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第126章辦報影書 :yingsx第126章辦報第126章辦報←→:
11月下旬。
這一日,陳光良來到《商報》的寫字樓,洪雁賓、黃春蓀在辦公室里會見了他。
此時的洪雁賓,不得不佩服陳光良的眼光。
《商報》經營已經三個多月,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銷量還在繼續下滑。
本身報紙一般是全靠廣告費盈利,甚至廣告費都需要作為成本;如果是僅靠報紙的本身銷量,基本上沒有一家報紙是盈利的。
一張報紙的成本就在1分錢,而像是《新聞報》和《申報》,幅面高達8到10張,再加上油墨、制版、人工等成本,每份報紙的成本要超過大洋1角多,而每份報紙的價格只有3分6厘;批給報販按六五折實收,不過兩分多,不但不夠成本,甚至出現發行越多越賠本的狀況。
出于收益的考慮,當《新聞報》和《申報》發行到了一定數量,利潤達到最大化時,就不再追求發行量了。
《商報》是四張紙,相應的成本應該達到五分錢,售價則是三分,但批給報販僅兩分而已,所以虧損也是正常。
至于廣告費,它其實又和報紙的銷量有關。
報紙的銷量越高,人家才愿意打廣告,提高廣告費。
像《商報》這樣的幾千份銷量,根本沒有多少廣告收益。
洪雁賓當機立斷,準備斬倉:“陳老板,你現在還有沒有興趣接手《商報》?”
陳光良說道:“興趣當然有,只是洪先生打算開價多少?”
痛宰他一筆,那可不行。
洪雁賓直接說道:“我們既然虧了,就不說喪氣話,也不會想著從陳老板這里宰一筆,畢竟以陳老板的精明,也不可能答應。所以,我們折價到1.5萬大洋,整個《商報》的轉給你,包括設備、人才等等。”
是個人物!懂得取舍!
陳光良心中有了評價,當即提出一個建議道:“洪先生,不如你們以1.5萬大洋入股,我以3.5萬大洋追加投資,這樣重組報社。新的股權中,我占股70,剩下是你們原來的股東。我擔任總經理,你們二位擔任協理。”
場面瞬間變化起來,洪雁賓和黃春蓀都露出感興趣的表情。
不過洪雁賓開口道:“陳老板有什么高招,不妨先透露一下,也好讓我們有底!”
陳光良笑道:“洪先生,你可不是這樣的人!”
意思是,你不是畏手畏腳的人。
看著陳光良的笑容,洪雁賓有種被看穿的表情,當即‘哈哈’大笑道:“是我著相了。不過陳老板說的對,這點膽量我是有的,畢竟你都敢拿出3.5萬大洋出來。春蓀,你意下如何?”
黃春蓀也說道:“陳老板在地產界,可是出奇制勝,相信一定有奇招經營報業,我也愿意賭一賭!”
何止在地產界出奇制勝,就是在車行領域,也是深得顧竹軒夸獎,此時洪雁賓在心中如是想到。一個小人物崛起到這個程度,身上的能力自然無需質疑了。
“好,就按陳老板的意思來辦!”
陳光良之所以看中洪雁賓、黃春蓀,自然是有結交杜月笙的意思;除此之外,也有看中黃春蓀這個辦報行家的意思。
雙方隨后商定好,陳光良先回去籌錢,資金到位就重組報社。
當然在這期間,《商報》依舊繼續保持發行,要直到新的報紙《東方日報》創刊的前一天。
陳光良要辦報,需要3.5萬大洋的資金,他當然是選擇貸款。
所以,他第一時間找到金城銀行的程子康。
“你要辦報?”
程子康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這個年輕人的生意跨度也太大了吧,辦報這種事居然也想摻和。
倒不是說陳光良的生意做的廣泛有什么不好,畢竟這個時代的富商,哪個不是廣撒網式的投資。而陳光良本人也確實在黃包車行、出租車、地產、炒地皮上做的很好,只是這報紙行業那是屬于文人的領域,亦或者是社會有名望的人去投資。
陳光良點點頭,說道:“洪雁賓的《商報》要辦到倒閉了,我打算接下來,準備辦一份新的報紙。”
程子康最終沒有多嘴,只是說道:“既然是如此,倒也不用借款,長江地產給我們做地產顧問,約定的是5萬大洋顧問費,我可以做主再支付你3萬,留下1萬就以后給了。”
兩人也算是朋友,甚至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兩人都在押注地產和地皮。
陳光良高興的說道:“那就多謝陳兄.對了,金城購物廣場的設計圖,下個月能不能搞定?”
最終,這個南鯨東路上的項目,取名‘金城購物廣場’。
程子康點點頭,說道:“下個月應該沒有問題,莊俊正在加班加點的繪制。照這個進度,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施工,1930年下半年封頂,1931年中開業,大概是這個進度。”
用時近三年時間,投資這個項目。
這個項目初始投資大概就需要100萬以上,因為前三年也是有租金的。三年租金就五十萬,再加上建筑資金四十五萬,還有地捐等雜費。
不過建設到一半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招租,而這個時代租賃都是有頂手費的,即一年的租金,相當于投資可以先回籠三十萬大洋。
之后每一年的租金大概是35萬大洋以上,拋開租金18萬及每年的地捐,這個項目一年可以賺1015萬,回報率還是非常不錯的。
“嗯,得按照這個進度,只能加快。畢竟要趕在最好的時機,爭取一炮打響!”
程子康好奇的問道:“你覺得三十年代后,華夏的經濟有波瀾?”
總是喜歡趕時間,莫非是擔心什么?
