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人?
李徹覺得生物書上的一張圖,就總結得很好。
一個猿進化成直立猿,再逐漸挺直腰板,變成一個正常行走的人。
人的誕生,便是動物站起來的過程,能站立在太陽下的生物就是人。
國歌的一句話就告訴了我們:站起來!
或許臺下的百姓們此刻聽不懂,沒關系,總有所有人都懂的那一天。
只有當一個國家的所有子民都能挺直腰桿,堂堂正正做人,不仰任何人鼻息。
這樣的民族才有資格,屹立在世界之巔。
演講結束后,便是耕耤禮。
儀式中,李徹帶領群臣去耕一片田。
李徹身為藩王,則需要親自扶犁耕地,象征䗼地犁出幾道溝壑。
實際上并不會真正意義上參與耕種,但這個行為卻有很大的象征意義。
在所有百姓的注視下,表示自己也參加春耕了,借此調動百姓們的積極䗼。
但李徹覺得,這個儀式多少有點多余了。
百姓們積極䗼完全不用調動,一個個摩拳擦掌的樣子,恨不得一腳把老牛踢到一旁,自己套上犁耕個十畝地。
耕耤禮結束后,王府的官員盡出,開始給各家登記參與勞動的人口情況,并劃分開荒的區域和面積。
一共開了幾十個辦事口,每個后面都排起了長龍般的隊伍。
官員頭也不抬地問面前的漢子:“姓名?”
“于二蛋。”
“家里幾口人?”
“俺想想啊,俺爹、俺娘、俺媳婦......三口!”
官員皺眉地看向他:“你不是人啊?”
“啊!”漢子恍然大悟,“那四口!”
“你爹,你娘多大歲數了,還能種地嗎?”
“還能啊,俺爹娘身體好著呢。”漢子拍了拍胸口,“而且俺有的是力氣,大人您多給俺家分些地。”
“就一百畝吧,分俺一百畝就差不多了。”
官員笑罵道:“再有力氣,你一個人能種一百畝?去去去,別搗亂!”
在最早的井田制下,一戶人倒是可以耕種大約100畝土地,但那是粗耕法,種的都是一些不太需要照料的作物。
春秋戰國以后,土地關系還不緊張,農戶經營規模大概為50到60畝。
再往后,著人口增長超過耕地面積增加的速度,人地關系開始緊張,人均耕地迅速下降。
到了大慶,農戶絕大多數耕種面積都在25畝以下。
但理論上講,東北的土地全是荒地,李徹能分給大家的耕地面積是無限的。
所以在劃分開荒耕地的面積時,就需要記錄官員酌情發放了。
“這樣吧,先給你們家分三十畝的開荒范圍。”
漢子有些不滿意,但又礙于對當官的畏懼之心,猶猶豫豫不敢開口。
“行了,不少了。”官員無奈道,“你家就你一個壯丁,待日后生了娃,添丁增口后,我再給你發地。”
“這......好吧。”漢子點了點頭。
官員奮筆疾書,將一道公文寫好后,推到漢子面前:
“我且和你說好,殿下有命令,寧古郡內一切田地所有權歸寧古郡王府所有。你們開荒多少土地,便擁有多少土地的永久使用權。
土地使用權可以傳給下一代,但私下里禁止土地買賣。”
漢子撓了撓頭,不明所以:“意思是,俺們是給殿下種地,都成了殿下的佃戶?”
“笨,地還是你們的,只是名義上歸殿下而已。”官員解釋道,“殿下也不向你們收租,更不要你們種出來的糧食。”
“之所以如此,是以殿下的名義保護你們的田地,免得被大戶人家把你們家地買走。”
漢子點了點頭:“俺信得過殿下,殿下救了俺爹的命。就算給殿下種地,俺也沒二話。”
說罷,便伸出手指摁在印泥上,隨即在公文上摁下了手印。
李徹和錢斌二人在高臺上,正好能聽見那位漢子和官員的對話。
錢斌回過神來,看向李徹,小心道:“殿下已經給百姓們發了地,為何一定要把名義歸到王府上?”
“若是被有心之人知道,豈不是落了個吞并百姓田地的口實?”
李徹回道:“我記得我之前說過,自古以來的大一統王朝,壽命都未有超越百年的。”
錢斌嚴肅地點了點頭:“是,您說,這是王朝宿命周期論。”
“錢師覺得,為何會出現這種事情呢?”
錢斌想了想,回道:“王朝存續時間越久,國家內…
←→新書推薦: