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42章 金融投機客

第342章金融投機客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342章金融投機客  第342章金融投機客←→:

  “老板,就是這幅地皮,原業主開價7港幣每平方尺,總計面積15.2萬平方尺,我覺得如果我們開發五層的公寓,將有大量的收租面積。”

  在北角臨海的地方,嚴寬為陳光良介紹起來。

  陳光良一邊聽,一邊思考。

  這幅在炮臺山附近、北角電廠附近的英皇道地皮,距離市區又比其它北角地皮近,無疑是比較適合開發公寓,后續租給來香港避難的內地有錢人。

  最近,長江地產在西環、灣仔、銅鑼灣、北角、油尖旺地區,大量的購買破舊物業、地皮,都是準備建唐樓和公寓。

  “嗯,建公寓確實適合,就叫做海國公寓。”

  嚴寬等人也是有點懷疑——老板突然斥資上千萬港幣投資地產,建那么多公寓和住宅,萬一沒人租賃怎么辦?

  現在香港確實很多人沒地方住,但那些都是窮人,他們有房子也不可能免費給住的。

  只不過出于老板對每一次形勢的預判準確,他們倒是沒有提出過反對意見,更何況反對也無效。

  “嗯,西環、上環那邊的住宅風格是粵式騎樓,所以我們買到地皮和舊樓,依舊建同樣風格的建筑;灣仔、銅鑼灣、北角,則適合建公寓;油尖旺等九龍地區,則更多的是唐樓。”

  陳光良自然也知道這些,他對香港地產也比較精通,這個年代建筑審核不算嚴格,但規定不能超過五層。

  “建筑方面,你們要拿出新的設計,適應人們逐漸對生活追求的品質需求,抓質量、抓效率。”

  “好的,我們不僅從滬市招攬建筑人材,也從本地招攬了人才加盟,現在公司已經四十多人,重回我們當初滬市地產領導者的氣勢。”

  陳光良拍拍嚴寬的肩膀,這是對往昔的地產輝煌的一種回憶。

  這一次,他至少要購買能建700幢建筑的地皮,相當于至少需要100萬平方尺以上,僅地皮費就需要投資1000萬港幣以上,即250萬美金以上。

  還有建筑費,僅前面的300多幢唐樓,就需要重建和維修資金200萬;而剩下的700幢樓(公寓折合多少幢樓)的建筑費,怕是至少1400萬港幣,即350萬美金。

  當然,這些費用是陸續投入的,一部分是采取‘以租養建’的模式,而且建筑部分是持續到1950年的計劃。

  不過一旦完成這個目標,陳光良就是香港的‘收租大王’,當然現在也是。屆時僅長江地產就可以提供5000層樓,差不多三四萬人的入住。

  “明年爭取建一批住宅物業起來”

  “沒問題,明年至少能建好800套住宅。”

  “嗯”

  其實,長江地產雖然抓質量,但卻對建筑材料講究30年保質期即可。

  這一點是所有人有些沒想明白,只有陳光良知道,再過十年,就放開建筑高度,那這些房子還不是要陸續拆卸,然后建成一幢幢高層。

  以陳光良現在打下的基礎,將來基本可以采取‘五分出租五分售’、‘捂地皮’等,因為底蘊太雄厚了。

  月底,第一批‘圓珠筆’2000只,在香港和滬市的百貨商場,開始銷售。

  在此之前,環球貿易實際上已經取得美國圓珠筆的遠東經銷權,也就意味著像永安、先施這樣的百貨公司,以及其它商店,都不可能再進到同樣品牌的圓珠筆。

  永安百貨在日占時期,甚至也在營業,正應為如此,還有郭家的人被抓到監獄,最后遠遁海外。

  至于香港在審判‘日偽’方面,就非常的寬松,凡是受日本逼迫、而沒有殘害百姓的華人,都基本不予追究。因為港府的意思是,日本占領期間,很多華人是因為需要‘維持華人生活和秩序’而被迫做日本的‘官員’。

  就比如在日軍占領香港后,便采用“以華制華”的策略,招撫當時仍留在香港的華人領袖,達至穩定人心。身為華人領袖的周壽臣別無他選的情況下,與羅旭和、羅文錦、鄧肇堅等人在日軍指示下成立“香港善后處理委員會”,處理糧食、治安等問題。如今,香港政府也沒有追究責任,并繼續信任周壽臣做官。

  德輔道西,永安商場。

  一名‘原子筆’推銷員,正在向大家展示。

  “這是第一支能在水下書寫的筆,該圓珠筆使用了一顆小的圓珠,將濃度很大的明膠型墨水釋放到紙上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寫。”

  “美國今年才生產出來的高科技,取名來自轟炸日本的原子彈,所以叫做原子筆。”

  顯然,這里面有杜撰的成分,美國人可沒有取名‘原子筆’,更沒有那原子彈取名的意思。

  但這樣一說,華人精英們瞬間來了興趣。

  “多少一只?”

