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退居幕后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483章退居幕后 第483章退居幕后←→:
10月的香港。
鄒文懷坐在總經理辦公室的真皮座椅上,嘴角噙著難以掩飾的笑意。
年初至今,他的人生像開了掛——先是坐上總經理的寶座,頭頂僅懸著董事局主席莊鑄九一個“虛職”,實權盡在手中。
更讓他心滿意足的是財富的暴漲:時代影業給管理層的六折新股,他以50萬港元購入原本價值80萬的新股,如今市值已飆至150萬;其中大半還是平安銀行特批的“管理層貸款”,相當于時代影業白送他近百萬。
他清楚這一切的根源——時代影業60的股權握在平安投資手中,而平安投資背后,正是那位“華人首富”陳光良家族。
去年他與盛愛頤矛盾激化時,是陳光良通過莊鑄九推動“職業經理人改革”,既解了他的圍,又不動聲色地鞏固了控制權。
“這位大人物,總在關鍵時刻出手,卻從不在臺前露面。”鄒文懷心中感慨,目光落在墻上的時代院線分布圖上——時代影業的192家戲院,像一張密網,覆蓋香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這才是這家電影公司的底氣。
“鄒生,《唐山大兄》的香港票房破300萬了!發行部估算,最終怕是能沖350萬!”何冠昌推門而入,手里攥著一本工作手冊,語氣里滿是亢奮。
作為時代影業的核心高管之一,他沒必要像基層員工那樣盯院線,卻能通過各院線經理的每日匯報、財務的售票流水核對,精準掌握影片動態。
“350萬?”鄒文懷猛地坐直身體,眼中閃過驚喜。
要知道,去年時代影業最賣座的電影,折騰2個月才剛過200萬,如今《唐山大兄》不到一個月就刷新紀錄,堪稱“華人電影奇跡”。
“何止香港!”
何冠昌語速飛快:“新加坡的院線剛傳來消息,那邊一票難求;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那邊也是如此這趟真是賺翻了!”
“好,總算穩住時代影業,繼續保持著港島電影霸主的地位。”
鄒文懷走到落地窗前,看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想起1967到1968年的那段日子。
那時莊鑄九一心撲在TVB,盛愛頤以執行董事身份插手電影業務,對他的制片計劃處處掣肘。
他曾私下約何冠昌等人在茶餐廳抱怨,甚至動過“自立門戶”的念頭——覺得憑大家的經驗,未必不能在時代與邵氏的夾縫中求生。
可現在看來,當初的想法有多天真:李小龍是莊鑄九親自提議美國請回的,“衛星公司”模式是董事會定下的,時代影業哪怕少了他,照樣能靠資源與遠見崛起。
“現在就算有人遞橄欖枝,怕是也沒人愿意走了。”鄒文懷輕聲感慨。
錢與權都已到手,更重要的是,時代影業的“衛星公司”模式給了高管與人材足夠的空間——未來李小龍拍完三部戲,就能成立個人工作室,時代影業卻能通過投資與發行掌控核心資源。
這種“放手不放權”的模式,遠比邵氏的“家族式管控”更能留住人,當然原來時代影業也是這種模式。
何冠昌點點頭,壓低聲音:“邵氏那邊怕是坐不住了。方逸華昨天托人來打聽,問咱們跟李小龍簽了幾部戲不過李小龍說了,他現在只關心下一部戲怎么拍,并且不會考慮和其他公司合作。”
鄒文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太了解邵逸夫的手段了,當年李翰祥在時代兢兢業業十多年,邵氏卻以“高薪獨立公司”為誘餌撬墻角,被時代用法律手段逼到臺灣后,邵氏雖沒撈到好處,卻自以為“斷了時代一臂”。如今李小龍成了香餑餑,邵逸夫怕是又要故技重施。
同一時間,邵氏電影的辦公室里,氣氛卻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邵逸夫坐在紅木辦公桌后,眉頭緊鎖,煙灰落在昂貴的西裝上,留下一片焦痕。
“逸夫,一部電影說明不了什么,咱們也拍功夫片就是了。”方逸華端著一杯熱茶,小心翼翼地勸道。
她知道邵逸夫在焦慮什么——時代影業本就強于邵氏,如今有了李小龍這個“票房保證”,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拍功夫片?拍誰?”邵逸夫猛地將雪茄按在煙灰缸里,語氣煩躁,“李小龍的功夫路數,別人學不來,觀眾也不認!”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看著遠處正在拍攝的劇組,眼神陰鷙,“時代影業的院線比我們多,發行比我們廣,現在又有了李小龍,再不想辦法,我們遲早要被壓垮!”
