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697章 芒種

“吳公?”燕達奇怪地問了一聲,隨后不說話了。,

如果是吳充從中作祟,郭逵肯定會猶豫不決的,在宋朝武將不值錢,那怕他一度擔任過西府副相之職。

不過王巨是士大夫,是文臣,所以吳充不便公開說,于是將這件事用詔書形式通知王巨。

瓊娘問了一句:“吳公會不會將熊公的兵馬調到瀘州?”

“這個不會,瀘山江南地區多山多林,蕃騎難以發揮作用。如果僅是指那五千川兵,從其他地區皆可以抽調。再說,熊公的兵力如今在雅州備裝待發,一個瀘州南方,一在成都府西側,兩相相隔遙遠。吳公就是有此意,在兩府便不得通過了。”

燕達忽然問:“吳公與少保有恩怨乎?”

王巨搖了搖頭。

如果說呂公著還差不多,至于馮京與吳充,王巨與他們有什么恩怨,頂多略有些爭岐,但這豈不是很正常不過?

燕達終于想到了:“吳公反對用兵南方?”

“可能是吧。”

其實王巨也無所謂,如果這事兒發生得早,反對開邊大理的大臣們還能用此做為借口,阻撓自己。但現在箭在弦上,就是熊本的兵馬也要即將出發了。用什么來反對?

是兵力傷亡過重嗎?

各地有反抗,陷入泥沼嗎?

用掉許多錢帛,勞民嗎?

都沒有,并且大捷在望,如何阻撓。

王巨這是擔心平定大理。他返回朝堂。會面臨的麻煩。畢竟現在吳充位高權重。不亞于當年的王安石。

但王巨擔心過頭了。

詔書確實是吳充發給王巨的,本質上吳充也確實對開邊南方不大感冒。以前豈不是很好嗎,如果再象唐朝時那樣,被南詔拖累那該怎么辦?

不過王巨節節勝利,趙頊好功,吳充也不好明說。可這時候朝堂遇到了一個大麻煩,接到王巨奏疏,大家都知道大理基本上能收復過來了。本來大家對王巨用兵就不會懷疑,況且大理自己兒內部還搞篡位與分裂,如何是王巨的對手。

因此根據王巨送來的情報與地圖將大理分成三府,善闡城與大理城毫無疑問置府了,另外大理第三城建昌府同樣還保留著府的編置,余下劃分為十五州七軍五十五縣,若干羈縻州,羈縻州不問,這要等王巨將大理平定,才能得知羈縻州的數量。不過多也罷少也罷,反正不用朝廷委任流官。

但就是這些府州軍縣。要委任的流官數量也極其龐大了。

并且大理新近收復,對官員品德與能力要求額外嚴格,所以這么多流官,讓吳充頭腫了。

最讓吳充頭大的,許多官員不愿意去大理,這不象交趾,雖然同樣偏遠,而且天氣酷熱,可哪里遷徙了大量內陸漢人過去耕作,容易治理。

但大理有多少漢人?

都是蠻人,聽說這些蠻人還十分剽悍,動不動就撥刀子你捅我一下,我刺你一下,這樣的地區如何治理?

所以正好接到歸來州反叛的消息,吳充沒好氣,將事件經過原原本本讓堂吏書寫下來,發給了王巨。

不過詔書發出去不久,吳充便病重去世了。

人死了,妖蛾子一起出來了。

郭逵犯下錯誤,先是貶官,趙頊怒氣還沒有消解,索性讓郭逵閑賦洛陽,并且派使責問郭逵,你為何在邕州搖擺,又在富良江畔搖擺,并且不讓燕達與苗履乘勝渡江。

說的不算,得做出來才算。

燕達成了此次王巨南下用兵中的第二號主將,可見王巨對燕達的器重,但燕達表現真的不錯啊。不但用兵厲害,如今廣南主力軍隊幾乎就是燕達練出來的,盡管那個實戰訓練頗有爭議。

郭逵被逼得沒辦法,于是在今年含含糊糊地說了一件事,是吳公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上說,安南事以經久省便為佳。

吳充弄出這句話,讓我怎么辦?

正好吳充去世,趙頊也不好追究了。

然后在史上吳充的孫子吳儲與吳侔與“神仙”張懷素有來往,皆坐死,于是蔡條在《鐵圍山叢談》里記載此事時,隱晦地書寫了一句:蓋逵承望相臣風旨,因致坐斃。事未竟,會吳丞相以疾薨于位,得不治。其后幾三十年,當大觀之初,吳丞相之二孫曰儲、曰侔者,以同妖人張懷素有異謀,皆坐死。一時識者咸謂安南之役,天之所報云。嗚呼!執事之人,主國家謀議者,可不謹哉!可不戒哉!

意思如果不是因為吳充私心作祟,讓郭逵產生動搖,如何有那兩次搖擺,沒有那兩次搖擺逗留,就不會讓軍中產生大規模的瘧疾傳染,死掉那么多軍民,更不會讓交趾繼續逍遙法外。

所以報應來了,報應到你孫子頭上!

當然,現在王巨還沒有聽到吳充這句話,甚至都不知道吳充已經病逝。

因此再問燕達,以便了解更多的情況,當真一輩子呆在南方不成?

