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呯!”隨著一記清脆的槍聲,擺在六十步外的靶子猛然抖動了兩下,汪克凡放下手里的燧發槍,心里知道這一槍肯定有了,滿意地點了點頭。“十環!”負責報靶的士兵爬上掩體,檢查靶子之后向這邊打出旗語,轟的一聲,圍觀的恭義營眾將紛紛大聲叫好,笑逐顏開,連連稱贊,他們并不是夸獎汪軍門槍法如神,而是祝賀新式的燧發槍終于仿制成功。在古人的長度計量單位中,所謂的步都是復步,也就是左右腳各邁出一次才算一步,一步大約等于1.3米左右,當然,這也是因為古人的平均身高比較矮,如果換成現代人的話,估計就得有1.5米了。六十步,大約是八十米的距離,已經超過了騎弓的有效射程,和普通的步弓差不多了,這意味著明軍仿造的燧發槍已經能代替弓箭手,具有較高的實戰價值,考慮的火槍手的訓練培養較為簡單,比弓箭手要容易得多,新式燧發槍的意義就更加重要了。修械所負責燧發槍項目的主事名叫王景,被一群人圍在中間,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種問題。“王博士,這槍還能打得更遠些么?七十步怎么樣?”“老安,這燧發槍一個月能造幾支?什么時候配發到我們岳州營?”“聽說這燧發槍不怕下雨,是真的嗎?”……汪克凡關注的卻是另一件事,他正在試演為燧發槍配備的刺刀。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這批刺刀仿制于我軍的56式軍刺,刀身全長38厘米,刃長32厘米。后側有6厘米長的木柄,可以塞入燧發槍的槍管,然后絞緊護扣,就完成了對刺刀的固定。把刺刀嵌套在槍管上并非不能實現,但每支槍的成本就會大幅增加。刺刀的穩固性還會受到影響,修械所幾次試驗,效果都不太理想,后來報經汪克凡同意,干脆把刺刀的刀柄塞進槍管,大幅降低了技術難度和制造成本。把裝上刺刀的燧發槍變成了一支具有實戰作用的長槍。過于超越時代沒有意義,楚軍仿制的這種燧發槍屬于前裝滑膛槍,如果戰斗進入肉搏階段,士兵來回揮舞槍支與敵人搏斗,里面的火藥子彈都會掉出槍膛,根本沒有再次開槍的可能。所以把槍管堵死,也不會影響戰斗。汪克凡發揮了一點小小的惡趣味,把這種刺刀也命名為五六式軍刺,外形和正品的56式非常相似,三棱形的刀身堅固而結實,彌補了這個年代材料工藝的不足,非但刺刀不易折斷。而且一捅一個洞,傷口很難包扎愈合。這種刺刀上面還有三道深深的血槽,刺入人體后可以迅速引入空氣,形成大量的泡沫阻塞血管,哪怕沒有刺中要害,只要深度達到8cm左右就能讓敵人即刻斃命,而且可以消除體腔內的負壓,非常輕松地把刺刀拔outputcontent('4','4198','5253897','0;
(環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