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制片大戰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359章制片大戰 第359章制片大戰←→:
11月初。
陳光良參加了港府為他舉辦的一個宴會,即他被任命為香港的‘太平紳士’,參與宴會的不僅有葛量洪等港府官員,也有匯豐、怡和、太古等這樣的英資代表,還有香港的‘高等華人’何東、周壽臣等人,規格相當的高。
畢竟陳光良在國民政府擔任公職的時候,已經是招商局總經理、高級經濟顧問,如他到香港定居,自然是備受關注,且是港府重點監察的對象。
在得知陳光良沒有在香港進行政z活動后,港府才算真正的安心下來,并開始給與榮譽。
另外一方面,陳光良在商界的影響力,以及最近兩年在香港的慈善活動,都是備受關注好評。給個‘太平紳士’只是預預熱,再過一兩年,英國王室也該授銜給他了。
畢竟一旦大量的‘江浙滬商人’涌入香港,那么陳光良依舊是他們的‘代表’,影響力將是方方面面。
宴會上,葛量洪港督客氣的笑道:“陳先生,恭喜。當然這個榮譽有些遲了,主要是港府一直以來,都不確定你是否定居香港!”
陳光良幽默的說道:“我是用事實證明,這個榮譽是我值得擁有的。”
“當然”葛量洪說道:“你最近兩年,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難民救濟、住宅改善等方面,貢獻很大,你值得擁有這樣的榮譽。”
葛量洪夫婦、陳光良夫婦,四人舉著酒杯,交談了一番。
期間,嚴人美遞給葛量洪太太慕蓮一張名片,說道:“慕蓮夫人,我們最近準備成立一家慈善機構——樂施會,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可以指導一下。”
這是太太外交。
據陳光良的了解,雖然葛量洪是香港幾位最受好評的港督之一,可能僅屈居麥理浩之下;但其在朝戰期間,香港走私泛濫,這里面會不會有葛量洪的利益,其夫婦愛不愛錢?
不得而知,但如果葛量洪夫人想發財,陳光良自然有辦法讓其合理的發財。
慕蓮高興的接過名片,說道:“早就知道,陳先生夫婦是一位慈善大使,我很有興趣了解一些。”
四人在聊時,也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英資認為陳光良的實力不可小窺,以后競爭是必然的,畢竟三十年代的滬市,大家就已經較量過;雖然香港是英國人在統治,但自從戰后,華人的地位大大的提升,且陳光良的身份不一般,大家以后肯定有直接競爭的地方。
據說,陳光良成為匯豐銀行的董事,都是使用了手段,連匯豐銀行都不得不妥協。
‘高等華人們’的感覺是——猛龍過江,而且這條猛龍已經成為‘地頭蛇’,將來陳氏家族恐怕會成為香港最耀眼的家族。
以陳光良家族目前的產業,就足以讓香港的華人們驚嘆——銀行、航運、地產、工業、傳媒,每一個產業都是香港的巨無霸,儼然不像才扎根香港兩年的家族(實際上陳氏家族在1934年開始踏入香港)。
這些人殊不知,很快陳光良在香港的影響力,將更加勢不可擋。
而關于‘樂施會’,是陳光良的慈善想法:
陳光良決定在香港建立一個‘慈善機構’,他雖然在內地擁有‘寧安基金會’,但他不想繼續使用這個招牌,避免被人認為他是總司令的嫡系。
所以他到香港以后,都是采取以個人或家族的名義,將善款捐給東華三院、保良局,亦或者直接做出慈善。
如今,他想建立一個完善的慈善基金會,所以便打起‘樂施會’的招牌;這個慈善機構等到六七十年代,再次交給社會公眾人士。
至于‘陳光良基金會’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大概在1978年左右,陳光良決定才真正成立一家屬于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主要是幫助內地的同胞。
樂施會成立初期,陳光良讓嚴人美牽頭,盛七小姐等人夫人加入,再讓‘陳氏顧問’郭德明兼任外部參謀。