雖然還是未問出什么,但大約斷定吳充對自己用兵大理不滿。因此寫了一篇長奏。

奏中先說第一件事,李斯說,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一座小山,輕而易舉便能用火藥將它炸毀,但能不能將泰山炸毀?一條小河,輕而易舉就將它堵塞,但能不能將長江堵塞?就象交趾李朝,一二三湮滅在歷史長河了。國家小了雖易治,但能長久嗎?

這說法也不對的,科技進步到一定地步,照樣在長江上修三峽工程。不過對于宋朝來說。是休想將長江堵塞了。

但這個意思還是正確的。國家大了,必然難治,可是綜合力量無疑就強了,也比較耐操了,就象后世,無論列強想瓜分中國,有沒有瓜分起來,如果不是慈禧這個老妖婆子。連半殖民地地都休想撈到,相反這些列強會陷入沉重的泥沼戰。如果國家不大,早讓倭國入侵成功了。如果國家不大,早讓美帝顛覆了。想一想中東那些小國家的命運吧。

況且得到大理,代價并不高。

第二件事便是這個歸來蠻,還望朝廷盡快解決。

為何呢,它的西邊就是易溪等烏蠻部,雖然有一些地區實施了改土歸流,但許多地區因為時間緊迫,不得不繼續羈縻。包括這個易溪部。

王巨經營這里,便是為了未來大理與巴蜀保留一條暢通無阻的通道。不過左右皆是羈縻地區,因此這條通道實際很窄。

通道有多重要,一是未來這里可能會有大量銅礦,并且已經勘探到一處銅礦。

二是商貿往來。

三便是軍隊能相互聯系,書信消息能迅速送達。就象這份詔書,如果不是這條通道打開了,那么最少得晚半個月時間,才能送到王巨手中。甚至他與熊本的聯系都變得很困難。

如果讓歸來蠻與易溪等部聯合起來,隨時便將這條通道切斷,大理弄不好就成了孤懸的海外之地。

不過這一回用兵歸來蠻,一定要打探消息,謀定而后動,象王宣那樣用兵肯定不行的,八百對六千,還是匆匆忙忙地應戰,豈能不敗?并且能聚集六千兵馬,說明歸來蠻實際不可小視了。

不僅要立即用兵,還要狠狠地震懾,否則即便平定大理,瀘州地區仍動蕩不休。

第三件事便是講到治理,動亂的根源不是普通的蠻民,其實許多蠻人地區普通的蠻民比漢人更可憐,他們不是民,而是奴,真正的根源便是這些蠻首,因此得想辦法改土歸流。例如象這次叛亂,便是一次改土歸流的大好時機。改土歸流了,其境也就太平了。

而且現在就有一個最好的觀察場所,王巨在廣南西路許多蠻區實施了改土歸流,讓京城派巡察官員下去看一看變化,與百姓的生活情況,就能看到效果如何。

然后將奏疏送走。

兩軍忽然變得很平靜。

“大瞟信(皇帝),宋軍分出一路兵馬自牟州南下,剿殺豪強,分配土地。”斥候稟報道。

“分出三萬兵馬,還有原先攻打秀山城的那幾萬宋軍也在剿殺豪強,分配土地,并且漸漸向最寧府方向轉移。”

“下去吧。”楊義貞看著地圖說道。

王巨這個改土歸流已經不算是一個秘密了,并且一度讓楊義貞感到很艷羨,以前大理各部強橫,也成了大理治國的一個弊病,只有象王巨這樣,以后才能做到真正治理大理。

不過他是學不來的,王巨是外來人,可以這么做,而楊家是當地豪強,牽扯了更多的因果線(指利益關系),如果這么做,即便環境許可,也只能引起更大的反抗。

現在就是一個機會,各部豪強多帶著丁壯來支持兩家了,支持高家的兵士與豪強們要么被王巨擊斃,要么關押起來,各地兵力空虛,正是改土歸流的好時機。

所以王巨讓姚麟帶著三萬兵馬,并且從戰俘中找出一些人做向導,又讓余下戰俘兵共同做著民夫,押運糧草,并且許諾押運糧草結束后,就釋放他們回家了,另外還有一定的補貼。

當然,這只是普通的士兵,各軍的將領繼續關押著。并且押運糧草的還有來自羅殿地區的士兵,他們負責著監督。

三萬大軍力量雖強大,可是每天消耗是很驚人的。

姚麟帶著三萬兵馬,徐徐向南推移。

楊義貞暫時舒了一口氣,即便高家召喚了許多兵馬過來,各地仍有一些反抗力量,而大理面積太大了,即便一個威楚府與最寧府,王巨不折騰三四個月,都沒辦法做到真正改土歸流。

但因為分出兩股強大的兵力,暫時宋軍對他構成不了威脅。

他在打聽宋軍的消息,王巨也在打聽他的消息。

楊義貞并沒有甘心束手就擒。正好大理多年來積攢了大量財富。于是楊義貞將這些財富拿出來。繼續從后方招募了大量士兵,在他厚金重賞下,包括偏向高家的永昌府各部又陸續派出大量士兵。

王巨聽了表示肉痛。

大理城中的財富都是錢哪,他現在最缺的就是經濟,現在卻讓楊義貞全部糟蹋了。

苗履看到王巨的表情,有點兒好笑,因為這個計劃正是王巨制訂的,不這樣。姚麟如何調轉方向,迅速進入永昌府境內?以后又如何順利在永昌府境內實行改土歸流?