陳光良坦然說道:“那倒不是,只是凡事都要抓住最好的機會,今年各大資本紛紛入場投資地皮和地產,明年自然會更多的資本進入,那么三十年代初,肯定行情好。”
“這倒是”
程子康談及這個,也有些得意。從去年開始,金城銀行子在滬市投資兩百多萬的地皮和物業,這些都是他的業績。
最后,程子康很爽快的讓財務,將長江地產的顧問費3萬支付。
而陳光良進需要拿出5000大洋,就可以湊齊這次投資報業的資金。
杜公館。
“他這是利用你和黃春蓀兩人的本事,否則又怎么會是拉你們入伙!”杜月笙聞聽洪雁賓的話后,第一時間開口說道。
洪雁賓是他的得意門徒(門徒不一定非得是流氓,哪怕是一些記者和文化人,都是杜月笙的門徒),原本進入報社生意,也是有他的幫助和提攜。
在杜月笙看來,投資報社生意還是值得的,投資記者和文化人更是很有必要。
“杜先生,他想借助我們的力量,我又何嘗不想投資這個年輕人。你說是吧?”洪雁賓笑著說道。
杜月笙聞言,恍然大悟的說道:“你啊,比我還看得遠,這個年輕人確實有點本領。”
對于洪雁賓的本領,杜月笙還是非常佩服的,甚至給予很高的評價——「洪雁賓的法道比我還要大!」「勁道十足,高山大海都擋伊不住,」「橫沖直闖,阿像是部無軌電車?」。
話雖然這么說,但是,洪雁賓仍舊是他最著重,最歡喜的學生之——他有事務長才,能將一團亂麻理得清清楚楚,任何煩難的事情,到了他的手上,莫不迎刄而解。
洪雁賓說道:“不是我比杜先生看得遠,而是我和陳光良接觸的多。所以他說要合伙,我當即就答應下來。畢竟對我來說,沒有什么損失,真要虧本了,他虧的最多!”
杜月笙擺擺手,說道:“我等會讓賬房給你拿5000大洋,你這次辦報的損失算我頭上,再說我一向喜歡投資報業,這個新報紙你替我算是打入進去。”
“多謝杜先生”
洪雁賓沒有推辭。
兩人聊了一陣,杜月笙很好奇陳光良如何扭轉局面,所以讓洪雁賓要常向他報告一下,看看是否真有那么神奇的人。
當然,若是辦報失敗,說明陳光良只是一個運氣使然的人,并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而且還喜歡吹牛。
三天后。
在兩位律師的見證下,東方報社正式成立。
陳光良出資3.5萬大洋,占股70;洪雁賓和黃春蓀以《商報》入伙,占股30。
隨后。
在會議室里,陳光良召集所有的管理層,包括洪雁賓、黃春蓀在內,進行大刀闊虎的改革。
他首先開口說道:“張主編,在新的報紙《東方日報》沒有創刊前,《商報》繼續發現,報社不得人心浮躁,我們是煥然一新,不是倒閉。”
主編張靜廬連忙說道:“沒問題,總經理!”
連洪雁賓、黃春蓀這樣的人物,如今都甘心為副手,他自然不會跳出來反對什么。
陳光良點點頭,隨即說道:“《東方日報》依舊會聘請大家,但以我們現在的人手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招募新的人才加盟,大家安心就行。”
眾人吃了定心丸,新東家沒有過河拆橋的打算。
接下來,陳光良開始說道:
“《東方日報》依舊是出四張紙,但我們要逐步采用文摘文的方式,來改善報紙的布局。就是文章短小,欄目眾多,通俗易懂,適合不同年齡讀者的口味。”
“正刊的特點要是:大量采寫社會新聞,以吸引讀者,時效快,報道面廣,特別是本地新聞。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要招募2050名的記者。”
“副刊的特點是:刊登上海新聞界、文藝界名家的文章;邀請懂賽馬、懂賽狗的人,來撰寫馬經、狗經;邀請武俠家,來連載。”
馬經、狗經、連載,都只是一開始‘拉人氣’的手段。
只要《東方日報》有足夠的銷量和人氣,那么社會名家自然原因撰稿給他們。
張靜廬提出疑問道:“這種報紙該如何定位?”
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畢竟現在市場普遍流行進步報紙,發表一些進步文章。
陳光良當即說道:“大眾報。我們不參加政治,作為報業人,應該本著公正的態度,但是人就不能保證不帶主觀思維去評價一件事,所以我們先確定《東方日報》的風格,那就是‘不做裁判’,只報道事情的自身,不要去下結論。”
一個個任務安排下,《東方日報》整體思路,大家總算明白了!
原來《商報》的內容也要,但要壓縮文章,采取‘文摘文’的方式,比如原來1000字的新聞,現在可能只有500字新聞。
這樣的結果就是,客戶看得通俗易懂,報紙內容又豐富多彩。
新空出來的版面,則是由‘時事新聞’補上,招募大量的新記者,多搜集本地新聞;當然全國的新聞也有各種方式獲得,可以從《申報》和《新聞報》暗購(這玩意口述就能傳播)。
還特別增加了馬經、狗經、武俠、八卦新聞,以此來增加報紙的娛樂性。
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將在《東方日報》上出現。
最近一段時間,陳光良要將一半的精力,都放在《東方日報》上面。
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例如面試寫的、寫狗經的、寫馬經的。
除此之外,陳光良還會親自教學——編輯該如何撰寫新聞。首先是標題一定要有吸引力,后世俗稱‘標題黨’;其次是內容要簡潔、通俗,這樣看報的人不費勁;最后是多一些勁爆的新聞,哪怕是涉黒涉簧,當然敏感人物和事情不要碰。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