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258章 秋收!

  秋收!

  金黃的田野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片的豆穗此起彼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陶潛隨著李徹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這一派豐收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

  豐收,總是讓人從心底感到舒適。

  百姓們喜氣洋洋,笑聲和歌聲在田野間回蕩。

  壯丁們手持鐮刀,熟練地收割著沉甸甸的大豆,豆莢飽滿,似乎也在回應著人們的喜悅。

  婦人們挎著竹籃,將一束束割下的大豆整齊地放入籃中。

  孩子們則在田間奔跑,偶爾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拾起幾束豆子。

  有頑皮的孩子不小心摔倒在田間,又喊叫著從地上一躍而起,引得一陣歡笑。

  奉軍士兵們則在一旁,默默地守護著這份寧靜與和諧。

  他們沒有攜帶武器,只是穿著整齊的甲胄,臉上掛著溫和的微笑。

  偶爾有百姓需要幫忙,便有士兵上前搭把手,或是幫助搬運豆子,或是維持秩序。

  “老鄉,慢一些,一趟趟來,不急。”

  “唉唉唉,小心后面,都掉地上了。”

  “算了大爺,你在前面帶路吧,我幫你搬回去。”

  陶潛在一旁看得心弦觸動,自己走遍大江南北,能不欺壓老百姓的兵已經是一等一的好兵了。

  何曾見過士兵主動幫助百姓干活,不圖回報的?

  不對,他們也是有回報的。

  陶潛看向四周的百姓,若有所思。

  在百姓看向那些士兵的眼神中,他看到了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感激。

  他們收獲的是百姓們的尊重。

  在奉國,沒人叫他們賊配軍。

  軍人、戰士、兵,才是他們的稱呼。

  “李二蛋,你家收了多少斤?”身側傳來李徹的招呼聲。

  陶潛側頭看去,見到一名漢子和他媳婦一起將最后一筐豆子抬上牛車,身后還有個半大的孩子跟著。

  漢子聽到李徹話,摸摸了腦袋上的汗,憨厚道:

  “回殿下的話,俺家二十畝地,收了能有兩千多斤大豆。”

  李徹微微頷首,古代大豆的畝產量,受到農業技術、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唐宋時期,一畝地也就能收一百斤大豆。

  朝陽城外這片地剛剛開墾出來,又不是黑土地,能達到這個產量已經算是豐收了。

  “不錯,再接再厲,明年本王送你們一些更高產的種子。”

  “哎呦。”李二蛋連連鞠躬,“多謝殿下,多謝殿下。”

  李徹笑著點了點頭,擺了擺手。

  如今的朝陽城百姓對李徹奉若神明,對他的話更是深信不疑,這也免了他推廣新種子的麻煩。

  種在王府后院的那些種子,基本都長成了。

  其中百分之七十都能適應關外的氣候,包括李徹最期望的玉米。

  而讓李徹倍感意外的是,棉花竟然也能成活,而且長勢還算不錯。

  在他的印象中,種棉花最出名的地方是新疆,東北到底能不能種棉花,心底一直沒數。

  他不知道的是,遼寧植棉的歷史其實很久了,甚至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

  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大凌河、小凌河、繞陽河、女兒河等流域的沖積平原上,能夠在較短的生長期里取得良好的收成。

  明年開始,這片地就不會種豆子了,而是以玉米為主糧,棉花為經濟作物,其他蔬菜、作物為輔。

  李二蛋一家子走過,李徹又看向后面的人,耐心地挨個問詢。

  百姓自是不會隱瞞,一五一十地將畝產報出。

  身旁的秋白握著毛筆,將一條條數據飛速記錄下來。

  李徹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數字,這批豆子的畝產應該在100斤到120斤之間。

  的確算得上是豐收了,這收成比關內大部分地區都高多了,主要還是因為關外沒受災。

  源源不斷的大豆被收割下來,百姓們留下自家吃的部分,剩下的全部賣給了奉國府衙。

  李徹事先說過,百姓們可放心耕種,不管收獲多少糧食,自己都會平價收購。

  大豆這東西渾身是寶,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重要的農作物,甚至還當過主糧。

  直到稻子、麥子等禾谷類作物被廣泛種植,大豆才開始轉變為調味品和輔糧。

  李徹花錢從百姓們手中買來大豆,自然也不會吃虧。

  大豆可以榨油,可以做成豆腐,可以釀成醬油。

  豆莢和豆葉切碎后,可以用來喂養牲畜。

  豆根是極好的化肥。

  豆桿可以用來燒火,還能制作粗飼料。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打到北極圈了,你讓我繼承皇位?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