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取名可口可樂_從上海灘的人力車夫開始崛起_都市小說_螞蟻文學第115章取名可口可樂 第115章取名可口可樂←→:
陳光良確定要做‘豆奶’產品后,便開始到處搜集關于世界飲品資料,研究飲品經營和市場銷售策略,為振興他的大豆飲品事業做好準備。
而關于包裝的問題,陳光良覺得問題不大,雖然目前華夏沒有生產玻璃瓶的工業水平,但卻可以從海外進口玻璃瓶包裝產品,只需要封口設備和技術即可;至于玻璃瓶,肯定是回收后,重復利用的。
而陳光良也懂一些‘豆奶’的制作工藝,知道如果不采取殺菌工藝,那么保質期也就一天時間;如果采取高溫殺菌工藝(巴氏滅菌法/消毒法),那么保質期就會變長。
總之,陳光良有一些見識和經驗,所以接下來他便準備成立‘維他奶’公司,并進行深入的研究。
這一天。
陳光良來到屈臣氏洋行在滬市的辦公地,費了很大的功夫,才見到屈臣氏在華夏的高管亨弗里斯,專門負責蘇打水、汽水,以及CocaCola的高管。
CocaCola在1927年進入上海,實際上是和屈臣氏合作,由屈臣氏來負責灌裝業務,實際上CocaCola公司就提供濃縮液。
亨弗里斯一見陳光良,態度不甚熱情的說道:“聽說你能指出CocaCola在滬市遲遲打不開銷量的原因?”
原來,CocaCola進入滬市已經一年時間,但獨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產品銷量可想而知。
陳光良見亨弗里斯的態度,并不感到奇怪,畢竟這個時代的洋人態度基本如此,但如果你對他有用,那么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合作,例如那些‘買辦們’。
“是的,CocaCola不僅僅是在口感上,暫時讓我們華人不能適應;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沒有一個聽著悅耳的中文名,所以我特來推薦。”
原來,這時候CocaCola還沒叫‘可口可樂’,廣告上也就是英文名,甚至被華人翻譯成‘蝌蚪啃蠟’。
見陳光良見識不凡,亨弗里斯立即說道:“不如到我的辦公室里談,陳先生!”
好家伙,這態度轉變挺快的!
亨弗里斯一見陳光良指出兩點問題,哪怕這個華人的辦法不是很好,他也決定見識見識。
“請”
隨后,陳光良坐在了亨弗里斯的辦公室。
他來屈臣氏,可不是單純的來送寶的,而是想以此和屈臣氏取得一個聯系,為后續參觀生產車間,以及購入‘灌裝’技術做準備工作。
坐下來后,亨弗里斯詢問了陳光良在哪里高就之類的話題,聽聞陳光良是地產公司和車行的老板,他也熱情了許多,這說明這個華人有一定的見識。
“剛剛陳先生說出可口可樂在華夏的營銷問題,不知道陳先生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亨弗里斯誠懇的說道。
陳光良打趣道:“一個好聽的中文名,一個上海灘美女明星打的廣告,就足以讓你們打開市場。”
亨弗里斯點點頭,說道:“嗯,我覺得是這樣的,不過這個好聽的中文名,陳先生是不是有了答案?”
他有些不確定起來,因為陳光良的身份,似乎沒有必要看上這點小錢吧(取名費)?
陳光良示意亨弗里斯給自己一張紙和筆,隨后寫下‘樂可口可’(這個年代是從右往左讀),并念了出來。
“亨弗里斯先生,你可以拿著這個名字去詢問認識的華夏朋友,我相信它絕對是最適合的名字。‘可口’的中文意思是‘很好吃很好喝、美味’,而‘可樂’的中文意思是‘快樂、高興’,這個名字就是喝CocaCola,感覺很好喝,心情也很快樂。”
亨弗里斯聽完后,說道:“完美,這真是一個完美的名字,如果我們真的采用了這個名字,愿意向你付出一筆酬勞。”
陳光良笑道:“那是很不錯的一件事,其實我是可樂的愛好者,哈哈!”
他沒有道明真正意圖,只說自己是可樂愛好者。
“這是我的名片,你下次可以隨時來找我!”
“多謝”
亨弗里斯倒也沒有懷疑什么,反而覺得陳光良很紳士,也很有才華。
其實陳光良不知道的是,亨弗里斯可是屈臣氏控制家族的人,這個家族直到在后來的六十年代,才將屈臣氏賣給香港的和記洋行。
而目前,屈臣氏就是一家獨立的洋行。
《商報》重新復刊,洪雁賓也舉行了一個開業儀式,邀請了一些人前來見證,陳光良赫然在列。
而在現場,陳光良還看見了杜月笙,看來其很重視洪雁賓這個門徒;另外,前《商報》主人方椒伯也前來祝賀。
眾人就在報社里參觀一番,并聊著一些事情。
期間,洪雁賓似乎故意‘收拾’陳光良,笑著說道:“陳老板,如今我們的《商報》已經復刊,你覺得我們能維持多久?”
