮮血液,注入到文官隊伍時候,或許能改變大宋死氣沉沉而且腐朽不堪的官僚現狀。

想到此處,楊霖搜腸刮肚,說出一番肺腑之言:

“我淺陋揣摩,人為萬物之靈,而人初將,其時懵懵未開。故善惡無辨,皆生存為先。此為心之體,亦為人之本。

心是何物?用孟子四端為要,即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皆為良知。

圣人說格物致知,便是希望后世人致本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而無人欲之雜。知而不行,為不知。知而行止,為不知。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知行并無先后之分,而我本人更崇尚行。

古來士人治國平天下之夙愿,亦為無上榮光。為眾生善,可為大成。

但能力小為小善,能力大則為大善為良知,不是非得強求自己為大善。”

底下眾人,被這一番新奇而且蘊含哲理的說教,講的似懂非懂,若有所悟。

楊霖干脆在鋪著蒲團的臺上席地而坐,指著下面說道:“今日探討做人與學問,在場不論官職,我們平輩相稱,盡管上臺一敘或者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