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天驕趁亂攻占潼關這天。
大唐朝廷接到哥舒翰全軍覆沒的消息,李隆基急忙派遣李福德率領三千監牧兵奪回潼關,他認為只要守住潼關就還有時間組織反擊。
李福德所部三千監牧兵都是臨時湊集起來,大多數人是由市井之徒所組成,毫無戰斗能力,就憑他們根本無法奪回潼關。
從潼關至長安每隔三十里設一烽火臺,如無重大變故,早晚各點燃一次,向長安報告潼關平安無事,這稱為“平安火”。
李福德率兵出發的那一刻起,李隆基無數次登上瞭望平安火的高臺,他希望地平線上還能燃起那一簇烽火。
自安祿山在范陽郡起兵造反以來,長安城中的百姓每天吃過晚飯,大家就紛紛跑上高山,向東遙望著驪山頂上那最后的一座烽火臺。
每當烽火臺的火光在黑夜中升起,長安百姓便會長舒一口氣,這就代表著又迎來一個平安之夜。
這天晚上長安百姓突然看不到驪山烽火臺上的平安火,一時之間全城上下鼎沸起來,這說明著潼關已經失守。
從潼關到長安只有三百里,叛軍騎兵只需兩天便可兵臨城下。
西京長安的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拖家帶口進行逃亡,畢竟兵兇戰禍是人們最害怕的事,就連李隆基都意識到這是要亡國滅種。
長安城,大明宮。
李隆基急忙把大臣們召集到紫宸殿,討論接下來該怎么辦。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沒有一人膽敢出來拿主意,宰相韋見素更是舉足失措。
李隆基痛心疾首問道:“諸位愛卿,難道你們就沒有一丁點辦法了嗎?”
楊國忠看著文武百官紛紛低下頭顱不敢開口,他只能硬著頭皮站出來說話:“潼關失守長安危矣,還請陛下巡幸蜀地,召集天下有志之士前來勤王。”
因為楊國忠遙領著劍南節度使,所以他自然希望李隆基前往劍南道。
劍南道即是巴蜀之地。
眾所周知,巴蜀自古以來就是物產豐饒的富庶之地,一旦關中淪陷還能跑到那里重整旗鼓。
最重要的是,楊國忠早就命令劍南節度留后崔圓做好充足準備,他隨時隨地都能帶著李隆基巡幸劍南道。
“那就依照楊卿所言吧!”
李隆基毫不猶豫批準楊國忠的逃亡計劃,他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為了避免讓人知道皇帝陛下即將要跑路,李隆基還裝模作樣登上勤政樓,他下詔宣布準備御駕親征。
高適帶著數百唐軍逃到長安以后,李隆基急忙把他召入皇宮。
“陛下,雖然叛軍聲勢浩大僥幸攻取潼關,但早已是疲憊之師。”
“反觀西京長安擁有上百萬人,錢糧布帛還算充足,武庫中還有不少刀槍劍戟,大可募集青壯固守待援,微臣愿意率領百官子弟和敢死之士堅守長安。”
“只要四方勤王之師陸續趕到長安,屆時便可內外夾擊大破叛軍。”
高適自告奮勇請求堅守長安。
李隆基不敢讓人知道自己即將跑路,他表面上答應下來,提拔高適為侍御史,實際上一刻也不想多待在長安。
河東道,云中郡。
郭子儀和李光弼率領六萬大軍連續多日猛攻大同軍城。
朔方軍和河東軍為了拔掉這座城池已經傷亡上萬人,這讓他們兩人感到痛心疾首,更是對于高秀巖恨之入骨,恨他跟隨安祿山起兵造反禍亂天下。
本來高秀巖也是王忠嗣的部將之一,他跟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親密戰友。
以前是并肩作戰的親密戰友,如今卻要兵戎相見自相殘殺。
雙方軍隊皆為藩鎮精兵,互相知根知底,誰也不比誰強。
高秀巖嬰城自守誓死抵抗,全體將士也都知道城破人亡,于是都跟發瘋一樣死戰不降,這給郭子儀和李光弼帶來極大震撼。
尤其是大同軍城相比靜邊軍城更加固若金湯,這座城池是在云中城的基礎上進行修筑,豈是那么容易就能攻破。
就在郭子儀和李光弼圍攻大同軍城的時候,太原官兵通過八百里加急送來緊急軍情。
一封來自北京太原府的羽檄打破這場僵局,這是王承業派遣太原飛騎送來的緊急文書。
郭子儀接過羽檄打開以后,他頓時感到晴天霹靂。
“不好!叛軍已經攻克潼關!”
在場眾人紛紛瞪大眼珠子,這潼關不是有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在駐守嗎?
李光弼拿過羽檄仔細觀看,他才發現哥舒翰這是率兵出關,這才導致全軍覆沒。
“郭將軍,你我不能在這浪費時間了,必須快點回去救駕啊!”
李光弼提議放棄圍攻大同軍城。
郭子儀思考片刻點頭說道:“李將軍,既然你我要回去救駕,那你覺得是走河東道南下直入關中,還是走關內道向西迂回?”
“既然叛軍已經攻克潼關,那就代表著蒲關也有可能淪陷,若是選擇走河東道南下直入關中,那么極有可能跟叛軍迎頭相撞。”
李光弼覺得郭子儀所言極是,他微微點頭說道:“既然你我需要快點回去救駕,那就不能再跟叛軍糾纏下去,我也傾向于走關內道向西迂回。”
郭子儀和李光弼兩人快速達成共識,他們立刻帶著六萬大軍向西撤退,而這里面就有三萬河東軍。
原本王承業派人通知李光弼,是要他馬上帶著河東軍回來防御太原城。
結果李光弼根本沒打算這么做,他直接帶著三萬河東軍前去勤王救駕。
高秀巖站在城墻上看著城外唐軍如同潮水般褪去,他滿臉是血喃喃自語:“真是奇怪,郭子儀和李光弼怎么會在這時候退兵呢?”
由于大同軍城遭到唐軍圍攻,所以高秀巖根本不知道外界發生什么。
史思明走過來自告奮勇說道:“高兄,不妨讓我率領一百騎兵外出打探情況?陛下那邊始終沒有派兵前來救援,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
“好,那就麻煩你了!”
高秀巖同意史思明帶兵出去打探情況。
史思明很快打聽到潼關失守,他終于明白郭子儀和李光弼為何撤軍,旋即把這好消息通知給駐守在大同軍城的高秀巖。
高秀巖聽聞這消息松了一口氣,他立刻派遣飛騎去向安祿山求援。
安祿山接到高秀巖的消息以后,他下令從范陽郡中抽調兩萬軍隊前去支援,并且把這任務交給牛廷玠和向潤客。
向潤客親自帶著兩萬軍隊前往云中郡,高秀巖和史思明再次迎來起死回生,云中、馬邑、安邊三郡重新落入燕軍將士的手上,連同靜邊軍城跟著失而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