  “320港幣,價格雖然有些貴,但它絕對值這個價格,因為它也是身份的象征。”

  “我買一只”

  都不用太費力的推銷,這個年代的美國貨,基本都是暢銷品。

  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原子筆’在香港和滬市成為暢銷品,環球貿易一看形勢,馬上訂購第二批。

  是和杰克合作的,但杰克只是負責美國的采購,以及美國港口的發貨,他賺4美元一支,而進貨價是8.5美元(美國零售價是10美元)。

  拋開運輸費、零售商的利潤,環球貿易一只‘原子筆’至少還有40美元的利潤。

  暴利!

  環球貿易的‘一炮而紅’,也引起香港貿易界的矚目。

  不過這種小商品,怡和、太古之類的洋行,倒不至于過多關注;反倒是華資的利豐行、大昌貿易,倍加關注。

  利豐行,創辦于1906年,是當時華夏第一家對外貿易的華資商行,創辦人是馮柏燎和李道明,其中馮氏占股51。早期,利豐行的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因為馮結識一名美國人,然后一直在利豐購買華夏商品——鞭炮、煙花、竹器、藤器等。

  抗戰前夕,馮氏有感于局勢的變化,遂派三子從廣州前往香港,在皇后大道9號建立利豐分行,隨后為利豐行在香港購入第一個物業——干諾道1820號。

  如今利豐的股權全部落入馮氏手里,而馮氏也進入第二代,由馮慕英、馮漢柱兄弟同時擔任董事長。

  干諾道1820號,利豐行。

  馮漢柱有些震驚的說道:“大哥,你知道這個原子筆的利潤嘛?”

  馮慕英說道:“應該利潤很高,畢竟賣320港幣一支。所以老三,它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老三負責海外,他負責內地,香港自然是兩人同時負責,共同精英利豐行。

  馮漢柱說道:“美國零售價只需要10美元,也就是40港幣環球貿易至少能賺120港幣一支。”

  馮慕英震驚了,這TMD太賺錢了。

  他忍不住感嘆的說道:“若是我們有這個原子筆的貿易,僅此一項,就足以讓我們利豐行發展上一個臺階。”

  馮漢柱失望的說道:“我已經向美國方面咨詢過,已經有一名美國人拿下遠東的‘雷諾牌圓珠筆’的代理權,看來應該是環球貿易的合伙人。而這種產品,目前只有雷諾公司可以生產。”

  馮慕英大失所望,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他說道:“太可惜了”

  相比較環球航運的財大氣粗(有銀行支持),利豐行若是得到這個產品的代理,那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可惜,他們晚了一步。

  這一天,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梁銶琚、何添等人聚在恒生銀號的會議室。

  他們在戰后,也是第一時間從奧門回到香港,重整銀號業務。

  梁銶琚率先說道:“這次邀請大家來,是想針對最近原子筆在香港大賣,環球貿易一炮而紅的事情,來討論討論,我們要不要再組建一家貿易行。”

  他出身銀號世家,加入恒生銀號后,他坐鎮廣州灣,利用自己多年經營銀號的經驗,調度錢銀支持‘合成行(也是恒生元老成立的貿易行)’發展,將南方的海味、食米、白糖、木材、藥材及工業產品運往北方和大西南,又將北方的大豆、藥材等土特產運往南方,并出口南洋和北美。

  銀號、貿易行,本來就是絕配的產業。

  何善衡當即說道:“不用看原子筆暢銷,我也有此意。歐美國家急于對華貿易,香港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且香港物資短缺,我建議我們開始倚重香港,再組建一家貿易行。”

  梁植偉業說道:“確實,憑借我們多年來的經驗,香港日后必定會成為重要的國際貿易運輸樞紐,因為滬市的租界已經不再,各方面的優勢也不在了。”

  對于成立貿易行,大家一致同意,畢竟以前也是做過的。

  老大林炳炎說道:“既然如此,那善衡擔任董事長、植偉擔任副董事長、銶琚擔任董事總經理,大家都先同時兼著恒生銀號和貿易行。”

  他年齡比其他人大一些,精力已經不夠。

  談起來,林炳炎還是何善衡的‘引路人’。

  隨即大家還是難免談及環球貿易,畢竟這可是‘不可忽視’的貿易代表。

  梁植偉說道:“環球貿易有環球兩個字,人家確實有點實力,兼具航運、銀行、貿易行,其老板陳光良更是華商領袖,只是不知道為何如此重視香港?”