首期資金是100萬港幣,主要用于香港難民的生存問題。
第二天,陳光良在莊鑄九、陸涵章的陪同下,來到北角‘鳳凰制片廠’。
目前,時代影業在內地已經沒有制片業務,制片都集中在香港。甚至,連南鯨西路的時代電影院都賣出去。
而香港的制片業務,主要集中在北角的‘鳳凰制片廠’,其次九龍也有家‘制片基地’;與此同時,時代影業剛剛斥資40萬港幣,在清水灣購入100萬平方尺的山地,打算后期進行移山填海,打造‘時代影城’。
戲院業務方面,在香港、東南亞已經擁有120多出電影院,而且全部是自有物業,整體的座位遠比邵氏家族的規模龐大,差不多是兩倍以上;畢竟,邵氏家族的戲院,很多都是露天戲院和鄉下戲院。
走進北角的‘鳳凰制片廠’,這里異常的繁忙,一眼就能看出來,制作人員和演繹人員行色匆匆。
陸涵章主動介紹道:“我們時代影業現在是香港右.派電影的霸主,每年制片可以達到近百部,所以大家的工作都很慢,但是也比較開心。”
后面一句話,陳光良不敢茍同。
由于時代影業的‘院線壟斷性’,在香港、東南亞擁有大量的電影院,而時代影業又擁有強大的制片能力,所以時代影業的院線不放外面制作的電影。
這樣一來,那些想獨立制作電影的人,也是沒有辦法,只能投靠時代影業。
開心什么?
時代影業的壟斷性,必然要壓榨制作人員和演藝人員,大家只有‘打工合約等級’的念想。
陳光良疑問道:“一年制作百部,是不是有些多了?”
陸涵章笑道:“不多!老板有所不知道,東南亞那邊對電影的要求不高,只管一個更新快。”
快餐文化?
想來是如此。
戰后,人們的生活枯燥,需要更多的電影來調節。若像以前的模式,一部電影上映兩三個月,一輪放了,二輪放,三四輪再放,顯然是行不通的。
陳光良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種模式當前是行得通的,但時間一長,大家也會追求更好的制片內容。”
陸涵章立即聽進去了,說道:“我們也不是全部追求那種電影,每年也會力求拍攝出十部精品以上的電影。”
陳光良點點頭,他應該是有些多慮了,畢竟時代影業不是‘家長制’,旗下一直有‘藝人培訓班’、‘導演編輯培訓班’,公司規章制度比較完善。
而前世邵氏犯錯,是因為邵邨人喜歡貪污東南亞邵氏的制片費用,才氣得邵逸夫從新加坡跑到香港,親自監督制片。
“對了,你們兩人也要注意培養新人,哪天組織你們看中的管理層和制片人才,和我見見面。”
“好”
整個時代影業,莊鑄九擔任總經理,他不僅管院線、發行業務,也管制片業務;但實際上,陸涵章又主管制片業務。
在兩人的下面,還有很多管理層,陳光良倒是也知道和了解,包括兩個制片廠的廠長、地區發行負責人等等。
假設陸涵章領導的制片業務,在市場反響不好,莊鑄九是會提出來的。
而莊鑄九這些年,在電影行業深造,已經深有道行。
“陳先生”
一個驚喜的女聲,叫住了陳光良。
看到來人,陳光良也是心中感嘆萬千,嘴上笑著說道:“原來是阮玲玉小姐,上次你結婚,我沒有抽出時間,多多包含!”
阮玲玉被陳光良罵醒后,一直在時代影業拍戲,倒也沒有重走前世的路,并在時代影業挑選了一位制作管理層結婚,也算是有個美滿的結局。
救人一命,心情總是好的。
阮玲玉走到陳光良面前,感激的說道:“你派了蔣小姐前來,我已經是非常高興。”
陳光良滿意的道:“好好,兩口子好好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不要再回內地了。”
阮玲玉微微施禮,說道:“多謝陳先生指點。不過現在陳先生你在香港,大家也是自然跟著你生活。”
“哈哈,聽說你是我們時代影業的中堅演員了,大家互相幫襯吧。”
阮玲玉今年也就37歲,能演的角色很多,而且她的合約都是最優等的演員合約。而和阮玲玉同時代的知名影星胡蝶,也在戰后加入時代影業。
時代影業在培養新人的同時,也對這些‘上海灘’的電影皇后,非常器重。
聊了幾句,阮玲玉終于放下心中的情節,禮貌的離開。這個男人很早就出現在自己的視線,但她沒有那種福分,但偏偏這個男人對她有救命之恩。
最后,陳光良和莊鑄九走在一起。
“時代影業在戰后,購入那么多的物業,目前資金上有沒有困難?”