在開業時說這種話,洪雁賓也是個人物,一點不忌諱。
眾人都紛紛看向陳光良這個年輕人,心想洪雁賓跟著胡鬧,你該也不會亂放厥詞吧!
事實就是如此,陳光良直接開口說道:“洪先生是為情懷而接下《商報》,這已經是第一失策;現在《商報》比原來的《商報》內容減少,而沒有創新的舉措,這是第二失策。所以洪先生既然問了,那我也只能說不違背內心的答案——我覺得是半年時間。”
洪雁賓大方的點點頭,隨后向一種來賓介紹道:“這是我和陳老板的玩笑話,大家無需當真!”
這時候,杜月笙維護愛徒,說道:“年輕人既然敢這樣說,那一定是認為自己能做得更好,或者有更好的建議。不妨說出來,讓我們開開眼界?”
他語氣很平常,不似在發難,但這樣說,也是好看清陳光良是不是真有本事。
陳光良知道,自己得拿出一點本領來,不然真成了笑話。
他之所以和洪雁賓認識,第一是結交人脈,第二是方便以后接盤。
事到如今,他也大方的說道:“更好的建議不知道是不是,但我確實想過我來辦《商報》,肯定不用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相當于把一部分群體排除在外,我覺得用《東方日報》、《亞洲日報》、《現代日報》。內容呢,應該是以商業性新聞為主、時事新聞為輔,更要出奇制勝的引入‘武俠連載’、‘馬經’、‘狗經’這樣的娛樂性內容。”
眾人聽得很認真,雖然陳光良只是說了點大概,但大家很快都認為——這個年輕人是有水平的。
洪雁賓也忍不住點點頭,說道:“有些門道,只是時事新聞的素材,可不好獲得,成本很高。”
陳光良沒有回答,他調查過,時事新聞是可以買到的,而且是從《新聞報》、《申報》這樣的大報手里,從某些高層手里買下,畢竟這個年代時事新聞又不需要圖片證據什么的,就是口述一段都行,所以這種‘挖墻腳’是行得通的。
這個年代真正的‘招牌’,是名家的文評,這是很重要的報紙新聞來源。
杜月笙這時候笑道:“好啦,我們今天是來參加你洪雁賓的《商報》開業,其它之后再說!”
“是,杜先生”
此時的杜月笙,已經記下陳光良這個人,心里想著,如果這個年輕人真要辦報,他一定要參股。
本來,他就喜歡參股報紙。
另外一邊,陳光良又何嘗不是想得到杜月笙的‘賞識’——參股他的報紙,倒不是為了攀上杜月笙,而是讓這家報紙多一層身份,多一個頂雷的。
陳光良辦報的意圖是有兩個:第一,提高自己的身份;第二,以后在商業活動時,報紙可以成為一個助力。
參觀結束后,陳光良便告辭,他手中有今天的《商報》,看了又看,沒有什么奇特的之處。
主要是關于商業新聞的水平和數量,實在是都不行,他都看不上。
如今的陳光良,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所讀的書和報、所學習的文章精髓,比前世都還多。簡單來說,讓他寫商業新聞,絕對是能成為名家的,他不僅僅有素材和分析,文筆差不多也練起來了。
這里面的原因,除了他的記憶力和智商大大的提高外,也有這一世他才真正領悟到——知識是真的改變命運。
靠著穿越的記憶,固然可以有很大的助力,但要真想長久的發展,唯有讀書。
讀什么書呢?
他不讀進步文學,因為他已經進步到一百年后了。
他讀報紙、讀國外商業書刊、讀儒家書籍、讀專業性的書籍(建筑等)。
每天睡覺六個小時,其余時間要么忙著工作,要么就讀書看報,這一刻他有種感受——前世車螺絲的體會。
前世的‘車螺絲’工廠工作,很多打工人每天工作14小時,一月休息一天或兩天,他們的想法是為了拿超過底薪很高的薪水,一般都是8000以上。如果他們想躺平,兩三千的收入,當然不用那么辛苦。
而如今陳光良的想法是,要想生活得更好,要想打造一個‘百年豪門’,他必須要這樣付出。
兩者的想法是一樣的,當然陳光良是抱著‘快樂和享受’的心情,前世‘車螺絲’則是‘麻木’的心情,這里面是有不一樣的。: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