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大明宮。
李隆基站在寢宮中仰望著烏云密布的天空,鉛灰色的穹蒼中不停落下的雨水,他老臉悲傷對著旁邊的高力士說道:“這大雨一直下個不停,你有什么話不妨直說吧。”
在這一刻,李隆基意識到楊國忠在欺騙自己,他想要從高力士這邊聽聽真話。
高力士望著日漸蒼老的李隆基,他伺候皇帝已經幾十年,不由自主哀嘆道:“陛下您把國家大權盡數交給宰相,致使賞罰無章舉足失措,微臣哪里還敢再說什么。”
這一句話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明白了。
高力士寄希望于李隆基能夠幡然醒悟,他認為現在亡羊補牢還為時不晚。
本來高力士認為李隆基只有兩個反應。
要么認為這是逆耳之言,由此便能證明他確實是個昏君。
要么認為這是忠直之言,由此便能證明他確實是個明君。
沒想到李隆基是個既糊涂又清醒的皇帝,他對于高力士的忠言選擇沉默。
又或者是李隆基已經無力改變任何事物,只能做一天皇帝享一天樂,讓這一切順其自然,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本意是好的。
時代的局限。
歷史的遺留。
無奈的抉擇。
暫時的困難。
必要的犧牲。
偉大的探索。
發展的陣痛。
曲折的前進。
后人的智慧。
高力士見到李隆基還在裝傻充愣,他剛準備繼續進言。
李隆基搶在前面說道:“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高力士干脆豁出去勸諫道:“陛下,云南屢屢戰敗喪師,藩鎮邊將又擁兵太盛,陛下該如何防范他們?微臣擔心一旦出現禍亂恐將難以挽救,這又如何談得上無憂?”
這話一出,李隆基面色不悅怒斥道:“愛卿不必再說,朕自有分寸。”
普天之下能在李隆基面前說真話的人,恐怕只有高力士一人,可他同樣也無法喚醒這老皇帝。
高力士負責宮門警備和皇帝近衛,李隆基加封他為右監門衛大將軍、驃騎大將軍,晉爵渤海郡公,真可謂是權傾內外的大宦官,就連太子李亨在他面前都要稱呼“二哥”,其他皇孫和公主們稱呼他為“高翁”。
雖然高力士是個權傾內外的大宦官,但是他跟歷史上那些弄權亂政的宦官比起來,這品質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
高力士常年陪伴在李隆基的身邊,關鍵時刻都是他在幫助皇帝下定決心。
除了在必要時刻向李隆基進幾句忠言外,高力士從來不敢攬權干政,因此滿朝文武對他非常放心,就連李隆基本人也都始終信任他。
如今楊國忠權傾天下一手遮天,文武百官噤若寒蟬,天底下估計只有高力士膽敢秉公直言。
然而高力士能說真話,李隆基未必能聽得進去。
李隆基不愿意再聽高力士的忠言,他毫不留情轉身離去。
高力士見狀也不繼續勸諫,他只希望李隆基能夠早點醒來。
隨著御史們把扶風太守房琯抓到御史臺控制起來,各地官員再也無人敢上報災情。
韋見素沒收到各地官員的災情匯報,他還真以為楊國忠有在辦事。
果然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河東節度副使楊光翙為了投靠楊國忠,他委派親信吳象之來到長安送禮。
而這禮物就是韋陟的罪證。
楊國忠和韋見素兩人立刻召見吳象之。
“吳象之?”
“聽說你曾經在韋陟手下為官,正好也是河東人,不知你能告倒韋陟嗎?若能辦到此事我便提拔你當御史。”
楊國忠非常大方開出條件。
吳象之聽聞告倒韋陟就能當上御史,他拍著胸脯保證道:“右相,我手上就有他貪贓枉法的罪證,只要把這罪證交給御史臺,那他肯定必死無疑。”
“好!”
楊國忠頓時感到欣喜若狂,他實在沒想到這么容易就能扳倒韋陟,于是對著吳象之說道:“那你就把韋陟的罪證交給我吧!”
“且慢!”
韋見素見狀立刻阻止下來。
楊國忠和吳象之兩人一臉懵逼。
“吳象之,你先出去下,我有事要跟右相商談!”
韋見素索性屏退吳象之。
“是!”
吳象之不敢違背韋見素,他老老實實退了出去。
楊國忠臉色不悅質問道:“會微兄,莫非你在同情他韋陟嗎?”
“右相你誤會我啦!”
韋見素鄭重其事解釋道:“我當然不是同情韋陟,反之我還要借他之手把吉溫一網打盡,說不定還能一鼓作氣扳倒安祿山。”
“哦?此話怎講?”
楊國忠聽聞能夠扳倒安祿山,他這精神頓時就起來了。
韋見素一臉正色說道:“右相,這告發韋陟貪贓枉法不能由你去做,而是應該交給吳象之,讓他本人親自前往御史臺送上罪證,這樣才能做到引蛇出洞。”
“請問如何引蛇出洞?”
楊國忠鍥而不舍追問道。
韋見素只能繼續解釋道:“右相,你不妨好好想一想,這吳象之曾經是韋陟手底下的官員,若他跑到御史臺告狀,那么韋陟會采取什么行動?”
“這還能有什么行動,無非就是找人幫忙。”
楊國忠理所當然說道。
“對!”
韋見素直接圖窮匕見說道:“請問這韋陟會找什么人呢?在御史臺中又有何人能夠幫他?”
“吉溫!”
楊國忠瞪大眼睛瞬間反應過來,他興奮得低聲說道:“會微兄,你真不愧是我的左膀右臂啊,我怎么就沒想到這一層呢。”
“吉溫作為御史中丞,而他又是酷吏出身,正好還跟韋陟關系密切,這兩個人肯定會勾結在一起貪贓枉法,真是老天爺在助我一臂之力啊!”
“只要我能抓到吉溫和韋陟的罪證,就能拔出蘿卜帶出泥,順帶把安祿山給拖下水來,到時候他同樣也是百口莫辯。”
這些全部都在韋見素的算計之中,他可不是吃干飯的人。
除此之外,韋見素還準備借此擴大事態,直接把安祿山在河東軍的親信將領一網打盡,幫助楊光翙掌握住河東軍,讓他死心塌地站在大唐朝廷這邊。
韋見素為了拉攏楊光翙棄暗投明,他不惜以河東節度使作為誘餌,這才順利拿到韋陟的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