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6章韋見素拜相

  李隆基罷黜掉左相陳希烈以后,他要求楊國忠舉薦一人作為宰相。

  楊國忠好不容易把左相陳希烈排擠掉,他自然不允許別人跟自己分享權力,于是希望找個容易控制的人,而這個人就是文部侍郎韋見素。

  文部侍郎韋見素是個不錯的人選,他至少沒有心思跟楊國忠爭權奪勢,反而一直在幫助楊國忠打擊安祿山。

  本來楊國忠苦于沒有理由舉薦韋見素,沒想到李隆基主動給他送來枕頭。

  李隆基為了報答韋見素當年在相王府的恩情,旋即任命他為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事。

  楊國忠成功幫助韋見素登上宰相之位,他們兩人共同執掌朝政。

  這條消息很快傳遍天下。

  范陽郡,薊縣。

  安祿山在節度使府接到這條消息,他氣得暴跳如雷怒罵道:“這楊國忠到底是給陛下灌了什么迷魂湯,竟然能把韋見素推到宰相之位,這天底下誰不知道他們兩人是一伙的啊!”

  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人看著安祿山在無能狂怒,這事情發展確實比想象中還要糟糕。

  本來安祿山還以為自己能夠入朝拜相,再不濟也是吉溫和韋陟接替陳希烈的所有官職,不曾想到李隆基反而委任韋見素為宰相。

  嚴莊則是苦口婆心勸諫道:“節帥,我早就跟您說過啦,陛下早已不是那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天下大權完全掌握在楊國忠的手上,接下來他肯定會集中精力對付您。”

  事到如今,安祿山這才發現自己實在小覷楊國忠,他憤憤不平怒罵道:“楊國忠,你這奸賊、惡賊、逆賊,老子明明跟你無冤無仇,你就非要把我往絕路上逼是不是!”

  安祿山猛然發現到自己這路越走越窄,他再這樣下去真的必死無疑。

  “承慶,你估摸著本帥舉兵有幾分勝算?”

  安祿山臉色鐵青問道。

  阿史那承慶從軍事角度看待問題,他自信滿滿說道:“只要節帥打出清君側的旗號,大軍從太原府出發南下,河東道沿途郡縣必然無人膽敢阻攔。”

  “河東太守韋陟正好又是節帥的人,蒲關和蒲板橋連打都不用打,關中門戶洞開,大軍便能直接入關。”

  “若是派遣精銳騎兵作為先鋒部隊,不出十天便能抵達長安城下,屆時節帥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群臣。”

  阿史那承慶分析得非常有道理,很多人不知道在天寶十三載的時候,安祿山的軍事優勢究竟有多么大,他完全能效仿董卓行事。

  安祿山開始發現這長安城好像比契丹還容易打,他也沒想到阿史那承慶真有作戰計劃。

  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人都在等著安祿山表態。

  結果安祿山事到臨頭又不敢采取行動,他故意找借口推辭道:“陛下封我為王,賜我三鎮兵權,待我如子,我真不能背叛他。”

  “更何況這北方契丹還尚未平定,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也不會坐視不管,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更會出兵勤王,到時候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阿史那承慶倒是也有辦法應對,他自信滿滿說道:“只要節帥搶在他們前面進入長安,這天下大勢便在您的掌握之中,屆時以皇帝陛下的名義發布旨意,我就不信安思順和哥舒翰真敢硬來。”

  “要是安思順和哥舒翰真敢帶兵直闖關中,那么節帥大可跟他們打上一場,戰而捷必得天下,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對此安祿山確實有些心動,可他還是不敢采取行動,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跟他一起干,于是繼續找借口推辭道:“現在這局勢還不明朗,你們先退下吧,這件事情容我好好想想。”

  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人無可奈何離開節度使府。

  他們私下聚集在一起唉聲嘆氣。

  嚴莊一臉痛心疾首說道:“節帥真是老糊涂啦,他明明有機會改變一切,就算效仿高祖皇帝改朝換代那也絕非難事,我就搞不懂他為何非要瞻前顧后?”

  高尚同樣捶胸頓足說道:“咱們三人給節帥出這謀反主意,而他卻沒膽子采取行動,像他這樣優柔寡斷的人豈能自保?這次不亡那也難逃下次。”

  阿史那承慶見到他們兩人對安祿山產生不滿之意,他旋即跟著幫腔說道:“可惜咱們三人一腔抱負,滿腹韜略,只能用來給這庸主看家護院。”

  “他明明有這么好的機會卻不珍惜,我就不信滿朝文武沒人看出這些隱患。而他只要一聲令下,三鎮兵馬南下入關,這天下大勢不就盡在掌握了嗎?”

  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三人作為安祿山的三大謀士,他們拼命蠱惑安祿山起兵造反,無非就是想要個從龍之功。

  可是安祿山明顯不太情愿走上造反這條道路,他認為情況還沒惡劣到這種地步。

  不到萬不得已,自己絕對不能起兵造反。

  阿史那承慶作為安祿山的三大謀士之一,他非常清楚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實在少見。

  一旦大唐朝廷反應過來,安祿山再也沒有機會速戰速決,正所謂戰機稍縱即逝。

  有人肯定會好奇天寶十三載安祿山的軍事優勢有這么大嗎?

  答案在于安祿山還是名副其實的河東節度使,他通過高秀巖和張通儒控制住河東軍。

  其中高秀巖發揮著極大作用,他曾經在王忠嗣舉薦之下出任河東藩鎮的都虞侯,執掌軍紀,在河東軍中深耕多年。

  為此安祿山把高秀巖請來擔任河東節度留后,但又不讓他在太原城任職,于是讓他以云中太守的身份兼任大同軍使以及云中守捉使。

  由于高秀巖實際上沒有在太原城任職,所以他這河東節度留后反而有名無實,僅僅只是掌握河東軍的兩支軍隊。

  張通儒這個留后判官反而變得有實無名,他坐鎮在太原城中知留后事,還得到河東節度副使楊光翙的大力支持。

  當年吉溫調離河東軍的時候,安祿山為了拉攏天兵軍使楊光翙,故而舉薦他為河東節度副使。

  現在楊光翙同樣也是站在安祿山的陣營,但他很快就會改旗易幟投靠到楊國忠的門下,究其原因在于他也想要轉正成為河東節度使。

飛翔鳥中文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藩鎮割據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