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的這句話,就觸碰到古代制度的根本問題了。
民本,君本,還是以少數當權者為本。
可惜的是,自古以來這么多朝代,從未出現過真正以民為本的政權。
陶潛問出這句話,也不是想要李徹答應什么,而是想知道李徹對此事的態度。
身為當權者,只要心中有百姓的一點位置,百姓的生活都會好過不少。
李徹聽聞此言,緩緩放下手中的筷子,眼神也變得嚴肅起來。
“我常說君舟民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所謂君者,絕非帝王座上的那一人。君乃是國家,被民眾舉起來的是一國,而非一國之君。”
“至于您問,百姓和官吏誰更重要,我無法回答。”
李徹手指輕扣,娓娓道來:“所謂民者,士農工商也。”
“官吏世家也不過是‘士’這一階層的民,他們本就是民的一員,又從何談起誰更重要呢?”
陶潛捋著胡須,眼睛微瞇著:“殿下所說沒錯,然世家和官吏掌握著財富和權力,他們雖也是民,卻過著和普通百姓截然不同的生活。”
“此等差距,如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怎么能說他們是民的一員呢?”
李徹臉上帶著微笑,從容道:
“說上百句不如親眼所見,等到飯點過后,陶夫子不如和我去城中看看百姓們的真實生活,或可得到答案。”
陶潛有些迫不及待:“不如現在就出發,飯何時都能吃,不在這一時了。”
李徹笑著搖了搖頭:“陶夫子誤會了,咱們這么多人下去體察民情,百姓必然要花費心思招待。”
“我們若是受了百姓的招待,豈不是讓百姓破費;若是不收招待,百姓們多半會心中忐忑,怕我等暗中嫉恨。”
“且等等吧,等百姓們下了工、吃完飯再去,免得討人嫌。”
此言一出,滿堂人都安靜了下來。
以往的高官藩王,能去百姓當中體察民情,已經是愛民如子的好官了。
又有誰會真正站在百姓的角度,為百姓如此著想,甚至連如此細節都琢磨到的?
“殿下愛民如子,老朽汗顏。”
陶潛這次是真的有些佩服了。
李徹揮了揮手:“什么愛民如子,只是經驗豐富罷了。”
陶潛等人一臉疑惑,不清楚李徹所說的經驗是什么意思。
直到用過飯后,他們隨李徹走到城中,才明白過來。
熱情的民眾將他們圍了個水泄不通,若非有親衛攔著,陶潛都懷疑這些百姓要把李徹生吃了。
“咳咳咳。”李徹一邊握住百姓們熱情的手,一邊向陶潛解釋道,“朝陽城民風質樸,陶夫子習慣就好。”
陶潛笑著回道:“殿下如此廣得民心,是多少明君一輩子求都不來的。”
過了好一會,人群才慢慢散去。
李徹看向陶潛:“陶夫子,我們走吧,去百姓家里看看?”
陶潛輕輕點頭,忽然開口道:“既是體察民情,可否讓老夫選一家?”
他自己選,就避免了李徹弄虛作假,故意挑城中富農作秀的可能。
李徹自是信心滿滿:“當然可以,陶夫子請。”
陶潛的目光掃過一眾民居。
城內的民居都是新建的,由劉業規劃,每一家的房子規模都差不多,排列得整整齊齊,有點后世小區的感覺。
陶潛的眼光最終落在了一個房子上。
那是城墻根下,太陽無法照射到的角落,看起來的確有些陰暗閉塞。
“就這一家吧。”
李徹看到陶潛選定的那戶人家,頓時眼神變得異樣起來。
那戶人家李徹還真知道,情況的確比較特殊。
“您確定?”
陶潛點了點頭:“殿下可是覺得不妥,那老夫換一家也行。”
“哈哈哈,不必。”李徹回道,“既然是要看百姓真實的情況,自然是哪家都無妨。”
說罷,便讓秋白上前去敲門。
不多時,門內傳來動靜,一名老者探出頭來。
“老韓頭,是我啊。”李徹笑著招呼道。
那老者眨了眨渾濁的雙眼,這才分辨出面前之人是李徹:
“啊,原來是王爺!草民不知王爺駕到,有失遠迎,還請殿下恕罪。”
李徹笑著說道:“你少來,本王又不是第一次來你家了。”
“殿下快請,屋里面說話。”老韓頭回頭喊道,“老婆子快出來,殿下又來了。”
李徹點點頭,帶著眾人隨老韓頭進入院內,院子里整潔有序,幾個兒女正在忙碌。
和老韓頭不同,兒女們就有些拘束了,連忙跑東跑西給眾人拿椅子。
“好了,不用忙活了。”李徹看向老韓頭,“今日本王是來看看,你家日子過得如何,可有什么缺的?”
老韓頭擺了擺手:“家里還能有什么缺的,怎敢勞殿下惦記?”
“家里幾個不成器的兒子都被殿下安排了工作,連女兒都能去工廠掙一份錢,草民別無所求,只求殿下福壽綿長、長命百歲。”
一旁的陶潛見老爺子神態自若,不似作假,忍不住開口問道:“老人家,你家中有多少兒孫啊?”
老韓頭瞥了他一眼,將目光投向李徹。
李徹笑道:“這位是從關內來的大才,要輔佐本王成大事的,他問什么,你如實作答就行。”
聽聞李徹的話,老韓頭態度大變。
“哎呀,竟是來輔佐王爺的相公,草民失禮了。”
陶潛連忙扶住欲要下拜的老韓頭,又聽他顫顫巍巍地說道:
“草民家中又三兒兩女,還有兩個孫子,算是子孫滿堂,日子過得紅火。”
“剛剛聽聞老人家說,殿下給您子女都安排了工作?不知他們都在忙些什么?”
老韓頭似乎是有些激動,說到子女更是自豪慢慢,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
李徹見狀,連忙讓親衛攙著他在一旁坐下。
“他家的情況我恰好了解,我來說說吧。”李徹笑著指向周圍的韓家子女:
“韓家大兒子在奉軍中當兵,拿得一份軍餉;二兒子在工程隊當工頭,負責修橋鋪路,拿一份工錢;小兒子在家種田;大女兒在工廠做女工,補貼家用;小女兒則在家照顧他們老兩口。”
陶潛瞪大眼睛,看著李徹如數家珍的樣子,感覺有些不真實:
“殿下對治下百姓家中的情況,都是熟記于心的嗎?”
“怎么可能?”李徹笑著搖了搖頭,“我之所以對他家了解,是因為他家是朝陽城的模范家庭。”
“第一個送兒子來當兵,又是第一個送女兒做女工,本王自是記得清楚。”
陶潛…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