  何善衡思考一下說道:“香港畢竟粵籍人口多,我們做生意也有一些優勢,大家各做各的,最后勝出的人一定是我們。就好比我們粵籍商人在滬市,總是做不過滬籍商人一樣,這各方面因素都有,所以我們只需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成績來。”

  “好,善衡說的對,大家用心做便是。”老大林炳炎開口道:“另外,我們恒生銀號在香港金銀貿易場,要發揮更大的話語權。我有預感,內地法幣不穩,一定有不少人會將資產轉移至香港,那么黃金就非常重要起來。”

  何善衡無疑是他最信任的‘徒弟’,能力也是眾人最好的,所以恒生靈魂人物林炳炎,大力支持何善衡。

  何善衡也知道黃金的重要性,說道:“好”

  銀號和銀行的業務,相當于一個是傳統的野,一個是現代化的正,銀號可以直接介入炒黃金、炒外匯等,而銀行只能以其它形勢來規避。

  另外一邊,陳光良得知‘原子筆’在滬港暢銷,也是比較高興的。

  雖然這一筆生意它賺不了多少錢,至少對陳光良這種身家近兩億港幣的富豪來說;但是,這代表著環球貿易行的初期發展順利,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而且掌握了這筆業務,后續賺個100萬港幣也是可能的,相當于環球貿易的資產翻倍了。

  與此同時,環球貿易憑借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所有員工也紛紛做事更自信和認真,接下來便是一個個分行建立起來,一樣樣物資開始遠距離的流動。

  這天。

  蔣梅英的500萬美元的資金,終于全部到香港的平安銀行賬戶上,相當于陳光良從8月中旬開始,逐步將800萬美金的資金調到香港,足足3200萬港幣。

  這樣的資金實力,怡和、太古都不一定有,畢竟他們很多都是固定資產。

  這批資金,主要用途是投資香港的地產、航運,顯然不是一次性可以用得玩。

  而且還有部分是黃金、大洋、白銀資產,也不能動用。

  陳光良之所以留了一部分大洋,實際上基本都是‘袁大頭’,準備留作紀念和收藏的。

  他將葉熙明和李鴻生叫到辦公室,說道:“這次我借調的資金,長江地產和環球航運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支出多少,平安銀行成立一個平安證券,但不是炒股,而是進入黃金交易所,吸納黃金現貨;另外,內地后續也有黃金到港,也幫我將美元多換一些黃金。”

  假設航運投資250萬美金,其中100萬美金是他弟弟出,而且自由輪還可以分期付款,這無疑可以延緩資金的支出;而地產假設投資500萬美金,同樣是分批支出。

  而陳光良吸納黃金的時間,可以在19451947年這之前。

  葉熙明詢問道:“老板,具體兌換多少,時間打算多久?”

  陳光良說道:“反正不要人發現我們在大規模吸納,兩三年都可以,資金也是根據情況來看。總之,你們定期向我匯報即可。”

  葉熙明點點頭,說道:“我明白了.另外,老板你存入如此的美金或黃金,那我們平安銀行是否可以放大存貸率,500萬存款放出100,1000萬存款放出80,應該沒有風險!”

  老板既然是香港的工業很有前景,那他們就大量的放給工廠主,更何況老板旗下那么多企業需要貸款,更是直接不愁渠道。

  “嗯,這樣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我們吸納的存款也不算多,希望明年可以突破1000萬港幣吧!”

  “沒問題的”

  兩人離開后,陳光良陷入思考中。

  他吸納黃金的目的,是知道由于內戰的原因,香港的黃金將炒成天價,和世界的黃金成為儼然不同的獨立地帶。

  大概是在1947年左右,香港政府會管控黃金的進出口。但由于內地大批的富豪來港,特別是滬市的那一波‘投機者’,他們來香港就大炒黃金,將價格炒到很高的位置。

  最后的結果是:粵籍商人大勝,滬籍商人大敗。

  包括‘小哈同’(哈同的樣子),據說前世來港后炒黃金,后來直接破產;這樣的滬籍商人不少,都在炒黃金栽跟頭了,所以后來滬籍商人幾乎沒有投資銀行。

  粵籍商人是任何獲勝的呢?

  據陳光良的了解,是粵籍商人利用本地優勢,從南非、印度走私黃金,通過奧門中轉,走私到香港。因為海外的黃金十分便宜,而香港的十分貴,所以粵籍商人每次趁著黃金價格大漲是,趁機用黃金現貨結算。這樣,粵籍商人不僅掌握著黃金,也掌握著市場,等到1950年戰爭停下,黃金價格轟然倒塌,那些滬籍商人破產不知道有多少。

  而陳光良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存下大量的黃金現貨,等以后有人將黃金價格炒高,他就套現。

  按照現在的黃金價格:1盎司(28.35克)35美元140港幣。

  而香港一兩是37.5克(滬市標準是31.5克),相當于香港一兩黃金的價格在190港幣左右。

  而這一波香港的黃金,漲到600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就算現在的成本是200港幣,這里面也是龐大的利潤。

  而陳光良只要不急,在高點慢慢套現,又在1949年9月前完成套現黃金,他就自然才是真正的贏家。此舉既可以打亂粵籍炒金客的陰謀,又可以將滬籍炒金客的財富拿到自己手里。

  便宜自己人,總歸是好的。

  陳光良對那些滬市的投機客,向來是沒有好感的,所以毫無心理壓力。

  更何況這是投機市場,是沒有同鄉和朋友的。

  前世粵籍的黃金投機客,更多是通過走私聯盟,方便自己出貨;他們勝在熟悉當地的黃金,以及能從海外走私便宜的黃金。:mayiwsk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