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51章 紅得發紫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第151章紅得發紫影書  :yingsx第151章紅得發紫第151章紅得發紫←→:

  ‘維他奶’橫空出世,并且銷量一路走高,逐步在占領滬市的各大餐館、娛樂場所、住宅區。銷量從第一天的800瓶,猛增至第十天的3800瓶,氣勢如虹。

  “維他奶,中國人自己的牛奶”

  “維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簡單”

  兩句廣告詞深入人心,引起很大的市場反響。

  與此同時,維他奶還邀請一些‘名醫’、‘名人’來大作宣傳,將‘豆奶’比作價廉的‘牛奶’。

  一時間,陳光良再次紅得發紫!

  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東方日報》、長江地產、維他奶,紛紛創造商業奇跡,這讓很多人都了解到陳光良這個‘商業奇才’。

  維他奶的成功,也引起了屈臣氏的注意。

  屈臣氏在華夏有兩大業務:第一是制藥和零售;第二是汽水、蒸餾水、合作的可口可樂。

  其中屈臣氏背后的大股東是‘亨弗里斯家族’,而小亨弗里斯則是負責蒸餾水和汽水業務,也是陳光良的老熟人了。

  維他奶的廣告‘維他奶,不止是汽水那么簡單’,這是明擺著讓‘維他奶’的價值,高于汽水,這對屈臣氏也是個廣告打擊。

  小亨弗里斯深知陳光良這個人不簡單,當初主動給‘CocaCola’改中文名,以及獻策找阮玲玉拍攝海報,顯然是攀上屈臣氏的關系,考察屈臣氏的工廠、挖屈臣氏的華人職員,甚至還從屈臣氏獲得‘灌裝技術和設備’。

  當然就算小亨弗里斯知道‘維他奶’很有前景,他也會賣出‘灌裝技術和設備’,畢竟有錢不賺是王八蛋,更何況又不是只有他們才有這種技術。

  不過小亨弗里斯終究沒有采取什么行動,畢竟‘豆奶’和‘汽水’是兩個不同類型的產品。‘維他奶’更多的是將‘豆奶’視為‘廉價牛奶’,對屈臣氏的汽水業務未必有多大的沖擊。

  另外一邊。

  陳光良也被‘維他奶’勢如破竹的銷售,感到驚訝。

  看來維他奶是完全走對路了,要知道前世的維他奶第一天才銷售7瓶而已,而這一世維他奶第一天銷售足足800瓶,更重要的十天后增長至3800瓶了。

  前世的維他奶一開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豆奶’保質期只有一天,包裝定位不明確(非瓶裝),銷售渠道不行(零售店)、廣告不夠響亮。直到50年代初期,維他奶改高溫殺菌,并用玻璃瓶灌裝后,銷量才逐漸增加。

  當然,五十年代的香港,和這個時代的上海,市場還是不能相提并論。

  所以,陳光良相信,僅滬市的每日銷量就可以達到20000瓶左右,如果再加上周邊城市,就更不得了了。

  “后期,我們可以向滬市的各大學校贈送‘維他奶’,以此來進行宣傳和慈善,這個事情你們也拿出一個方案出來!”維他奶的會議上,陳光良開口說道。

  他現在就是一個掌舵者,平常不參與那些細節上的工作,但整個公司的方向卻把握的非常精準。

  陳世源說道:“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只要學生接受我們的維他奶,那么相應的家庭就會訂購。同時,我們也是在做慈善的同時,宣傳‘維他奶’的品牌。”

  其余管理層也紛紛贊同,其實這里面很多管理層都是屈臣氏的華人,被陳光良挖來。

  大家的管理水平是很高的,只不過他們現在更佩服自家的老板。

  陳光良接著說道:“好,這個事情就這樣決定了,你們管理層要調查一下滬市的學校中,有多少學校是適合捐贈,在拿出方案來。”

  “好的”

  那些太窮的學校,似乎沒有必要捐贈,畢竟喝一次又不能真的改變體質。至于太高檔的學校,也沒有必要捐贈,因為人家可能不缺營養。

  所以在選擇上,只需要盯住普通的學校即可,主要是看生源的家庭背景。

  會議順利進行,陳光良也可以稍微放松這一邊的管理,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長江地產’上。

  畢竟‘維他奶’可能明年也就10萬加的盈利,這點盈利在地產上,只能是灑灑水!

