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零一章 :豐收

第二百零一章:豐收_創業在晚唐__筆尖中文  乾符三年,草長鶯飛二月天。

  楊復光的救援大軍停駐在冤句已有半月,除了空耗后方運來的糧米,軍隊是一步未進,寸功未立。

  而趙懷安也在這半月開始消化正月那一戰的戰果。

  自古以來,風浪越大,魚越貴。

  當趙懷安扛住了曹、濮草軍的圍攻,并隨后大破之,迎接他的就是屬于保義軍的大豐收。

  這一戰斬殺的草軍三千六百二十一級,俘草軍兩萬二百一十六人。

  這里面真是草軍老賊的,基本都是在開戰時就被斬殺的那一批。

  后面被俘的,基本都是被裹挾,和為了吃糧而從賊的災民。

  除此之外,還有一批就是趙懷安在戰前安排到對岸的那批人。

  一開始,保義軍還準備在南岸維持秩序,可后面大戰打起來,保義軍根本管不上這些人。

  因為乏糧,又接受不了難民營的混亂,有不少難民直接就走了。

  但依舊有不少流民選擇賭一下,他們覺得保義軍費勁把他們弄到對岸,不會不管他們的。

  當然,也有人可能是真的再無地方可去了,死都只能死在這里。

  隨著對岸殺聲作天,依舊留在南岸的難民擔驚受怕,深怕這支官軍打輸了。

  但好在他們賭對了。

  很快,在擊潰城外草軍后,趙懷安就派船來接他們。

  很顯然,趙大依舊舍不得這些人力資源。

  而這些人,加上趙懷安此前收攏的流民,還有草軍俘虜,總人數足有四五萬人。

  換言之,趙懷安只是在進入曹州的一個月,就已經收獲了差不多一個縣的人口。

  這么龐大的人力資源,自然是需要安置。

  對此趙懷安也想好了,那就是一口將這些人口吃進肚子里。

  在戰前,趙懷安就已經去信留在光州主持的王鐸,讓他做好接收中原流民的準備。

  后來在楊復光來了后,又私下和趙懷安密聊了現在的局勢,在曉得后面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沒有戰事的時候,趙懷安即刻開啟了運輸流民回光州的事。

  此時曹州的州、縣、鄉法制被催,這里能做主的就是趙懷安和楊復光。

  趙懷安只是和楊復光提了一個理由,那就是這些災民在中原就算再賑災,后面草軍殺來了,搶了他們糧,還是能裹挾他們從賊。

  所以為了防止草軍繼續獲得兵力補充,他的建議就是將這些流民往秩序依存的南方遷移,而他作為光州刺史,愿為朝廷分憂,接收這批災民。

  楊復光很感動,因為這的確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一個地區接收大規模的難民,是必然要引起土客之間的矛盾的。比如土地、糧食、生活物資,甚至是風俗,都會有巨大的矛盾。

  在這個時期,一個地方的物資產出和消費都是有差不多的平衡的,一旦這數萬難民移過來,一定會惹得市面百物騰貴,給本地人造成巨大的生活負擔。

  此外,這個時候的鄉村普遍是非常愚昧的,任何外鄉人的出現都會被本地人當成災禍,如果家中有什么孩子丟了,或者孩子中邪了,他們就會認為是外鄉人做的鬼。

  這種事情幾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當地官府一個處理不好,就會造成巨大的社會騷亂。

  所以在楊復光的眼里,趙懷安真是忠心為國,為朝廷分憂了。

  不過楊復光還是問趙大要如何安置這批人,畢竟要是處理不好,把光州那邊再惹出禍來,那就是大罪了。

  趙懷安不慌不忙給出了他的方案。

  實際上就是他在大別山里搞的那一套,就是將這四五萬的曹州災民編都搞軍屯。

  光州幕府在前期的掃蕩豪強時,不僅將他們之前侵吞的營田給收回了,還將這些豪強的田土給收進了軍府。

  所以此時的光州反而是田土夠而丁口少,現在正好容納這些曹州流民。

  而這些流民到了曹州后,將會按照都設置為軍屯,所需物資和種子都由軍府補充,不與本州人發生聯系,如此可大大減少土客之間的沖突。

  不過,四萬多的流民、草寇,趙懷安當然不可能都安排他們去種地,這些人成分復雜,全部去種地,既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也有很多人壓根就種不來地。