方逸華湊近一步,壓低聲音,說出早已想好的計策:“要不,咱們先挖角?我打聽了,李小龍跟時代只簽了三部戲。后面我們給他雙倍片酬,允許他做導演,充分讓其發揮。”
邵逸夫眼前一亮,隨即又搖了搖頭:“李小龍現在正是風口上,時代肯定會死死按住他,挖角怕是沒那么容易。”
“那不如…學李翰祥當年的辦法?”方逸華眼中閃過一絲狠厲。
這話戳中了邵逸夫的心思。當年他雖沒挖到李翰祥,卻讓時代影業損失了一位金牌導演,也算“扳回一局”。
如今對付李小龍,這招或許同樣管用。
“到時候再說吧,當務之急,是研究我們拍攝的內容,就算不如李小龍,但也要培養起自己的功夫明星。”
“嗯”
保利大廈,長實集團。
陳光良在辦公室里,基本上也沒有管理層向他匯報工作了,集團事務現在都是統一由他兒子陳文杰負責,畢竟總經理也就相當于‘首席執行官’。
按照道理來說,長實集團的總經理陳文杰,已經是公司的‘實際經營者’;陳光良這個董事局主席,就算想反對他的安排,也只有召開董事會才行。
所以在外人看來,今年(1969)元旦節開始,陳文杰便已經是‘接班成功’。
哪怕是對于集團的管理層來說,他們匯報工作也是必須向總經理匯報,畢竟越級匯報可是職場大忌。
而站在陳光良的角度來說,如果他事事干預,那這個‘培養接班人’也算是失敗了。
所以現在他雖然會來董事長辦公室,但基本上不會直接干預公司事務。但陳文杰的優點就是成熟穩健,他懂得和父親進行溝通。
陳光良拿著《東方日報》閱讀,當看到《唐山大兄》的票房破300萬港幣后,心情也不錯。實際上,從六十年代開始,他已經不是很在意時代影業和邵氏電影的斗爭,畢竟誰贏,那都是香港電影的勝利,也是本該就出現的情況。
這一次他干預鄒文懷上位,以及邀請李小龍回港,實際上是希望時代影業能在七十年代再穩住。屆時,就看他女兒陳樂怡(1952),能不能在八十年代成長起來。
對于這個嫡女,陳光良是希望他在1973年回港后,加入時代影業,一步步向上晉升;等到八十年代,陳氏家族收購麗的電視臺,便是希望陳樂怡為代表。
而陳光良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發展‘港流文化’,可能是八十年代后期開始;與此同時,成立傳媒集團,統轄電視臺、電影公司、報社。
陳樂怡掌管傳媒集團,將來再由她侄子上位之類。
想法是這樣的,但具體還是要家族后人的情況。但陳光良親自干預‘港流文化’的發展是必然的,這是香港未來經濟的支柱和名片之一。
“爸”
陳文杰走進來,恭敬的站在辦公桌前面。
“嗯,有什么事情匯報?”
陳文杰說道:“想和你討論一下”
陳光良放下報紙,說道:“沙發上談”
稍后,父子倆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著茶。
陳文杰匯報道:“現在,港島的高級住宅已經漲到150180港幣每平方尺,以1968年初為起點,20個月的漲幅高達1.5倍.中低檔住宅方面,也已經漲到80120港幣,20個月漲幅為一倍.低價唐樓同期漲到6080港幣,20個月漲幅為一倍.港府現在大肆新建廉租屋邨,故中低檔樓宇漲幅較慢一點.整體來看,今年春天是正式進入快速的上漲通道,特別是尖沙咀地王的拍賣,徹底點燃香港地產上漲。”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嗯,未來三年還會大漲!”