但他不知道這個經濟,給王巨帶來多沉重的壓力。

并且也給章惇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王巨缺少經濟,還缺少糧草。

這個糧食除了從廣南那邊一步步運過來外,正好交趾旱季稻開始收割,于是王巨請求章惇支援。

怎么辦呢,章惇只好發動百姓,將糧草利用富良江之便,運向大理。

關健是交趾境內并不是象朝堂上的那些文臣所想的那樣。依然有許多交趾原來的百姓繼續化身為強盜,四處抄掠。但這些人作惡時間不長了。只要大理城之戰結束,王巨就用不著這么多兵力,并且為了就食之便,會將許多軍隊調向交趾!

時光一天天過去。

王巨的東路軍隊已經完全撤離了善闡府與秀山郡地界,轉移到了最寧府,這也意味著他們離主戰場更偏遠了。

姚麟的兵馬也正在哀牢山與無量山之間苦戰。

或者這時候他能領會到當初燕達的心情,幾乎全部是山多林茂的場所!

芒種不知不覺到來。

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智慧,特別是二十四季節,如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雨水則是降雨增多。驚蟄則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的冬眠動物。春分則代表著晝夜時間一樣,從這一天起白天時間開始變長了。清明則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谷雨則是雨量充足,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古人說的風調雨順就是指這個,該落雨時落雨,該天晴時天晴。如果清明雨水多,谷雨則天天晴朗,這一年的夏收則完蛋了。

立夏則是夏天開始,小滿是指麥類籽料開始飽滿,芒種則是帶芒的麥類作物成熟。

芒種,收獲時季!

但這次的芒種與收獲無關,因為大理的二四十時季,與中原截然不同。

它只是一個行動計劃的代號。

到了芒種,三路大軍齊齊行動。

“鉆了這么久,終于到頭了。”姚雄說道。

其實若不用兵,無量山景色還是不錯的,說不定在某一個山洞還有一個神仙姐姐的雕像……

但用兵了,在這個地形里無疑很苦逼,特別是許多山區,即便原先的大理,也無法直接管治,當然,這些部族也多不聽高楊兩家調動,因此各部都保留著一定的力量。

二十多天用兵下來,雖然將許多部族均分耕地了,但是宋軍陸續產生了許多傷亡。最讓姚雄氣憤的是,這一均分土地,對普通寨民是一件好事,但這些寨民仍不領情,甚至繼續反抗。

不過姚麟倒也沉得住氣,因為王巨所做的這件事,即便當初宋朝平定巴蜀都不敢做的。但他也低估了宋朝某些士大夫的能力,就象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朝平定后,張詠敏銳地默認了李順王小波的“均貧富”,也就是均分的耕地,為各戶的耕地。由是這一地區百姓戶數激增,卻沒有產生嚴重的兼并。

張詠可沒有金手指的。

但王巨這么做,難度確實不小,即便滅掉楊義貞的軍隊,還要用兵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勉強將大理平定。是勉強,許多地區王巨仍無能為力。特別是那些以狩獵為生,刀耕火種為輔生活的部族,讓王巨如何均分耕地?還有一些部族過著原始共產的生活,只是極度落后,并沒有嚴重的兼并剝削現象,王巨如何均分?至于那些地形惡劣的地區,王巨更是束手無策了。

不過相對而言,南方肯定比北方大草原好,因為各部族活動范圍終是有限,而非是象北方,那是真正的游牧,用中原的這套制度,在這時代,根本就沒有辦法治理。

說完這句話,三軍開始行軍,翻過無量山,直指孟佑地區,目標,永昌府……不是,而是繞過永昌府,直指云龍賧。并且這一行也改變了以前的做法,行軍速度變得很快,甚至為了提高速度,讓所有押運糧草的戰俘與一萬戰斗力稍差的戰士全部回去,戰俘將會立即解散,余下的則繼續做為后勤兵種,押運糧草配合王巨的主力軍隊行動。姚麟叔侄則帶著兩萬精銳戰士,以及少量干糧,就開始迅速上路了。

另一邊的軍隊同樣憋了很久。

“哈哈哈,”苗授渡過大渡河,高興地大笑。

這幾年因為王巨,他與劉昌祚一直在河北主持訓練邊兵事宜,錯過了許多戰功。

現在終于到了他大顯身手之時。

可能結果會讓他有點失望,因為在大理西北各地,大多數兵力都讓楊義貞抽調到大理城了。

這兩路兵馬行軍消息,暫時還沒有傳到楊義貞耳中,他最關注的還是王巨這支軍隊。

瓊娘說道:“官人,要小心哪。”

“放心吧,今天是芒種,我是收獲麥子的,豈能有危險?”

若這算是麥子,那也是一個超級大的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