  在這半個多月中,隨軍參軍裴德盛、董光第帶著五十多人的書手隊伍,從早忙到晚,就是在做初步的人員篩選。

  這四萬多人,基本按照農、吏、工、兵、商五個身份劃分。

  凡是農民出身的,全部都要運往光州屯墾,這也是流民隊伍中的大頭。

  然后會寫字的,以前算過賬的,在縣署干過的,都被單獨一列,這些人將會造冊編入幕府文吏隊伍中。

  此時的光州幕府隨著兩年的發展擴充,帥司、政司、財司三司幕僚、書手、隨員已經發展到了五六百人的隊伍。

  這一次北上中原,帥司諸班本就是行軍幕僚,自當隨軍,而財司三部也各自調配了干吏幕府,只有政司依舊留在光州負責民屯、大別山都司、茶貿等事務。

  現在從流民隊伍中篩選出來會文字者,也基本按照這三司去分配,大部分能被選入的,都是以前有過相關經歷的,在被迫從了賊后,不敢再回鄉,只有保義軍能收留他們。

  這里面,帥司補充了二十六名書手,這些都是以前在天平軍、義成軍中做過甲、兵、騎、倉等軍吏的,他們因戰敗被俘,成了草軍的一員。

  現在趙懷安給他們機會革面,哪有不感恩戴德的?

  不過,趙懷安依舊將他們布置在最基層,基本就是只能做事,而參與不到任何機要事。

  沒辦法,萬一里面有什么草軍的核心黨徒呢?

  雖然對于擴張隊伍來說,這些都不是需要顧忌的,畢竟只要你發展的好,就是真草軍又如何?還不是巴不得尾附其后?

  能過好日子就沒人想去過擔心受怕的日子。

  但該有的防備還是要有的,不經歷時間和事情的考驗,如何相信忠誠?

  相同的原則也適用度支那邊。

  這一次,度支那邊補充的人數多些,有八十多人。

  曹州作為漕運網絡的支線,雖然沒有汴州那么商業繁華,但還是有很強的商業氛圍的。

  那些以前給商隊做過算計,給州縣做過算吏的,基本都被吸納進了度支里面做了一名偉大的磚頭,在無數個黑夜中挑燈算賬。

  剩下的,就是流民、俘虜中做過商人的,他們都被安排坐船回光州,然后會有政司的人來考核,看有哪些人值得補充進隊伍。

  隨著趙懷安江海貿易的開展,他對有過商業經驗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商隊組建,地方商務、貿易站點,這些都需要大量商業人才。

  所以一般來說,這些商賈被送回光州后,肯定是有他們一個崗位在的。

  此時的光州真的是一片欣欣向榮,到處都是崗位,只要有膽有能力,你就能有機會!