陳文杰當即說道:“長實集團目前的發展,呈現資金充裕,但項目不夠。本港方面,我們控制著發展地產的規模,不宜超過本港年供應的20;而商業地產的項目,就看明年港府會不會拍賣中環的‘帝王’。除此之外,新加坡的那個購物中心,是否要提上日程?這些是地產上的問題。”
陳光良當即說道:“美麗華酒店的對面,是叫什么大廈?”
陳文杰想了想,說道:“是叫樂富大廈,已經是五十年代中后期的產物,占地面積是34萬平方尺,地盤倒是大。父親的意思是,收購它?”
陳光良說道:“美麗華地盤占地8.8萬平方尺,算得上風水寶地。如今傳統碼頭式微,九龍倉和藍煙囪已經基本停擺,如此好的優質地段,恐怕以后都會發展成商業綜合體,九龍的酒店自然也會越來越多。”
陳文杰恍然大悟,說道:“父親的意思是,擇機收購樂富大廈,然后重建成一座現代化的酒店大廈。而美麗華酒店的現在的地盤,將來再擇機考慮修建購物中心。這樣一來,我們在這里可以擁有一個商業綜合體。而酒店和購物中心、寫字樓,可以用人行天橋來連通。”
“嗯,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想法,但我們現在可以考慮將樂富大廈收購過來。”
“好,我會安排的。”
陳光良接著說道:“當然,區區也就5000萬左右的樂富大廈,算不上大的投資渠道。更重要的是,明年港府一定會拿出中環的帝王拍賣。我估計,是巴士總站旁邊的地塊,到時候怕是價值不菲,競爭的人多,所以這個地盤我們勢在必得。我的想法是,將香格里拉酒店搬到這里來,前面可能以后也無遮擋物。如果面積有5萬平方尺,我們可以建成像帆船一樣的雄偉建筑物.”
他干脆畫了一幢類似后世的廈門雙子塔風格的建筑物。
陳文杰驚訝的說道:“這樣不僅建筑費奇高,恐怕難度也是很大!”
陳光良說道:“如果僅在頂加一個弧形,應該問題不大,總之這個地段是我們必須爭的。”
“好的.那香格里拉的現址,未來也能建兩幢寫字樓大廈了。”
“嗯,建兩幢比較劃算,畢竟那幅地盤也有3.6萬平方尺。”
在香港中環1.4萬平方尺左右的占地面積,就已經可以修建20層出頭的大廈;1.8萬平方尺則可以修建30層出頭的大廈。
當然,也有微型大廈,例如前世的娛樂行大廈,占地6000平方尺,也修建了20層,樓面達到10萬平方尺,每層僅5000多平方尺。
聊了一陣后,陳文杰很有收獲的離開。
而陳光良看著兒子離開,最近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
說白了,他不希望兒子太過于有主見,不然他也會‘重新出山’去阻止他。如今這樣,他在暗,陳文杰在明,這樣就可以發展起來。
等再過幾年時間,陳光良打算就以‘父子信托’的形式,將長實股權納入其中;這樣,就算是萬無一失了。
而長實集團的發展,依舊集中在香港發展,新加坡烏節路的購物中心、日本的香格里拉酒店及其他地產投資,都準備放在1974年石油危機,去逆勢投資。
與此同時,環球集團也即將面臨‘半退半接班’的情況。陳光良打算在19731974年,扶持陳文銘擔任總經理一職。
不是退居二線,而是退居幕后,對于陳光良來說,這些企業依舊在他的掌握之中,是非常關鍵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拿出一個詞匯來形容,那就是‘太子監政’,但又不能真正的做皇帝。畢竟陳光良還有未來五十多年的記憶,大趨勢把握對一個企業至關重要。: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