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洛的幸福生活

第一百零一章 一等滿蒙二等官

雖然還有一場殿試,但是殿試歷來不過是排名次罷了,自從宋仁宗年間張元殿試被黜落和吳昊一起投奔西夏,給大宋造成巨大損失之后,殿試上就很少黜落人了,到了我大清之時也不例外;因此心硯在會試之后就相對輕松下來,自有那好事之人四處聯絡會試得中的舉子們辦文會、詩會,心硯出手闊綽,有時不時的能拋出一兩首極其驚艷的詩詞,很快就成了本屆士子中的紅人,心硯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有用的人,比如說上次在茶樓碰到哪位王文治,安徽歙縣舉子曹文植以及畢沅等。

“少爺,為何這舉子之中少有滿人呢?”,參加了幾次文會都沒碰到個滿人,心硯回來好奇的問。

“這就要從滿人剛入關之時說起!”,關于這個問題陳家洛小時候也聽陳世倌說起過一些,“最早順治年間科舉其實是分滿漢兩榜取士,但是讓那些韃子讀書可是要了他們的老命了,滿漢兩位狀元的文章拿出來比一比,你讓滿人的面子往哪放?所以這滿漢榜辦了兩屆就辦不下去了,這兩屆的滿人狀元一個叫麻勒吉,一個叫圖爾宸,并沒有什么文章事跡留下來。從那以后滿漢合為一榜,不過韃子朝廷并不鼓勵滿人和蒙古人參加科舉,美其名曰免得阻擋了漢人的進身之階。實際上不過是滿人、蒙古人不用科舉就能做官,而且他們科舉也考不過漢人罷了!偶爾也有滿人、蒙古人參加科舉,他們考試的時候考官慣例是要照顧照顧的,考中可比漢人容易多了,為了免得面子上不好看,韃子朝廷宣布最后殿試頭三名習慣只授予漢人,即所謂‘旗人不占鼎甲’、‘旗不點元’,當然他們想要得前三名也沒那個命!你看如今軍機處的幾位滿人,傅恒是當御前侍衛出身,來保最早不過是內務府的一個庫使罷了,后來也做了侍衛;這御前侍衛和筆帖式是滿人和蒙古人的晉身捷徑。除此之外還有恩蔭、世襲、翻譯科和武舉考試、進軍營里混一圈以軍功入仕等等,這大清想當官首重滿人,這就決定了滿人的入仕途徑比漢人寬的多,他們那會費這個力氣讀書考科舉,故而你最近見不到多少滿人。”,歸根結底,一是滿人控制朝廷的需要,二是他們讀書讀不過漢人。

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進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滿人,其中兩人是順治分榜時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魯忒·崇綺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狀元。不過這崇綺考上狀元也是因為他幼年時家道中落,所以奮發讀書的緣故;他的女兒還做了同治帝的正宮皇后,可惜好景不長,在同治出宮得了花柳死去后,光緒即位,光緒和同治是一輩人,小叔子當了皇帝,她這個皇后就有些尷尬了,再加上慈禧看她不順眼,過的就更艱難了。崇綺探明了慈禧對皇后的意思,知道天命難為,就幫助女兒自殺,說皇后死志已定,叫來崇綺,問該怎么死。崇綺跪在外面,問“不吃行不行”,皇后說行,于是絕食而死。皇后即死,慈禧去了心頭大患,就過往不咎,命令厚葬,謚號孝哲。不過這崇綺也沒什么好下場,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他的妻子女兒被拘押到天壇,遭到八國聯軍數十人,歸來后全家自盡。

“原來如此!”,心硯苦笑著搖搖頭,“我等苦學十余載卻比不過那些滿人有個好出身啊!”

“自唐宋以后,到這韃子入關之前,除了蒙元之時,無不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有蒙元在先,韃子也懂得治理國家還是要靠漢人中的讀書人,故而面子上做的好看了些。”,陳家洛手指敲著桌子慢慢說道,“不過歸根結底,這漢人還是要比滿人低了幾等,如今可稱得上是一等滿蒙二等官,三等包衣四等漢!這滿人和蒙古人是第一等人,這當了官就能做二等人,投身到滿蒙貴族府里做包衣就可以當三等人欺壓漢人了!”

縱觀清朝二百多年間的歷史,先后擔任過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這樣的重臣中有一百二十位漢人,而這一百二十位漢人中科舉出身的就有一百一十八人,而這一百一十八人中又只有三人是舉人出身(貌似左宗棠就是其中一個),剩下的一百一十五人中全部是進士出身。我們再看看滿人,先后擔任過同等職位的滿人有一百人,當然不是說滿人比漢人人數少就說明漢人占優,這不過是滿人犯了錯誤受懲罰的幾率比漢人小,所以在朝堂上呆的時間比漢人長罷了。再來看看這一百人入仕的途徑和漢人有何不同,這些人中科舉出身的二十五人,擔任筆帖式發跡的二十一人,世襲出身的十四人,侍衛出身六人,翻譯科考試出身六人,蔭生七人,生員三人,中書、主事、鑾儀衛(這個職位其實就是掌管帝、后車駕儀仗的,在明代屬于錦衣衛的職能,在順治年間改為鑾儀衛,和珅就是在這個職位上伺候的乾隆舒服才發家的,他就是這兩個從鑾儀衛做到大學士的人之一)各兩人,護衛、監生、理事官、知縣、庫使(特么的看庫房的都當了大學士,你讓那些讀了幾十年書的漢人情何以堪)、拜唐阿(滿語。本義為“有用”、“成材料”,引申為“聽差的人”、“聽用的人”。清朝內外衙門中無品級的管事人員、隨營聽用的各項匠人、醫生等,統稱拜唐阿。)、納捐(特么的連交錢買官的都有。)各一人。由此可見,韃子朝廷為了維護滿人對朝廷的控制可謂是煞費苦心啊!

“由此可見,朝廷鼓吹的滿漢一家不過是個笑話罷了!”,心硯嘆道,“有這些滿人壓在頭上,咱們漢人終究沒有出頭之日啊!”

入仕途徑的資料來源于遼寧師范大學韓曉潔2006年的研究生畢業論文《清代滿人入仕途徑與清代政治研究》。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