  然后就是工匠們了,有制甲、鍛刀、編甲這些和軍事技能相關的工匠,在草寇那邊也是單獨列一營的,這些人也基本落在了趙懷安手里。

  他們人數大概有六十多人,都是以前曹、濮二州軍院下直屬的刀、甲、弓匠,在城破后被草軍俘虜,之后就一直為草軍鍛造甲械。

  趙懷安將這些人都安置在幕府下面,編入到帥司下面的四曹判官下面,專門負責行營的軍械維護和打造。

  然后就是會一些醫匠了,醫生、獸醫這些統統加起來,就只有二十三人。

  沒辦法,這就是這會的醫療條件,往往兩三個里才有一個會手藝的醫人,能有二十三人,都已經是草軍自己篩過的了。

  這些醫匠和獸醫統統被安排到了裴閔那邊了,稍擴充了一下軍中的醫匠隊伍。

  趙懷安一直就很重視醫生。

  自從招攬了裴閔這些良醫后,就開始選聰明伶俐的少年作為他們的學徒,通過傳幫帶,干中學,來組建一支能成規模的醫生隊伍。

  兩年過去了,隊伍的人數到了六十多人,可已經到了極限,因為能帶學徒的良醫已經帶滿了。

  現在有了這二州的良醫的加入,軍醫隊伍又能擴充一波學徒了。

  以上這些都是留軍的。

  然后剩下的和生產技能有關的,如鐵匠、木匠、水桶匠、陶器匠這些,全部運回了光州,但也是直接隸屬在軍府下面。

  隨著趙懷安不斷繳獲大量人口,這些人都會直接隸屬在軍府下面,也使得現在的光州軍府越發龐大。

  但這也是戰爭時期的常態,這個階段,公的成分就是要比私要多,如此才能應對日益殘酷的戰爭。

  這批工匠的人數是最多的,有九百三十二人。

  和保義軍一樣,草軍那邊也對工匠有強烈的需求,所以每破一地一莊,必先收工匠入老營。

  然后就是有軍事技能的軍士了。

  草軍中的老賊基本被趙懷安摘出來砍了腦袋,算做了軍功。

  這些人都是王仙芝的核心黨徒,有些甚至還是和王仙芝一起販過鹽,根本歸不了心。

  所以趙懷安基本收的都是此前曹、濮二州的州軍、下面的縣卒、地方上的土團、還有土豪莊園里的鄉野武士,以及就是天平、感化軍的俘虜。

  這些人零零總總加起來有六百多人,趙懷安將他們全部補充到了隨夫隊伍中,讓他們先給衙內兵背甲。

  如此做除了是為了擴張兵力,另一部原因是,這些人都是流民隊伍中的強力者,也是不穩定的因素,將這些人抽出來放在軍中,后面流民運回光州后,也方便治理。

  差不多就是這些人了。可以說,這是一筆龐大的人力財富,趙懷安如能好好吸收掉,那保義軍的實力將再上一個大臺階。

  不過,這一次趙懷安收攏、俘虜的人口將近五萬,其中有專業能力的,基本就是這一千多人,真算得上五十人里面挑一個了。

  這些都是趙懷安自己心里曉得的數字,知道自己這一頓是真吃撐了,可在楊復光面前,他竟然還是一副為國分憂的忠臣面目。

  甚至,趙懷安為了做戲真,還和楊復光那邊提了條件。

  他和楊復光表示,光州接受這么多的流民可以,但如此龐大的人口運輸,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沿途州縣確保水道通暢,還有提供必要的口糧。

  楊復光能說什么?一個字,給!

  就這樣,自迎了楊復光后的整個正月,趙懷安都在忙著調配人員和船只。

  既是將人口運回光州,還要將一部分受傷的吏士運回去休養,還有在這一戰中繳獲的大批財貨,這些都是要運走的。

  這批財貨有多少呢?

  這么說吧,這個數字除了趙懷安和負責算總賬的度支杜宗器二人知道,就無人知曉了。

  曹濮二州本就是富州,遭了災了,那是沒糧食,可金銀銅錢、布帛一點不會少。

  在曹、濮二州轉戰快兩年的草軍,幾乎打破了境內所有的州縣、莊園,搶光糧食的同時,也積攢了如山的財貨。

  這些草軍幾乎各個隨身攜帶銀鋌,一方面是萬一日后不從賊了,有這銀錢也能做個富家翁,另一方面則是需要逃命的時候,往后面一扔,追兵自然就不追了。

  所以這些銀鋌也被草軍稱呼為“買命錢”!

  當時草軍大敗時,能跑出去的基本都是草軍中騎戰馬的,他們在保義軍三面出擊后,就已經開始向東北方潰退了,后面又匯合進東面的黃存的隊伍后,最后成功撤離了戰場。

  所以這一戰,保義軍繳獲的戰馬是不多的,不過三百二十三匹,倒是騾驢這些拉車的大牲口,因為都留在大營被保義軍一鍋端,最后繳獲騾驢四千七百口。

  和這些大牲口所拉的大車,這些騾驢不過就是個添頭,足足數百輛裝滿財貨的金銀一下子就讓趙懷安掙翻了。

  幸虧當時趙懷安將繳獲的物資都運到了西南三寨,本來是打算就近裝船運回光州的。

  后面得虧如此,因為第二日楊復光就帶著大軍抵達了,并開進了冤句城。

  要是當時這批財貨都放在城內,讓那些宣武軍的人看到了,不要懷疑,這些人一定會拔刀扣押。

  到時候別說上面你楊復光和那趙懷安是結拜兄弟,就是真父子,他們也照搶不誤。

  這就是宣武軍,歷史上慣是如此。

  所以,趙懷安也很低調。

  做人就得這樣,你吃肉的時候要低調,挨打的時候不妨叫得大聲些。

  那趙大繳獲的財貨有多少呢?

