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602章 南方

“當世,這是不是那小子的安排?”文彥博問。

“不知道,”馮京答道。

東明縣事件,千人進京城。還有這個萬民請愿書,實際若做得高明,推動起來并不難。

后世甚至一個“民主律師”就能推動著幾百人幾千人抗議了。

但在這時代,仍是比較高明的手段。

然而那時王巨已經離開慶州,離開延州,前往橫渠。所以說不清楚。

就是王巨推動的,那也是王巨確實在慶州做出了很大的政績,換其他官員去推動試試看,不要說幾萬戶一齊簽名畫押上書,恐怕十分之一都辦不到。

所以不管王巨有沒有推動,在這條長達幾十米的請愿書下,一切都是蒼白的。

馮京隱隱感到文彥博地位不穩了。即便還能呆在西府,以后也沒有什么發言權。

就不知道這件事最終如何收場。

并且隨著這些老人向京城出發,王巨在慶州的作為,也漸漸流傳開來,包括王巨所說的那些話。

國是大家,陛下乃是這個大家的家主。小家要和睦團結,互相幫助,大家也要和睦團結,互相幫助,官員則是這個互相幫助的融合劑凝固劑。

官員是百姓的父母官,可官員的薪酬也是從百姓身上斂出來的,因此反過來百姓也可以說是官員的衣食父母。

我幫助了你們,讓你們富裕安定,你們幫助了我。讓我出了政績……

這些話并不是什么大道理。言語樸實。

然而只要聽到了這些話。便能看到王巨為什么能出政績,為什么幾乎讓環慶二州所有百姓請求朝廷償還公道的原因。

又有一些消息靈通的官員,則看到了慶州的那個發展基金。

雖然他們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明覺厲,但又讓他們想到更多。

因為開始時王巨便獻了國策,許多大臣未看到王巨那個國策,但也聽說了這件事。實際從皇上陸續采用那些國策時。國家經濟就漸漸扭轉過來。

但那時候產生過什么騷動,又有什么斂財苛民的現象?

請注意,這里有一個背景,實際在王安石未進京之前,最少有七成大臣同意國家要變革,不變真的不行了。包括現在與王安石成了政敵的趙抃、張方平。

只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才使得這些人與王安石越行越遠,甚至許多人投入保守派的大軍。

然而王巨在慶州,財賦增加了,卻沒有苛民斂民。這無疑又讓他們看到了一絲光亮。

當然,王巨現在還沒有想立即形成“第三極”。不過能讓一些人看到光亮,也就足夠了。

況且本身這件事就已經十分轟動,再加上悲情的因素,更多的中低官員紛紛替王巨上書,向趙頊求情,陛下,這樣的人臣為什么還不用,那么什么樣的大臣才能用之。

高滔滔在內宮聽到消息后,找到了趙頊,問:“頊兒,王巨為何辭官?”

“母后,兒臣召他進京述職,他不愿……于是辭官。”

“為何突然召他進京述職。”

趙頊有些啞然,另一面的說法,就是這一百萬貫,他們死死咬住的也是一百萬貫。

但聽了王巨的說法,實際一百萬貫,也不算什么。十幾萬將軍分攤的,一人能分攤多少,難道僅是七八貫錢,就能讓將士替王巨死心塌地。

或者趙頊又能說,朕并沒有懷疑你,除了這一百萬貫,還有燒酒作坊的捐獻,以及那個考成法也要問一問。

然而燒酒作坊,下面的官員本身確實做得不對,就算市易務要征攤一點吧,也不能給那個數量,那個價錢。再說王巨自始至終說了什么。這個數量完不成,這個價格接受不了,只好便宜便賣不經營了,難道不對嗎?

“頊兒,去年因為免役錢,導致一千多名百姓圍住了宰相府邸。今年無辜逼迫一個良臣辭官,兩千多名鄉老不遠幾千里,從慶州帶著萬民書請愿。以后史官如何書載這兩件事?”

現在高滔滔聽到的是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外面的一些大臣妻室,她們說了許多王巨惡劣的一面。

第二種說法,便是高家人的說法,他們則說了王巨優秀的一面。

高滔滔無從甄別,因此將幾個去慶州傳詔的太監一起召過來詢問,這幾個太監也不敢去評價,只說了在慶州的見聞,包括錢東春,也說了他在慶州所看到的種種。

聽后高滔滔還不能替王巨下一個結論,但無疑,慶州大治,罕見的大治,這才讓那些百姓主動替王巨請愿的。

其實諸位大臣對付王巨的,還是對付狄青的那個套路,妖魔夸大,抹黑顛倒黑白。

就象某條新聞,葛洲壩船閘人字門底部的橡膠密封條有貫穿性裂縫。

記者新聞發布:葛洲壩船閘出現貫穿性裂縫。

網易、騰訊等:葛洲壩出現貫穿性裂縫。

公知:三峽大壩出現貫穿性裂縫。

精英:三峽大壩或將潰壩……

外國媒體:三峽大壩大災難。

狄青下去了。

可那是狄青,只是被動挨打,不知道還擊。

現在的他們的對手是王巨。

在王巨努力下,還有一些人暗中配合下,至于那些人,連王巨也不清楚,不過這個反抹黑文彥博的大好機會,抓住的人也不會少。

無論這些大臣怎么抹黑王巨,虛的終是虛的。

因此真正的真相,漸漸也浮出水面。

那就是當初慶州大捷時,王巨看到朝廷久沒有獎勵下來,故意用了那些傷兵獻俘。逼迫朝廷發放獎勵。

再就是不想朝廷又將那段橫山重新還給西夏。

可能中間的一些手段是有點不大合規矩。但不能說王巨做錯了。因為朝堂文彥博確實是拖住了皇上的賞賜。不久也同意了“換”出那段橫山。

這便是文彥博與王巨結怨的原因。

但拋除手段外,王巨有沒有做錯?而且王巨在慶州同樣很節制,朝廷在議和,王巨大軍屯駐在鹽州,并沒有對西夏發起進攻。隨后主動將軍隊撤回。

再看前線的狀況,因為慶州大捷,這一年多來,邊境罕見的靜悄悄一片。換作以往。那一年沒有大大小小的入境抄掠事件發生?