  長江車行的第二批‘三輪黃包車’正式投入使用,一共是五十輛車。

  這些車都是上的‘大照會’牌照,已經可以在滬市的馬路上正常運營,因為前期的輿論已經做了起來,引起了租界和華界政府的關注,并正式批準可以上路。

  “陳老板,最近我們已經接到各大車行的800輛訂單,等你們這批三輪黃包車營業,后續訂單將會更多!”諸聞武也到現場參加當天的運營儀式,并高興的談起最近同昌車行制造廠的喜訊。

  陳光良說道:“這是好事啊,算是開了個好頭!”

  諸聞武說道:“主要是你這一手輿論牌打的好,當然要是政府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以此制定一個逐步淘汰人力黃包車的法律法規,那就好了!”

  這確實是個好想法,而且前世在1937年也確實實現了!

  不過陳光良現在不熱衷這種事情,所以說道:“我們現在輿論已經做了,接下來如何,就是看社會的進步人士和政府,如何關心‘人力車夫’這個群體。所以,順其自然的發展吧!”

  諸聞武頓時有些失望,畢竟以陳光良現在的身份,特別是在輿論上的影響,若是再出力氣推動這件事,那么三輪黃包車就能最快的速度淘汰人力黃包車。

  聽說這位最近賣了上百幢洋樓,看來是賺了大錢,所以對這種事不再有足夠的上心。

  “也是,該做的輿論都已經做了,接下來順其自然了。”

  陳光良回過頭,說道:“諸老板可以自己再想想辦法,畢竟群策群力嘛!”

  諸聞武一愣,畢竟他一開始在三輪黃包車的推廣上,都是嚴重依賴陳光良,所以沒想過太多。

  隨即,他說道:“好,我再努把力!”

  同昌車行制造廠,將在7月份正式投入生產,屆時一個月就能生產400輛自行車、400輛三輪黃包車,產能可不小。

  陳光良又說道:“就是嘛,而且除了滬市的市場,周邊城市也是很大的,同昌車行制造廠肯定不缺訂單的。”

  不一會,50名車夫全部來到現場,他們都是經過培訓的車夫,騎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大家看到新車也是非常高興,他們早就聽說,騎上這個三輪黃包車,接客的幾率大增,每月收入也是高了不少。

  “出發”

  隨著拍攝完照片,陳光良一聲令下,一眾車夫魚貫而出車行。

  拍照是老傳統了,這些照片和資料,以后都要帶走的,一直保存下來。

  送走諸聞武后。

  陳光良召集何向東、周興高兩人,到辦公室問話。

  “現在各大車行對于三輪黃包車的態度,如何?”

  想當初,長江車行的黃包車是遭到一些車行的抵制,甚至出現兩次故意砸車事件。

  當時陳光良并沒有發起直接的反擊,而是大肆在報紙、車夫圈子里面散播各種輿論,至于十輛三輪黃包車全部損失又何妨!

  周興高馬上說道:“反正所有的車夫都不抵制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車行能購入三輪黃包車,基本上都被活不過四十歲給嚇倒了!這樣一來,我們的三輪黃包車在路上,基本上不會受到來自車夫們的壓力,相反他們還會給車行一些壓力。”

  何向東點點頭,補充道:“各大車行自身也受到各種壓力,包括政治人物、知名人士等的言論,紛紛要求大家采購三輪黃包車,以此解決這個‘人道主義’的問題。所以說,三輪黃包車將是后面的大勢所趨。”

  還行,效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充分說明那800輛三輪黃包車的訂單,是各大車行的一個‘試驗’,等這些車上路后,接下來一切都順理其章了。

  陳光良接著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再訂購第三批三輪黃包車,數量是200輛,晚點你們拿出方案來。特別是關于車夫的分紅減少,一定要說清楚。”

  何向東立即說道:“我已經在車行提前進行輿論宣傳,更何況我們將舊車一賣,一輛三輪黃包車也就多出80元的支出而已。”

  舊車可以賣給跑野雞車的,一輛五十大洋可以。

  再加上長江車行從工廠拿車只需要130大洋(其它車行得150大洋),所以支出成本僅80元。

  差不多是一輛車的4個月不到的租金收益!