  經十余日的清點,共計銅錢二十萬貫,布帛、金銀十萬貫,各類銅器、珠寶、首飾差不多三萬貫,合計三十三萬貫財貨。

  而當時曹濮二州一年稅賦結余也才兩三萬貫,換言之,這些草軍放在大營的財貨就差不多是二州十來年的積蓄。

  這里面,大部分的財貨主要都是二州豪強、土豪所藏。

  這其中因為二州都屬于農業州,土豪們大部分財富都是以土地和糧食、布帛的形式積攢,金銀的數量實際上并不多。

  可即便如此,他們的財富加起來都比地方官府的儲備多出十幾倍來,可見天下發展到現在,大部分的財富實際上已經轉移到了這些人手里。

  而對于趙懷安來說,三十三萬貫的繳獲也是大錢。

  他出發前,光州的州庫差不多有八萬貫錢,軍庫差不多是三十萬貫,私庫在二十萬貫,總財富在五十八萬貫左右。

  趙懷安打了一仗,就掙回來三十三萬貫,相當于自己財富的一半還要多。

  這就是戰爭!要么一把輸光,要么就是一步登天。

  除了財貨、人員的繳獲,這一次趙懷安還從草軍大營中繳獲了將近三萬石的糧食。

  是的,那些草軍以“打冤句,吃飽飯”的口號,刺激那些流民發瘋攻打冤句,可諷刺的是,那些草軍大營里竟然就有大批糧食。

  趙懷安也能理解這樣的操作,畢竟草軍的命才是命,他們吃飽飯了,這些草軍票帥們才是票帥。

  可一想到那面“補天均平”大纛,趙懷安就忍不住搖了搖頭,這就是均平?

  這些糧食都被趙懷安留了下來,他還從財貨中留下了十萬貫銅錢準備留在軍中發賞,剩下的基本都隨著運轉流民的船隊運回光州去了。

  這錢是趙懷安拿命拼來的,是一點都沒有往外面分的意思。

  這些財貨看著多,但每船塞個十幾箱作為壓倉,也是悄無聲息。

  就這樣,趙懷安悄咪咪地吃了最大的肉,滿嘴是油還要裝得一副損失慘重的樣子。

  他甚至還“無恥”地向楊復光那邊要兵員補充,而且要的就是李師泰的那支部隊。

  此前大戰,李師泰身體沒好,趙懷安就將他安置在城內,負責坐鎮城內諸坊,后來坊內的草軍殘黨暴起縱火,就是他帶人鎮壓的。

  這一次忠武軍六千隨楊復光一起來冤句,其中就有李師泰之前的三百許州兵舊部,之前他隨趙懷安倉促離開陳州,這些人就沒帶。

  而這一次,趙懷安就以大戰死傷多有,需要楊復光撥一支善戰兵馬,如此保義軍才能形成新戰力為借口,要這支許州兵。

  他曉得楊復光不會拒絕,而的確,在趙懷安索要李師泰的三百舊部后,楊復光點了下頭,就將這三百人的軍冊交給了趙大。

  趙大再次美滋滋,毫不費力,又得一支精兵!

  可他不曉得,楊復光如此大方,只因他也有所求。

  所以在二月三日這一天,楊復光忽然邀請趙懷安去畋獵。

  接到通知的趙大驚愕半天,才問趙六:

  “這大災之年,人都要餓死,還能有獵物給咱們打獵?”

  趙六等人也茫然,但還是如約參與了畋獵。badaoge/book/140121/53375870.html

  請:m.badaoge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創業在晚唐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