莊鑄九搖搖頭,說道:“困難談不上,平安銀行對我們很支持,而我們的盈利逐年增加,預計再過一兩年,就可以正常的分紅了。”
他明白,時代影業姓‘陳’,不姓‘莊’,所以每次見面也會匯報。
陳光良滿意的說道:“這是個好事!物業,也是時代影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有自己的院線,賺了就全是我們的。”
“對。但若不是前期有你的大力支持,換做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發展如此迅速。且時代影業成功在抗戰時,避免了損失,也是我們戰后迅速崛起的關鍵。”
“我是大股東,自然該全力支持。”
平常他不怎么管時代影業,但陳光良在這家公司的影響力,還是遠超過莊鑄九的。
而時代影業的股權,目前陳光良家族也持有超過65,盛七持股20,剩下的已經是在一些有影響力的商人手中,散戶基本上已經沒有了。
陳光良還是很相信莊鑄九,他有能力管理和掌握大局。
而對于傳媒業,陳光良暫時沒有想法——讓四個大房的兒子之一來接班。
地產綜合、航運貿易、工業、金融,這四個產業才是四個大房兒子,未來需要學習的地方。
香港,南洋制片廠。
南洋制片廠是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老大、老二、老三)三兄弟,在香港的制片企業,僅次于時代影業的制片企業。
而邵仁枚和邵逸夫(老六)兩人,還在新加坡經營著‘邵氏兄弟’,掌握著東南亞的一些電影院和游藝場。
南洋制片廠和邵氏兄弟,一個在香港制片,一個在東南亞放片,可謂‘兄弟齊心’。
但奈何‘時代影業’這個巨無霸,不僅制度優先,而且資本領先,且總是能完美的避開損失,和拍攝出非常好的電影。
這些年來,時代影業狠狠的打壓了‘邵氏集團’。
時代影業的靈魂人物是陳光良,而經營大師則是莊鑄九,且下面人才無數,讓邵氏身感受為大敵。
有人說,是‘寧波人’統治了華人電影事業,這句話倒是不假,因為陳光良和邵氏兄弟都是寧波人。
但兩家打起仗來,可不顧及‘同鄉情誼’,這部邵氏又被打壓了。
邵醉翁從滬市趕到香港,和兩個兄弟邵邨人、邵仁枚一起開會。(邵醉翁長期居住在滬市,后世也沒有離開,直到1979年死亡。)
老大邵醉翁,率先說道:“時代影業發展越來越快,對我們邵氏電影影響很大,你們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邵仁枚當即說道:“時代影業在戰后,至少在東南亞擴大了一倍的院線。而他們的電影,每個月都有近十部登錄熒幕。沒想到,我們熬走了明星、聯華,卻迎來了時代影業這個巨無霸。”
一種無力感,籠罩在三兄弟面前。
有人說,時代影業是‘江浙財閥’的合作,即寧波的陳光良,常州的盛家和莊家,這背景就已經夠嚇人了。
關鍵,時代影業發展,可以說從128事件后,就突飛猛進。但真正成為電影霸主,還是到了1937年后。
邵邨人說道:“我觀時代影業的電影制作,講究絕大部分——速戰速決,成本低、時間短,但在東南亞似乎很受歡迎。”
邵仁枚眼前一亮,說道:“不錯。所以香港這邊,確實要加大制作數量。”
邵醉翁當即說道:“既然如此,你們兩兄弟就好好溝通,不要真的被時代影業打垮了。畢竟,時代影業對我們來說,只是后輩。”
“好的,大哥”
此時的邵邨人,還不能在香港獨掌大權,所以不能私扣制作費。但如今,他們不得不卷入‘制片大戰’,品質自然會降低下去。
殊不知,他們已經靠近‘陷阱’。時代影業會在50年代初中期,第一時間剎車,去追求更好的電影品質;但邵氏卻不可能那么快反應過來,他們勢必會丟掉更多的市場。: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