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132章 東方日報創刊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第132章《東方日報》創刊_wbshuku

第132章《東方日報》創刊第132章《東方日報》創刊  《東方日報》在正式創刊的前一周,已經開始刊登廣告。

  首先是在自家報紙《商報》上面刊登了廣告:《東方日報》21日創刊,敬請期待。讓你足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其次,《東方日報》還印制了不少海報,貼在一些地方廣而告之。

  一時間,倒是引起報業同行的矚目。

  《申報》的史量才看到后,忍不住笑道:“一個新報,也敢說‘讓人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那我們《申報》又算得上什么?”

  此時的《申報》,最高銷量已經能達到14萬份(日報),一年盈利也有一二十萬大洋(報紙盈利小)。

  可以說,《申報》如今是華夏的報業之王,而史量才更是報業的大亨,甚至連國民政府都不予理會。

  《申報》編輯部負責人陳景韓,回應道:“史先生,這個《東方日報》最近似乎在大肆招募記者,看來其老板有大干一場的想法。”

  “那我們就拭目以待,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報紙!”

  陳景韓點點頭,隨后抱怨道:“史先生,張總編現在對我們編輯部干預實在太多,這樣我們的工作很難做!甚至,張總編和汪英賓私下成立電訊社,目的昭然若揭啊!”

  按規矩,編輯部之行政由總主筆陳景韓管理,但張也有越權干涉之時,故而,陳首先表達不滿;其后,陳景韓再告狀張竹平私自成立電訊社,進一步捅刀。

  史量才聞言,頓時怒道:“真是如此?”

  他雖對張之獨斷專行,不慊于心,但顧念張歷年來為報館所耗心血獨多,不忍做出“狡兔死,走狗烹”之事。

  但如今,張竹平私自成立電訊社,那豈不是賣的是《申報》的資源?

  這讓他如何不怒!

  陳景韓點頭說道:“八九不離十。張與汪聯合《申報》《時事新報》的編輯,將兩報內容編選為電訊,發給全國各報社,這本是對公司有利的事情。但如今這個電訊社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又私下成立電訊社,這有損害《申報》的利益。”

  前面的電訊社,是《申報》史量才收錢;后面的電訊社,錢就進了張竹平和汪英賓手中。

  而《時事新報》是張竹平花六萬大洋買下的,交給汪英賓管理,是張竹平的事業。

  也就是說,如今的張竹平,全然已經不甘心在史量才之下,已經擁有自己的報紙、電訊社,不是一個單純的打工人了。

  史量才說道:“我明白了,我會處理的!”

  待陳景韓離開后,史量才思索一下,他從心底還是希望挽留張竹平的,所以哪怕是目前張竹平如此過分,他也只是決定——將汪英賓給停職,即不在《申報》擔任職位。

  如此做,史量才是希望張竹平覺醒。

  這個年代的報紙發行,除了本市外,周邊城市一般選擇‘郵遞’。甚至,以滬市為例,租界以外的一些地方都需要郵遞。

  而郵遞業務,都是掌握在政府手中。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申報》的史量才在多次得罪總司令后,總司令重重寫下六個大字的批示:“申報禁止郵遞”;《申報》一度只能在租界及周邊發行,最終史量才不得不答應總司令的部分條件——包括《申報》改變反政/府態度;立即解聘黃炎培、陶行知等重要報人。僅剩下最后一條沒有答應——由國黨宣傳部派員進駐報社指導。

  在這期間,《申報》和總司令的較量,雙方都各讓一步,《申報》禁止郵遞35天后重新可以郵遞。

  《東方日報》自然不會去做這種事,畢竟陳光良辦報的初衷就是——不參與政治,做中立的報業。

  甚至,陳光良報班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如有必要,他甚至可以讓出總經理職位,當然得他的目的達成后。

  “陳經理,這是明天的《東方日報》創刊號,已經印刷出第一份來!”張靜廬快馬加鞭的來到總經理辦公室。

  陳光良隨即接過報紙,略帶激動的心閱讀起來。

  說實話,哪怕是《申報》、《新聞報》一年盈利最多不過二十萬大洋,這點利潤陳光良是看不上的,畢竟還要冒一些風險。

  但他對辦報卻有著執念,或許因為他不是‘世家豪門’的出身,他僅僅是一個‘泥腿子’出身,這讓他渴望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另外一方面,如今全國有一千多種報紙(很多都是地方性報紙),就好比是后世的自媒體時代;陳光良也希望憑借自己的理念,從這些報紙中脫穎而出。

  還有一方面,陳光良將來總歸需要一點自己的‘喉舌’手段,主要是商業上的需求。

  所以多種原因導致,陳光良對辦報一直情有獨鐘。

  看著手中的《東方日報》,陳光良是非常滿意的。

  沒有《申報》的張數多,但就內容來說,已經是《申報》的七八成,畢竟《東方日報》的新聞講究的是‘文摘文’,內容短小精悍,涉及范圍廣。

  “抓緊印吧,以后我們主要的發行就是《東方日報》,不要搞錯主次!”

  “明白”

  《商報》現在只是帶著發行,主要是邀請一些商業人士撰寫一些文章,以及一些商業新聞。

  短時間內,東方報社辦兩份報紙,還是有些緊張的。

  所以,陳光良叮囑大家一定要以《東方日報》為主。

  “等等,記得在后天的報紙上,刊登一則新聞——《東方日報》創刊大賣,首次日銷3萬份。”

  張靜廬一時沒有反應過來,隨即才明白,老板是給自己臉上貼金。

  他們的3萬份,是送給報販、書店等的,甚至連老板的車行都得到2000份,說是給人力車夫推銷。

  所以這個3萬份的水份很大!

