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寇

第七百三十六章 富貴只能搏

《》來源: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道理是正確的,誠如當年阿濟格猛追李自成,如果不是淮揚陸文宗橫空出世,如今這中國的大半江山便都姓了愛新覺羅,哪還有什么大順。

陸四前世印象中張獻忠被西軍突襲而死后,西軍主力同jing銳兵馬都在,然而張獻忠之死確讓西營諸將全部亂了陣腳,不擊自散,各奔一方逃跑,從而讓清軍毫不費力的便攻占川中。西軍余部在孫可望發動兵變奪取領導權后帶入云貴,經營幾年之后方才重新成為抗清主力。

所以王自奇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對的,由于張獻忠的死太過突然,武功那邊的西軍將領此時多半都失去了斗志和信心,并極有可能因為張獻忠死后的西軍領導權出現真空發生內訌,從而進一步加速西軍的自潰。若能一舉消滅武功一帶的西營步軍主力,對徹底擊敗西營將起決定作用。

然而隨陸四突襲馬嵬驛的順軍將士也都快到崩潰邊緣,即便能夠使用繳獲的西營戰馬向西追擊,士兵的體力也斷難支撐。

思來想去,陸四決定召集諸將,將繼續突擊武功的念頭與諸將一說,諸將立時個個請戰,都說要棍打落水狗,絕不能讓西軍得到喘息之機。

陸四最終決定由辛思忠帶領1000名將士疾奔武功,而這1000將士除500羽林軍外,其余都從各將的旗牌親兵挑選,原因自是這些士兵相對而言比其他人要更jing銳一些。又命其余諸將抓緊時間休整部下,天亮之后由他親自帶領出發。

諸將轟然應命,退下各自準備,陸四讓王自奇隨辛思忠一起出發,爭取能夠勸降一些西軍將領,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王自奇自是欣然領命,待出去時,陸四忽想起一事,問他道:“張獻忠生前可曾說過誰做他的繼承人?”

王自奇道當初北上抗清時,張獻忠認為自己可能會犧牲,所以命李定國斬殺了其幼子,并召開過一次高級將領會議,會上張說如果他死了,諸將須以孫可望為首。

“前番又令可望開東府,顯是要立可望為太子,不過汪兆齡與孫可望關系不好,故罪將以為汪兆齡多半不會遵從西王生前意思,或許會蠱惑楊皇后另立他人。”王自奇猜測道。

陸四點了點頭,張獻忠殺子這件事被后世認為是其jing神病、殘暴的表現,但從西營實際情況來看,卻是避免西營將來內亂的一招好棋。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張獻忠將幼子除去,才避免了西軍在其死亡后陷入更大的危機。

張獻忠殺子于其父親身份顯然不合格,但于一個抗擊異族侵略的統帥而言,卻是對得起這個國家和追隨他的將士了。

陸四沒問王自奇張獻忠生前是否有過聯明抗清的打算,因為大順沒有亡,所以張獻忠根本不可能有這個念頭。

想了想,陸四對王自奇道:“那便不能捉了這位汪丞相,你若與辛將軍撞見此人,不要拿他,其他人則不必如此,劉文秀、馬元利、竇名望、王尚禮等人若能生擒最好,不能生擒則一定要擊殺。”

為什么有這個交待,自是陸四考慮西軍余部問題。

印象中張獻忠死后,孫可望同李定國他們幾個發動兵變處死了張獻忠的皇后同汪兆齡這個大西左丞相,才正式接管了西軍余部。如果張獻忠沒有處死自己的幼子,顯然這個大西太子一定會被年壯的義兄們除掉。

從這件事看來,汪兆齡這個左丞相以及那位大西皇后肯定是不支持孫可望當“接班人”的,既然如此,陸四當然要做個順水推舟。要不然辛思忠他們稀里糊涂把汪丞相給殺了,倒是便宜孫可望了。

放汪兆齡去固原同那位楊皇后會合,短期內應當能起到牽制孫可望、李定國的作用。

王自奇自是明白大順監國用意,當下稱是。

一千名jing兵很快調齊,雖然一個個都是疲倦不堪,但在聽到他們將疾襲西軍主力后,卻是個個jing神抖擻。

大順重軍功,誠如監國當年在淮安城下所言,王侯將相皆要拿命去搏。

你不搏命,怎指望將來富貴。

如今西軍的首領張獻忠都叫大順打死了,余下那些人又怎可能有多大的斗志,故而此軍功不取白不取。

不少沒能參加此次行動的將領同士兵聞訊之后,都是遺憾不能再搏新功。

辛思忠待士兵全了之后也不廢話,直接命人打出火把往武功方向奔去。天色很黑,雖有火把,但馬速一旦快起,火把也多是息滅。天上也是烏云沒有月光,千余jing銳疾行困難可想而知。

好在辛思忠是大順有名的騎將,“虎焰班”的綽號可不是浪得虛名,當年在西北青海、西寧之時曾多次組織騎兵夜襲明軍及當地土司,因而在其指揮之下順軍行進雖有困難,但除了兩名士兵因為沒看清道路失蹄摔落,其余人都安全通過。

此時的武功城中,一場內亂卻在發生。

投降順軍的王自奇說對了,逃到武功的大西左丞相汪兆齡同撫南將軍劉文秀、皇城都指揮使竇名望、中軍都督王尚禮等人因是否堅守武功城發生爭執。

汪兆齡欲放棄武功甚至是鳳翔城,將步軍主力全部撤回固原,然后檄傳由榆林、延安方向攻擊順軍的孫可望、李定國撤回,然后改變張獻忠生前“擊順”政策,西軍重新入川“攻明”。

這樣既可以修復同順軍的關系,也可以通過重新入川掠取云貴二省,從而使得大西能在西南有一處根據之地。

劉文秀不同意汪兆齡的全盤撤退方案,因為那樣大西就要放棄已經占領的西北地區,并且還不能為父皇報仇。他意堅守武功,實在不行就退守鳳翔。

“萬歲雖然不在了,但東府、西府還在,我大西依舊有數十萬兵馬,豈能一昧懼順,不報萬歲大仇!”

劉文秀的意見得到了與他關系不錯的左軍都督馬元利的支持,只是皇城都指揮使竇名望卻叫皇帝戰死,三萬jing銳騎兵覆沒的消息嚇到,竟然支持汪丞相的大撤退方案。

就在左丞相同撫南將軍爭執之時,中軍都督王尚禮提出一個中間方案,就是大軍在武功暫時先守幾日,然后派人快馬將馬嵬驛之敗的消息傳到東府那邊,由東府決定西軍今后走向。

汪兆齡立即反對,道:“萬歲雖不在,皇后娘娘尚在,我等當下應當速奉皇后娘娘主持國政,怎可由東府越俎代庖?”

,報送后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