因此道理是在王巨這一邊。

至于發展基金的什么,高滔滔暫時還沒有注意到,畢竟她在深宮里。

不過分析出這真相,高滔滔同樣也茫然了,因為王巨這樣一鬧,文彥博的真面目也暴露了,朝堂兩大重臣,一個變著法子斂財苛民,一個自私陰險,如何了得?

因此問了一問。

其實這個問題問得很關健。

無論怎么替趙頊解釋。趙頊用人與控制能力確實比較差。

一個簡單的比喻,漢武帝一生做了不少事。對的錯的,獨尊儒術、窮兵黜武、殺死太子,以及用桑弘羊斂財,也有許多反對聲音,漢武帝并沒有將大家的嘴巴堵上,甚至默許了司馬遷在史書里將他丑化,但那時有沒有象現在這么混亂?

做為帝王,肯定需要一些平衡之道的,實際異論相攪本身也沒有錯,至少可以對絕對權利制度進行一些監督,錯的不是兩者本身,而是使用的人。

比如趙匡一直在趙匡義與趙普之間玩平衡,趙普下去了,又要拉上老三趙匡美上來,結果連命也玩沒了。

現在沒人要趙頊的命,但有很多人要的是這個國家的命……

至于高滔滔則更差,只是她隱約感到不妙,當然,趙頊也知道這件事拖之不得了。

于是立即連下授詔,蔡挺有功勞有苦勞,而且西夏也老實了,因此先下詔授,將蔡挺調到京城擔任樞密副使。又以曾孝寬為簽書樞密院,它在樞密副使之下,與南北院宣徽使差不多,不過后者多是武將才可擔任的官職。

其實就是挾持文彥博,因此文彥博越做越過份了。

隨后又將陳襄貶知濱州。從杭州貶到了濱州,貶得不輕。但誰讓他開起的事端?

接著將章楶調到杭州。

現在趙頊最擔心的就是士氣,因此作為慶州戰役的二號長官,立即將他提撥,也有助于士氣回溫,至少朝廷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大捷后非擔無功,反而有罪。

隨后又是一系列的處罰,連同他的老師孫固都貶到了光州。

除了孫固外,又有其他七名彈劾王巨的重臣陸續被貶出朝堂。就算你認為委屈了,朕這樣做,也應當解了你的氣。

趙頊這才下詔,并且讓張若水親自做為中使,前去橫渠。

“知制誥?”王巨聽到這個新的授任,有點驚訝。

說老實話,此刻他真的有些心動,如果在這個位子上坐得好,參知政事幾乎一只手就可以摸到了。

但隨后他還是冷靜下來,問:“張都知,軍器監如何?”

“去年官家又額外撥了一百五十貫錢帛下來,如果繼續保持下去,頂多四五年時光,便可將三軍上下一起換裝。不過……”

“不過什么?”

“許多士大夫彈劾咱家,那些話太難聽了,恐怕我在軍器監也呆不長久。但還好,有著官家庇護,程昉那才叫慘,分明有大功于朝,卻被士大夫不停地彈劾,貶到了洛陽。”

“程昉……請對官家轉告一句話,其他無論是武將、士大夫或者是宦官,都一樣是人。宦官用之正則正,士大夫用之邪同樣也是邪。”

“就是啊,現在有的士大夫都成了什么。”

“張都知,這句話我可以說,但你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說,若傳將出去,一旦士大夫將你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即便官家也庇護不了你。”

“我知道,就是憋悶。”

“那我豈不是更憋悶,怎么辦呢,都想國家好,只好忍著。再向官家轉告一句話,凡是水利,有人受益,就有人受害。那怕千萬人家受益,也會有幾十戶人受害。原因實際很簡單,有的耕地因為興修河渠淹沒了,還有的因為分配水源不滿產生仇恨心理。因此夫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當年我興修鄭白渠,還不是同樣有許多人反對之。若是因為這些人的反對,而將臣罷免,鄭白渠還能不能修建成功,如果沒有鄭白渠,幾場戰役下來,陜西會出現什么局面?程昉這幾年,為了國家,幾乎全呆在了河北大大了他修渠有功。如果因為一些人岐視宦官,或者帶著什么的心思,就將有功之臣貶廢,長久下去,誰人敢替國家立功。早晚有功之人全部歸隱,而朝堂只剩下一些賣弄口舌筆墨之輩,那時國將不國了。并且似乎這幾年國家已經有了這種趨勢,也正式有了黨爭。是真正的黨爭,而非是異論相攪。”

不要再搞平衡術了,不是你那樣玩的。

“是啊,不對,子安,你還不接受這道詔授?”

“這也是我要對陛下所說的話,先謝過陛下的信任。不過臣若是接受了,以后必有人仿佼之,以此挾持朝堂,就象當年司馬挾持曹魏一樣。國家危矣。因此陛下非要用臣,請讓臣去南方的泉州。若不然,臣就在這里與恩師一道教授學生。”

“泉州?”

“一略作貶職處罰,以免后人產生誤解仿佼之。二遠離軍權,避免瓜田李下之嫌。三是我對泉州很感興趣,有一些理財的手段,必須在泉州才可以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