  陳光良又說道:“既然如此,爭取今年全部換成三輪黃包車,早一點換,就早一點讓大家吃到真正的紅利,比如:省力、接客率高等。等后面大家都換了,這些優勢就少了。”

  “好的,我盡快拿出方案來!”

  陳光良又思考了一下,說道:“再安排一件事,調整租金的事情,可以考慮將整天的租金降低至9角。三個班還是,但具體的降租方式,你們拿出個方案來!”

  以前他們是在效率上高出其它車行,但租金并不便宜。

  如今陳光良已經賺夠很多錢,所以適當的拿出一些‘仁政’來,是很有必要的。

  何向東和周興高的表情各異,一人歡喜,一人肉痛。

  “好,晚點我和大家討論一下具體的方案。”

  安排好這些事情后,陳光良神伸懶腰,生意上的事情總算又解決一個。

  從5月下旬開始,長江地產在愚園路的新項目(五個地盤、122幢洋樓)陸續開始動工,陳光良都有親自到現場監督和指揮。

  “陳老板,愚園路東段的地皮都很貴,基本都要2萬一畝,若是地皮還靠著靖安寺路(南鯨西路),價格至少都要3萬每畝以上。”地鱉蟲王左義再次找到陳光良,告訴他一個驚人的消息。

  原本,陳光良想給《東方日報》找個好總部地皮,所以考慮在愚園路東段(和靖安寺路平行重合的部分)。

  “這么貴?”陳光良也有些意外。

  王左義說道:“可不是嘛,其實也有陳老板你的原因,現在愚園路這邊是一天一個價格,西段都要6000,中段更是上萬了。”

  好吧,原來地皮再次被炒作起來。

  其實哪怕是在前世,南潯富豪顧聯承(顧氏第三代)在南鯨西路及愚園路的中間(靖安寺西邊一點點),購入一幅六畝的土地,足足花費了六七十萬白銀,大概是在1930年的樣子。這幅地皮,后來建成大名鼎鼎的‘百樂門舞廳’。

  這充分說明,這兩年時間,土地價格會大幅攀升。

  陳光良原本預測的是,愚園路西段地皮不會超過9000,但現在看來,明年可能至少1.2萬元每畝。

  相當于三年時間,價格能漲近十倍。

  “那靠西邊一點不要緊,但最好是和靖安寺路重合的區域,兩三畝都行!”

  “好”

  既然決定給《東方日報》搞一個像樣的總部,那多花點錢也無所謂。

  明年《東方日報》的利潤,說不定也能有個8萬大洋左右,就把他全部拿來買地皮,也是無所謂。

  愚園路中段的地皮,都是規劃住宅,商業性質不大。

  王左義離開后,陳光良思索起來,他一直渴望在滬市留下一幢標志性商業建筑,說不定可以將‘東方報社大廈’建成一個地標性建筑物。

  總投資不需要太高,也就地皮費和建筑費加起來五十萬輛白銀就行。

  五十萬白銀當然打造不出真正的‘地標性建筑’,一百萬以上還差不多。但如果這個建筑物是中國三大報的總部寫字樓,肯定是有其歷史價值的。

  而一幢投資五十萬大洋的‘報業大廈’,自然不需要陳光良自己從其它產業掏錢,僅《東方日報》未來五年的盈利,應該就可以完成。

  而且,大廈不是一天建成的,前前后后兩三年時間也很正常。

  這樣一來,《東方報業》也不會承擔不起。

  其實就是一百萬大洋的優秀建筑,陳光良也是投資得起,畢竟這一波‘地產浪潮’再加‘貨幣金銀浪潮’,他的資產將呈現大規模的暴漲。

  只不過,陳光良不想將錢白花花的扔進水里而已,而《東方日報》他早晚會將股權出售的,所以不在乎!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