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又死了?怎么查一個就死一個?第112章又死了?怎么查一個就死一個?(1/1)
“孫大人有所不知,您的事跡和本事近來在朝堂,乃至在整個京都城內外都廣為流傳吶。”
看到孫堅并無動怒,富徽開始解釋起自己沖動的原因。
他這么一說,周圍眾官員也跟著點頭附和。
“是啊!某也如此。”
“是啊,不光孫大人的大名廣為流傳,近日就連京都城內都有民謠唱出。”
聽著眾人恭維自己的話,孫堅無奈了。
這消息傳播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難不成是有人推波助瀾,幫自己快速成名?
怎么所有人都知道,就他自己不知道這些?
還有民謠?
見孫堅仍沒有太大反應,此刻,眾人中站出來另一位大人,捋一捋自己濃郁的胡須道:“褚大人說的不錯啊,某也聽過這民謠。”
“唱的是:弘農郡孫侍讀,天降賢有目睹,破土匪又醫術獨,所到之處民豐足。”
“民謠所向,也是百姓之心聲啊,從這點就足以看出孫侍讀乃天降大賢之人,某戶部侍郎李衡之,見過孫侍讀。”
孫堅皮笑肉不笑,敷衍還禮。
從這些官員給自己傳遞過來的信息中不難看出,自己的那點事情應該全都被人知道了。
發明軍械軍器,發明農作物和農具,智滅土匪,救活汪夫人。
抄作了一首詞《水調歌頭》,甚至就連自己打斷了李牧肋骨的事,都被人知道了…
想到這,孫堅倒吸了一口涼氣。
一時間不知是福是禍。
關鍵是這傳播速度和傳播內容太嚇人了,這要是有人故意借此暗中使壞也說不準。
好在孫堅的小作坊才剛開始,這條線索目前還并未有所泄露。
初次之外,那就是他先前與皇帝老頭在聚德樓的談話也沒泄露。
孫堅整理了一下思緒,輕嘆一口氣,佯做謙虛道:“諸位大人見笑了,孫堅是晚輩,日后還要多仰仗諸位大人多多提點,多多扶持。”
富徽擺了擺手,“哪里哪里!”
“孫侍讀,文韜武略都堪稱一絕,聰明才智又無與倫比,我等日后應多多向孫大人學習才是。”
“是啊!孫大人深受陛下器重,有身懷大才,日后還指望孫大人多多關照。”
簡單與眾官員寒暄了幾句后,孫堅這才發現,這些恭維自己的人,最大官職也就只有四品。
而且大多數都幾乎沒用任何實權。
那些有實權,或者四品以上的官員,大多數都在廳內雅座上喝茶,理都沒理孫堅這邊,其中也只有寥寥幾個,當看到孫堅,雙方對視的時候,也只是點頭微笑示意了一下而已。
廳內的冷清寂靜和廳外熱鬧恭維,此刻形成了鮮明對比。
別人不打招呼,孫堅也懶得舔著臉去問候誰。
歷朝歷代,朝堂上從不缺有才華有智慧的人,但無一例外,有多少人崇拜愛護,就有多少人嫉妒仇恨。
孫堅一眼就認出了廳內靠前排椅子上的幾位尚書。
其中就有兵部尚書魏賢。
他眉骨隆起,眉毛極淡,眼睛瞇成一條縫,臉部又有些凹陷,下巴留了一撮白胡子,說不上尖嘴猴腮,但也差不了多少。
從面相上看,就能察覺此人是一個殺伐果斷,心狠手辣之輩。
仇人見面是分外眼紅,孫堅一想起那么多跟隨自己的村民被曝尸荒野,拳頭就不由緊握。
但眼下并非糾纏之地,孫堅只能將諸多仇恨壓下心頭,待日后再慢慢算這些帳。
在自己小迷弟富徽的介紹下,孫堅認識了不少朝堂官員。
他們各個都對孫堅無比敬仰,武將們紛紛跟孫堅討論何時切磋和何時喝酒的事。
文官們紛紛咨詢孫堅詩詞和農業的事,甚至還有幾個官員當面賦詩一首,想讓孫堅點評點評。
孫堅只能用日后一定,下次再會諸如此類的話應付了事。
早朝的時辰很快就到了,隨著一聲清脆的鐘聲響起,一名太監高呼“早朝起,百官入朝。”
眾人紛紛涌入了朝堂之上。
踏入朝堂后,孫堅這才見到了靠在前排諸多熟悉的身影。
京都皇宮,金鑾殿內。
乾武皇帝頭戴紫金帝王冠,身穿黃色五爪龍袍,居中高坐,霸氣十足,有著不可侵犯帝王之威。
殿下群臣分站兩旁,首位占著太子李乾承,其次是二皇子李承儒,再往下就是宰相林玄輔,和其他兩位三公,六部尚書緊跟其后。
按照職位高低,文武區別,依次排列。
而孫堅這個不入流的侍讀則站在最后一列。
眾群臣參拜完皇帝后,早朝開始,六部尚書依次派人匯報各地區和各政策政令的推進情況。
匯報完后,乾武皇帝一一當面處理。
其實大部分處理事宜,皇帝老頭也早就在奏折上批注過了,早朝也只是聽個結果,給個方向,走個過場而已。
六部匯報完畢后,這才進入王德主持的環節。
王德一揮拂塵,朗聲道:“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陛下,臣有本要奏。”
熊居正從文臣中大步走了出來,跪在地上,手中還捏著一疊厚厚的奏折。
看到熊居正要上奏,全場眾人無不詫異,表情變化最大的就是孫堅與魏賢了。
從熊居正早朝前就被皇帝叫走,魏賢和孫堅心里都明白,這是案子查出眉目了。
早朝前,在偏殿,幾位上書房行走大臣和幾位重臣估計也早已知曉了此事,此刻搬到朝堂上說,也只是將與眾臣聽罷了。
“熊愛卿你所奏何事?”
乾武皇帝朗聲詢問。
王德十分有眼色,示意一旁的小太監快速將熊居正手中的奏本,轉手呈了上來。
“回陛下,微臣受命調查孫侍讀被誣陷暗害一案,目前已有些許進展,特此上奏。”
熊居正此話一出,眾群臣開始面面相覷起來。
孫堅此名,這段時間他們耳朵都能聽出繭子來。
又是作詩,又是發明新作物,又是發明軍器軍械,又是醫術驚人,又是文武雙絕等等…
但眾人對于孫堅被誣陷一事,卻所知甚少。
大多數人只知道孫堅回京赴命途中遭遇了一次暗殺,險些喪命,就連翰林院劉欽差和諸多性命都死于賊人之下,司禮監的副總管太監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至于具體細節和后續誣陷的事僅小部分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