  當然,張靜廬明白這是一種營銷手段.

  “好,屆時市場一定會很震驚的。”

  “嗯,這本身就是新聞。”

  張靜廬隨即抓緊時間出去安排,動作都比以前輕盈了許多,這一次成功的希望很大。

  1月21日,星期一。

  凌晨,東方報社的發行部已經忙碌起來,雖然昨天下午已經郵遞了部分(滬市周邊城市),但滬市的發行都是凌晨需要分到各個報販手中的。

  由于《東方日報》前十天是免費給‘報販’的,為了避免每一處的報販都能拿到,所以是由東方報社進行分攤的,這樣才能保證鋪開整個滬市。

  “秦哥,能不能多給一百份?”

  一名報販拉著一名東方報社發行部的人說道。

  免費送他們的,他們只要賣出去就有0.025大洋的利潤。

  而賣出一份《申報》,他們也才得0.01大洋的利潤,足足兩倍多的利潤。

  “小馮,這個是上面定好的數字,為了保證鋪開整個滬市,我們給你們每個人都是100分,個別區域甚至只有50份。”

  “你們新老板有些小氣啊!”

  “小氣?你知道我們一天要送出多少張嗎?五萬張啊,除了滬市,還有姑蘇、杭州.不和你多講了,我得抓緊去派發。”

  看著秦哥遠去的背影,報販小馮才低聲說道:“我的乖乖,這是腦子發癡啊,五萬份送出去,一天不就得花個好多的錢?”

  隨后他露出笑容,大聲喊道:“賣報紙了,賣報紙了,新出的《東方日報》,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阮玲玉的丈夫原來是個二世祖,靠阮玲玉拍戲養活。”

  東方報社的記者汪春華已經跟蹤阮玲玉一段時間,甚至都已經拍攝到同居的照片,故這個新聞還配上了照片。

  “老板,什么阮玲玉有丈夫?”

  “新報《東方日報》有講”

  “那來一份”

  為了《東方日報》能一炮而紅,陳光良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阮玲玉的八卦只是一個,《蜀山劍俠》也是一個、馬經狗經又是一個;當然,其它主要是諸多‘文摘文’的新聞,非常的全面,涉及方面廣。

  甚至,陳光良還用筆名刊登了一片‘商業文章’,即關于滬市地產的新聞,文章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得出結論,今年滬市的地產、地皮將更加火熱。發表這篇文章的目的,還有就是陳光良也想繼續炒高地皮和地產,雖然他的影響力有限。

  另外一邊。

  今天長江車行上白班的人力車夫,都領到四五份《東方日報》,他們也將進行網格式的推銷。若是全部賣出,他們也能收入一毛,也算是意外之財。

  傍晚。

  陳光良、洪雁賓、黃春蓀、張靜廬等管理層,都在等待著市場部的反饋。

  送是送出去三萬份了,但小販手中的報紙到底有沒有賣完呢?

  所以,大家都很關心效果如何。

  “陳經理通過我們的調查反饋,從30個攤販那里得出的結論,我們的報紙已經全部售罄,沒有浪費一張。甚至,從下午開始,就有攤販向我們市場部和發行部的人打聽,能不能追加報紙。”

  三十個攤販,遍布在滬市的各個區域,東方報社通過市場部的實地調查,再通過公用電話打到總部匯報情況。

  陳光良等人露出了笑容,這個結果就意味著,他們《東方日報》的銷量是實打實的30000份,因為到報販那里的價格,他就是市場價。

  “張主編,明天報紙的銷量新聞,已經印上去了吧?”

  “對,我們印的是《東方日報》創刊首日告捷,銷量突破五萬份。”

  眾人都佩服的看著陳光良,明明就送出去三萬份,但人家偏偏堅持說銷量突破五萬份。

  大家仔細一想,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商業手段——人都是從眾心理,聽到《東方日報》那么好,豈有不買一份嘗嘗鮮的道理?

  接下來,黃春蓀說道:“從明天開始,我們可以接十天后的廣告了,相信廣告費能讓我們略有盈利!”

  “嗯,就按穩定三萬份的銷量招商。”

  “對,這樣避免有糾紛。”

  辦報紙,不敢說賺多少錢。

  哪怕是申報8張紙,日銷14萬份,一年也就賺十幾萬大洋。

  如今《東方日報》4張紙,日銷3萬份的話,估計還沒得賺。

  首先是四張紙的成本就已經0.4角,而如果批發給報販,價格只有0.16角(0.250.65);相當于,每印一張《東方日報》,東方報社就虧算0.24角,三萬份就得虧720大洋。

  而這720大洋,就得靠廣告費來賺,一則小廣告的一天廣告費在30大洋以上(這個年代報紙的廣告很多)。

  當然,《東方日報》的零售價0.25角,價格是故意調低的;等銷量穩定,便會漲價至0.3角以上。

  整體來說,搞不好上半年都一分錢賺不了!

  但只要銷量上去,有的是辦法賺錢。

  “好,《東方日報》首日大捷,晚一點我們一起吃個晚飯,我請客。”

  “哈哈”

  幾名股東紛紛喜笑顏開!

  目前來看,《東方日報》是成功了一大半!:wbshuku

飛翔鳥中文    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